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一来,我们还得回到本书的假设当中。我们是这样推测的:自大洪水以后, 人类虽然已经找到了上一次文明的遗留,但一直不能彻底将其继承,在距今15000年 到距今6000年的时间里,人类为了更好地解决生存问题,慢慢发展起自己的一套文 明模式,那就是物质文明的初期。又过了大约3000多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人类的智力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大洪水以前的文明形式,有了越来越多 的了解。到公元前400年前后,人类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巨大问题:人类自己的文 明应该是怎样的体系?人类如何规定未来社会的生存模式?人类应该怎样看待眼前 的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怎样确定?人类与宗教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等等。也就是说,当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有了剩余以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意 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对于人类而言,在确立以上原则的时候,不但要回顾总结过去1万多年的物质文 明发展经历,而且要对人类早已继承,但始终无法融合进去的大洪水以前的所有文 明成果进行反思、借鉴。于是,在公元前400年前后,人类出现了第一次思想的突然 繁荣,各色人等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中国及世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时代。在总结物质文明的历程和借鉴大洪水以前文明的基础之上,一批惊世 骇俗的文化成果诞生了,一批永远刻在历史丰碑上的人物出现了:老子、孔子、管 子、墨子……基督、真主、佛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说了半天,那么“中介文明”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一时还说不清楚, 因为关于“中介文明”的观点才刚刚由我们提出,许多具体的问题还没有研究。而 且,这个问题也不是哪一个人就可以研究出来,它需要许多人的参与。 以下我们谈一些点点滴滴的认识,未必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记得西方医学所谓“三节律”(即感情、智力、体力三者的周期变化,以一个 月为限)传到中国以后,着实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当时这一发现被西方炒得沸 沸扬扬。然而,你只要打开中国的《黄帝内经》,立刻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 为在《素问》、《灵枢》中,不但有“三节律”的问题,而且比西方的更丰富。它 从六十甲子出发,大者讨论60年的变化,中者讨论12年的变化,按照这一理论,甚 至可以讨论一个人每时每刻的变化。但没有人去炒中国的“三节律”,甚至在西方 人发明以前,我们自己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可惜! 中国的哲学很难学,它漫无边际,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总结出一、二、三条,甲、 乙、丙项,让人一目了然,所以黑格尔竟然敢说中国没有哲学(见黑格尔《哲学讲 演录》。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哲学,而是中国的哲学太深奥,一般人不容易看懂, 黑格尔就没有读懂中国的哲学。原因很简单,你只要读了一本西方哲学著作,你就 知道他在说什么,可是,只有当你读完全套中国经。史、子、集以后,才会对中国 的哲学有所感觉,可是能读完的人实在很少;要么你就学中国的绘画、围棋,那里 面也是全套的哲学,黑白之间、进退之际,能让你感悟天地的变化;如果你对这些 都没兴趣,那打打太极拳也是可以的,似行云,似流水,绵绵长长,浑圆不断,让 你在如绵似刚中感受字宙乾坤的伟大,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