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一壶顶礼虚云和尚、仁文师(想到“法脉”)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5-7 20:37:00 | 只看该作者

续一: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 

一月。在息灾法会修忏仪。至二十六日圆满。主席林公。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分设斋招待。蒋公详细问法。条列唯物唯心。及神与基督之理。以书答之。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开示。侍者惟因笔记之。

12#
发表于 2008-5-7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续二:[附录]答蒋公问法书 

(上略)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教也。目下世界有两种力——唯神论与唯物论。否认轮回果报之说。故其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基督教之唯神论。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乐报酬。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然以神之存在。认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令人深信。且贻唯物论者口实。此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万法《万事万物》是波浪。平静者称为水。汹涌者称波浪。波浪平静时仍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之波浪。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过吾人随意立之假名。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时。心成物。无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烦恼。诸佛成众生。如水汹涌时即波浪。若一念觉悟时。物不异心。有不异无。色不异空。妄不异真。烦恼不异菩提。众生不异诸佛。如波浪不汹涌时。仍是平静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烦恼。众生。等对待。故立......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则物。色。妄。有。烦恼。众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无空。真。菩提。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称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本无所谓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宇宙间万事万物》如“楞严经”《此经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观)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无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忘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真如觉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不变真如也。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随缘真如也。就不变真如言。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随缘真如言。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也。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论。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即物之见。而倡唯物论。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亦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即物与神之见。而倡唯神论。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到,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皆无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学。自可涣然冰释矣。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坏。人身器官之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细论列与说明。且大多与后来哲学科学发见者相合。现未及详指。其于人生价值。则大菩萨之行愿。已非他圣贤可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见之。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伟大处。然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其一言一行。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言。即哲学家亦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所学者。然儒者及哲学科学者。则以攀缘心。思宇宙万物。不知宇宙万物。亦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俱是攀缘心。欲而探求真理。等于趺坐椅上。欲自举其椅。势不可能。此今哲学者。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者。因此故也。佛则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如下座举椅。故任运如如。此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一炉共冶。又皆先知先觉者。盖有由来也。日本以佛为国教。近世之兴。其维新诸贤。得力于禅学不少。为众所周知之事。若非其军阀迷信武力。与道全乖。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安有今日之败。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岂是消极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义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为佛。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积极与正信。恐无有出其上。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曰。‘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功德。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前述之四摄法。亦是方便之门。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与言禅。上根者与言教。重分析者与言唯识。普通者与言净土。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或谓。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观耶稣身上搭衣。与佛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耶氏亦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谱。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祐。至佛门有灌顶之法。耶氏亦有洗礼之仪。——观此耶氏教义。与净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是曾受佛化。得阿弥陀经之授。归而根据之。另行创教。似无疑义。且耶氏曾晦迹三年。当是赴印度参学。事虽无据。而迹其蛛丝马迹。似非厚诬云云。其言良非向壁虚构。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实际则远逊之。耶教著于他力。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重他力自作相应。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有因有果。故理事无碍。且耶教说永生。净宗则云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之生。以灭显生。有生对待。终有灭时。无生之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后可行。在家亦无不可。不过出家所以别国主。离亲属。舍家庭者。意在脱离情欲之羁绊。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私爱而为伟大之博爱。以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此大同之义也。孙中山先生尝曰。‘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公亦以佛教之输入中国。有裨益于中国之学术思想。故称佛教为今日之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岂徒言哉。且今日信教自由。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然则舍佛教其谁与归。(下略) 

[附注]  惟因书记曾告编者曰。师由重庆回时。各钜公均赠以名贵古玩宝玉。及字画等。其数多至五大箱。师于沿途分赠与人。惟因问之。师曰。‘徒费保存。徒乱人意。’遂不留一物。沿途归依者有四千余人。所收果资。亦一一令惟因登记。拨修建海会塔云。

三月回南华。修七众海会塔。掘地为塔基。出古棺四。长一丈六尺。中空无骨殖。幽宫砖。每尺八寸余。多花纹。及鸟兽。间有干支字。然无年代可考也。六月设戒律学院。以教青年僧众。又于宝林门内办义务小学。收教乡村贫民子弟。冬月海会塔成。汤瑛为文记镌石。

13#
发表于 2008-5-10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答蒋公问法书》是抗战最危机关头蒋介石向虚云老和尚问佛法,虚云老对蒋的回复。
14#
发表于 2008-5-10 23:52:00 | 只看该作者

有佛法就有办法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

以下是引用李女士在2008-5-10 23:43:38的发言:

"汪辜会谈"一段鲜为人知的前奏

1990年4月,上海华侨饭店,一位从台湾来的神秘客人与已卸任多年的老市长汪道涵进行了一次鲜为人知的政治“对音”。三年之后的1993年4月27日,两岸代表终于在新加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

  一位神秘客人将来访

  1990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接待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客人——台湾着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弟子张尚德教授。张尚德于3年前受南怀瑾要其访问大陆的嘱托,经数年的准备终于成行。还听说张先生带有巨额投资意向,欲与上海市主要领导会面。

  根据对方的要求,时任华东师大校长的袁运开和校外事办在张尚德一行来沪之前就通过各种渠道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终无结果。

  此时,负责与张尚德进行学术交流的冯契教授把我找去,问我:“听说你有办法与汪道涵取得联系?”我回答说:“我有一位亲戚在国务院外经贸委曾与汪老同过事。去年《社会科学》杂志(我所工作的单位)成立十周年时我曾经请他为杂志题了词。”冯先生对我说了一些张尚德来上海的意图,希望我能联系汪老,请他出山与台湾客人见一面。

  冒昧地往汪老家打电话

  我开始试着与汪办联系,接电话的秘书回答:汪老没空!第二天又打电话去,还是同样的回答。

  我如实向冯先生汇报。冯先生也一筹莫展,只好说再联系联系看。情急之下,我冒昧地直接往汪老家打电话,接电话的是汪夫人孙维聪。我怕再次被挡驾,先将我与汪夫人在黑龙江大学工作时所尊崇的杜老先生的关系抬了出来,又说明瞭我与汪老的老同事、时任外经贸部顾问的石部长之关系和来意,终于,汪老接起了电话。我在电话中先说:南怀瑾先生您认识吗?他说:我知道。我遂将自己所了解的张尚德此次来沪的情况和用意一一道出,并转达了张先生和冯先生邀请他参加26日华侨饭店午宴的事。特别提到张先生带了50亿美金投资的事,当时,在我的感觉中,这似乎是重中之重的事了。汪老在电话中未表示任何态度。

  儒宦、哲人和禅师开始对话

  4月26日,张尚德在华侨饭店作了整整一天的“禅的超越性”报告。下午4点半,在报告会接近尾声时,华东师大哲学研究所所长丁祯彦教授突然急匆匆地走到我面前说:快!汪市长(当时人们对已卸任的汪老仍这样称呼)马上就到,你赶快跟冯先生下楼去接(事后得知,华东师大校长办公室刚接到汪办打来的电话,通知了汪老要会见张尚德的事)。我急忙陪冯先生、张先生一起下楼去接汪老。到了楼下,不一会儿,只见汪老仅带了秘书一人从一辆黑色奥迪车上走出,华侨饭店即刻安排人员将大宴会厅隔出一间小会客厅,将汪道涵、冯契、张尚德引入会客厅。

  此刻,一位儒宦(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在回忆录中对汪老的尊称)、一位哲人和一位禅师开始了两岸历史性的对话。三位先生的对话从佛学、禅宗、投资、中国传统文化、天地、祖宗渐渐地进入了两岸关系……汪老谈兴盎然,原打算一个小时的会见又延续了半个小时。最后,汪老笑吟了一首客家民谣赠张尚德的秘书:“临别赠送酒一杯,望君早日衣锦归;路边花儿切莫采,家中还有一枝梅。”

  我想,汪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出与张尚德会面的决定,很可能是紧急征求了中央最高领导的同意,也可看出汪老在当时已经产生了筹划两岸接触的念头,或已经开始进行两岸的接触了。

                                                                                                      (来源:中华儿女) 

15#
发表于 2008-5-11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我错了,错在用小人之心,揣测大人们行为。读了李女士推荐的《了凡四训》,明白了“安生立命”和吃饭穿衣的根本,明白了成人还不是大人,是要先学做人,做人要老实,实实在在。错的根源是心神不宁,对大人们起疑。

为《任南网》的诸位大人们奉茶!

[em27][em27][em27][em27][em27][em27]
16#
发表于 2008-5-11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好!好!  这一段现身说法!

  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悟即是佛。

  一定要珍惜胜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em17]   [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18:26 , Processed in 0.0533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