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影子几乎有些绝望了,他这个巨人傻兄弟,脾气犟得很,偏偏又天生神力,如

果任他胡作非为,那就是再给他五个地球也不够糟踏的。正想着,听得远方传来一

阵“轰隆、轰隆”的声音,就像万马奔腾一般,转眼之间,一大群动物就像逃避森

林火灾一样奔了过来,就连森林之王老虎也在玩命地逃。影子知道,巨人又闯祸了。

他赶忙来到巨人身边,一看真的吓了一跳,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巨人又长大了许

多,白云只能在他的小腿肚子上缭绕,张开嘴时,竟然有7平方公里那么大(世界人

口已经达到57亿,按每个人张大嘴的面积相加计算,大约有7平方公里)。此时,巨

人正在进晚餐,四周白骨累累,难怪动物们要玩命地逃。影子忍不住又要劝他:

“你少吃一些吧!你吃的越多长得越大,长得越大吃的就越多。你每张一次嘴,地

球上7平方公里就一扫而空,这样下去没几天,地球就会被你吃光的,到那时,你吃

什么呢?”巨人不屑地说:“就你想得多,能吃一天算一天。再说,等我吃光地球

时,我已经长得很大了,那时候,我一迈腿就到了另一个星球,照吃不误,宇宙这

么大够我吃一阵子的。”影子说:“巨人兄弟啊,你吃的这些动物和植物,并不是

哪一个星球上都有啊,就我所知,在十几光年范围内是没有动物和植物的。等你吃

光了地球,可能没等找到新的食物时,你就会被饿死的。”巨人大喝一声:“你真

讨厌!”

    从此以后,巨人开始躲避他的影子兄弟,因为有影子在他总是不能随心所欲。

有时他也奇怪,这位影子兄弟个头虽小,却能量不小,每次他干坏事,只要影子一

赶到,他马上浑身没有力量,手脚也不听使唤了,老实说,他还真有点害怕这位小

兄弟。于是,巨人和影子玩起了捉迷藏,如果你坐在月亮上,就会看到这样一幅画

面:巨人在前面跑,影子在后面追,一会从南极跑到北极,一会从地球跑到火星,

可影子总是追不上巨人。

    巨人暂时摆脱了影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玩个够。

但没有过多久,巨人自己就感觉到他变了许多,首先是脾气变坏了,他动不动就感

到烦躁不安,常常有一种想找人打架的感觉,可地球上又找不着对手,他只好把气

撒在能看到的一切东西身上,就好像与它们有深仇大恨一般。其次他发现他的品德

也变坏了,他会毫无道理地捏死地上跑的一些小生物;也会不客气地将某一种树木

连根拔起,而且拔得光秃秃的,直到地球上再也找不到这种树为止;有时他会用几

座大山为自己盖一间奇大无比的房子,但没几天又拆了重盖。所有的动物一见他就

拼命地逃,所有的植物一看到他就浑身抖个不停。他感到孤独寂寞,可是没有一种

生命想停下来和他说句话。

32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影子满世界找巨人,可总也找不着,一路上只看见到处狼藉不堪,触目惊心。

影子很怀念过去与巨人的关系,他们本来是一体的,可现在,巨人不要他了,影子

感到很伤心,坐在一棵大树下嘤嘤哭了起来。突然,大树说话了:“影子啊,你不

要再为巨人伤心了,不要再找巨人了。巨人已经变了,他已不是从前的巨人,他正

在毁灭世界。离开他吧,否则你也将被它毁灭。”影子说:“不,我不能离开他,

我要找着他,阻止他。”说罢站起来又朝前走去。

    等影子找到巨人时,巨人正饿的半死,躺在那里垂头丧气,这个世界上可吃的

东西的确不多了。影子哭着对巨人说:“兄弟,克制一下自己吧,等你毁灭了世界

的时候,自己也就毁灭了。只有平等对待世界,世界才能平等对待你。不要再离开

我,我们一起去重新建设这个世界,一起去种树,一起去引水灌溉土地,一起去治

理沙漠,一起……”没等影子说完,巨人摇摇晃晃站起来,冲着影子大喊一声:

“讨——厌!”

    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这几千年里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精神文明基本停滞不前。现

在人类社会中的许多基本原则依然是来自于公元前400年的那场思想突然爆炸。以上

这些思想家不仅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后人留下了看

待世界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定势一经形成,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

几千年没有多大变化,难怪爱因斯坦针对工业社会的变化说:“除了我们的思维方

式以外,一切都改变了。”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盔甲,

假如我们拿一把锤子,一点一点将这些外层盔甲敲掉,我们最终会发现,裹在最里

面的依然是我们自己,几千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人们血管里流淌着的还是几千年

前的血液,心灵上最深的痕迹还是孔子、柏拉图、基督他们。英国著名科学家保罗

·戴维斯曾说:“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尽管表面上很科学化,但骨子里仍

是宗教的。”保罗的这句话应该有普遍意义。

    在这场来历不明的文化繁荣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为什么当时最发

达的是人文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呢?再让我们回头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除了古希

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墨子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原理以外,几乎所有的文化成

果都局限在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场思想爆炸性的发展?为什么在人类社会后来几千年的发

展史中再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为什么在那样落后的社会条件下会产生如此鼎盛的

思想成就呢?

32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如此一来,我们还得回到本书的假设当中。我们是这样推测的:自大洪水以后,

人类虽然已经找到了上一次文明的遗留,但一直不能彻底将其继承,在距今15000

到距今6000年的时间里,人类为了更好地解决生存问题,慢慢发展起自己的一套文

明模式,那就是物质文明的初期。又过了大约3000多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人类的智力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大洪水以前的文明形式,有了越来越多

的了解。到公元前400年前后,人类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巨大问题:人类自己的文

明应该是怎样的体系?人类如何规定未来社会的生存模式?人类应该怎样看待眼前

的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怎样确定?人类与宗教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等等。也就是说,当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有了剩余以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意

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对于人类而言,在确立以上原则的时候,不但要回顾总结过去1万多年的物质文

明发展经历,而且要对人类早已继承,但始终无法融合进去的大洪水以前的所有文

明成果进行反思、借鉴。于是,在公元前400年前后,人类出现了第一次思想的突然

繁荣,各色人等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中国及世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时代。在总结物质文明的历程和借鉴大洪水以前文明的基础之上,一批惊世

骇俗的文化成果诞生了,一批永远刻在历史丰碑上的人物出现了:老子、孔子、管

子、墨子……基督、真主、佛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说了半天,那么“中介文明”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一时还说不清楚,

因为关于“中介文明”的观点才刚刚由我们提出,许多具体的问题还没有研究。而

且,这个问题也不是哪一个人就可以研究出来,它需要许多人的参与。

    以下我们谈一些点点滴滴的认识,未必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记得西方医学所谓“三节律”(即感情、智力、体力三者的周期变化,以一个

月为限)传到中国以后,着实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当时这一发现被西方炒得沸

沸扬扬。然而,你只要打开中国的《黄帝内经》,立刻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

为在《素问》、《灵枢》中,不但有“三节律”的问题,而且比西方的更丰富。它

从六十甲子出发,大者讨论60年的变化,中者讨论12年的变化,按照这一理论,甚

至可以讨论一个人每时每刻的变化。但没有人去炒中国的“三节律”,甚至在西方

人发明以前,我们自己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可惜!

    中国的哲学很难学,它漫无边际,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总结出一、二、三条,甲、

乙、丙项,让人一目了然,所以黑格尔竟然敢说中国没有哲学(见黑格尔《哲学讲

演录》。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哲学,而是中国的哲学太深奥,一般人不容易看懂,

黑格尔就没有读懂中国的哲学。原因很简单,你只要读了一本西方哲学著作,你就

知道他在说什么,可是,只有当你读完全套中国经。史、子、集以后,才会对中国

的哲学有所感觉,可是能读完的人实在很少;要么你就学中国的绘画、围棋,那里

面也是全套的哲学,黑白之间、进退之际,能让你感悟天地的变化;如果你对这些

都没兴趣,那打打太极拳也是可以的,似行云,似流水,绵绵长长,浑圆不断,让

你在如绵似刚中感受字宙乾坤的伟大,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32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哲学正因为如此,后人把它称为“整体论”,在中国人的眼中,世界是完

整的一体,人仅仅是自然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与周围的一切

联系在一起的,穷其大道,不究小理,这就是中国哲学及“整体论”的特点。实际

上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世界范围都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但是,从17世纪以来,发

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倾向于另外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还原论”。我们就这两种

思维模式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面对一个水杯,“整体论”看到的是这个水杯所在的

空间位置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水杯;而在“还原论”看

来,这根本不是一个杯子,而是陶瓷,再往下分,它也不是陶瓷,而是一种特殊的

土壤,甚至它们不是土壤,而是物质的分子和原子……这与西医看人是同样的道理,

人是由各种器官构成,器官是由分子构成的等等。

    17世纪以来,人类在还原论的引导下的确发明了许多东西,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但历史发展到20世纪末,现代科学却普遍感觉到“还原论”存在越来越多的问

题,“还原论”的思维模式再发展下去,已经无法很好认识我们目前的自然世界,

比如,自从量子力学发明以来,许多问题用“还原论”的思维无法解决,当霍金在

谈论物质的“虚拟历史背景”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流行四个世纪的“还原论”,

开始向“整体论”转化;物理学家弗里提约夫·卡普拉在《物理学中的道》一书中,

针对“还原论”存在的弊端,论述了现代物理学与东方“整体论”的关系,认为中

国历史上的“太一”理论与现代物理学有极大的相似性。

    荣格是现代心理学除弗洛伊德以外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然而荣格对现代心理学

的研究,总给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他在讲到集体无意识的时候,总让

人想起古代关于灵魂的论述;再比如说,他研究梦境的方法,无论取一个多么科学

的词汇,其结果与古代占梦几乎没有不同,在他的书中曾收录了几个梦例,但他得

出来的结论与用古代占梦术得出来的结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举这些例子,决不是要得出什么结论,事实上我们目前还得不出任何有价

值的结论,我们只是想表达一种感觉:东方的“中介文明”中,很可能有现代科学

需要的东西,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给人一种向“中介文明”回归的感觉。这是不是

也反过来证明“中介文明”的优秀所在呢?

    我们认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可以造就出一种文明,这是其一;我们怀疑目前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可能并不是唯一的,这是其二。如果我们能拿一种科学的眼光,

来看待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可能人类还可以发现一片新天地。

 

32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自私的“上帝”

 

    《圣经》在全世界可能是最普及的一部宗教著作,如果要说发行量,大约世界

上没有一本书可以和它相比。西方人就不用说了,即使是东方人或其他大陆的居民,

只要稍有一点学问,就没有不知道《圣经》的。

    《圣经》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帝辛辛苦苦造出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

当时这两人天然淳朴,率性自然,不知善恶,亦不辨是非,无生、老、病、死,无

忧、愁、恐、惧,成天乐融融,喜陶陶,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上帝特意安排的伊甸园

里。就这样过了许多年。然而,有一年却出了事。

    当时伊甸园里有一棵树,名叫“善恶果树”,上面结着许多又红又大的果子,

那就是“知善恶果”,据说吃了此果,人就可以知善恶、明是非。不知为什么,上

帝总觉得让人类知善恶、明是非是件非常非常不好的事,所以反复告诫亚当和夏娃:

千万不要吃“知善恶果”!起初亚当和夏娃还能听从上帝的训诫,可时间一长,正

应了那句“人闲出故事,饭饱生余事”的古训,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将上

帝的训诫早忘到了九霄云外。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伊甸园里除了人类以外还有许多动物,在这些动物当中最属蛇阴毒,脑袋里常

有些坏主意。有一天,蛇对亚当和夏娃说:“亚当夏娃啊!你们成天在这园子里转

来转去,不感到寂寞吗?为什么不去做一些有趣的事呢!比如像这棵树上的果子,

它那样红、那样大,肯定很甜,为什么你们不摘下一个尝尝呢?听我的话,吃了这

果子,你们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的本事,就有了明察秋毫的能耐。”亚当说:

“上帝不让我们偷吃‘知善恶果’,我们应该听从上帝的安排。”夏娃却说:“吃

一个果子有什么打紧,再说上帝也太自私了,他知善恶、明是非,为什么不让我们

知善恶、明是非呢?”(从《圣经》前后的记载来看,当时是夏娃主张偷吃的,所

以后来上帝才单独处罚了夏娃和蛇。)亚当这位男同胞也是意志不坚定,“英雄难

过美人关”,最后被迫同意了夏娃的意见,偷吃了“知善恶果”。

    上帝知道了这件事后,十分震怒,他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善恶,

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搞生命树上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于是,上帝将他俩赶出了

伊甸园。这件事对人类而言是大件事,人类“原罪”的思想就起源于此,因为有了

“原罪”,人类才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现象,这些苦难都是上帝对人类惩罚

的结果。这段往事被记载下来已经有几千年了,许多人从现在的思维方式出发,对

这条记载百思不得其解:知道人间善恶,明辨天地是非,究竟有什么不好呢?为什

么上帝不让人类知善恶呢?人们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其间的道理,于是,在许多

人的心里都暗暗有这样一个念头:上帝太“自私”!

3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8:00 | 只看该作者

 在以上,我们曾经分析了这条记载与大洪水的关系,也知道“善恶果”在这里

代表的是一种知识、一种文明。除了这层意思以外,实际上,这则记载还有另外一

层更加深刻的含义,上帝不让人类偷吃“善恶果”这件事,完全是上帝对人类的关

心,而不是出于一种自私的目的,上帝是在告诉后人一个十分明确的戒律:

    一、人类不能擅自发展自己的文明形式!

    二、人类应该延续大洪水以前的文明模式!

    大家知道,善与恶是一种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它是一种道德的观念,我们今天

说,损人利己不好,它是恶;好善乐施好,它是善。既然是一种态度,那么善与恶

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个家族成员因雪家族之耻而杀人,从家族的角度讲,他的行

为就不能完全说是恶,但从社会法律的角度来讲,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就是恶。而

且,不同民族对善恶的看法也相距甚远,一种行为,在一个民族看来是善,但也许

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就是恶。因此,善恶是文化标准,而不是宇宙天地的客观标准。

由此可以类推,一种文明有一种善恶观,物质文明有物质文明的善恶观,如果存在

“中介文明”,那么“中介文明”的善恶观肯定与“物质文明”有所差别。因此,

《圣经》里的“知善恶果”它决不仅仅指善恶标准,而是具有普遍意义,它代表的

就是一种文明形式。

    从记载的前后来看,偷食“知善恶果”所创造的文明,应该不是大洪水以前的

文明。第一,因为以“善恶果”事件为分界线,人类前后处在两种生活环境里,有

本质的变化,前一个生活环境是伊甸园,那是一个神仙天堂般的世界;后一个生活

环境,就是目前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艰难困苦。第二,我们从前一个生活

环境到后一个生活环境,完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是上帝处罚以后的结果。

第三,人类在此以前是无罪的,而在此以后却是有罪的。

    因此,《圣经》中的这则记载应该这样理解:上帝认为,当人类遵守着大洪水

以前的文明形式,人类就会幸福生活,就会得到“神”的照顾;但是,如果当人类

发展起自己的文明,背离了“中介文明”的原则,那么人类社会将遭到意想不到的

困难。归根一句话:上帝不允许人类发展自己的文明,即“物质文明”。

    大家也许会奇怪,“物质文明”有什么不好,看一看今天的生活和我们的周围,

哪一项不是物质文明的成果,没有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吗?我们

可以乘上飞机、火车、轮船周游世界吗?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地球另一头两只蚂蚁

打架吗?……上帝为什么不让我们发展这样好的文明?难道让我们一直过苦日子吗?

说来说去,上帝还是一个“自私的上帝”!

    如果在20世纪以前,我们没有很好理解“上帝”的苦心,那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果20世纪末期,我们依然不能理解“上帝”的苦心,那就变得十分危险了。从80

年代以来,全世界掀起一股保护环境热潮,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发展物质文明本身

的反思。我们已经在书中从一些侧面,揭示了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看来上帝的确精明,在人类的初期,他就了解了物质文明将要带给人类的“灾难”,

让我们记住上帝的训戒吧!

 

32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结束语

 

 

    这本书写到此就要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我们带着大家,从中国古代“天”神话

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想象空间。我们不能强求大家接受我们的观点,但请大家一定注

意本书例举的事实,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为这些事实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回答“人类将走向何方”的关键。我们今大的探索

决不是为了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之中,而是为了明天的道路更加宽广。

    回顾人类的历史,我们曾经拥有过两条道路,一条是自觉开发内心世界。努力

追求精神平静与升华的道路;一条是改造物质世界、努力占有更多物质生活资料的

道路。前一条道路被现代科学无情地批判了,而后一条道路正在受到现代人的反思

与怀疑(源于环境的压力),可怜的人类还剩下什么呢?

    一种价值观决定一种生活的道路,那么人类的价值观(即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又在哪里呢?从60万年以前,第一个原始人打制第一块石器开始,积6000年的文化

沉淀,我们今天应该对人类的总体价值观有一种科学的认识,可悲的是我们直到今

天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人类总体价值的认识我们并没有超越公元前400年前

后那一代哲人划定的圈圈。

    如果说人类的价值、人类的幸福只在于用向外无情掠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享受

的欲望,那么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就没有任何区别。生存是必要的,但生存却不

是唯一的,而且生存的方式更不是唯一的。大肆掠夺与破坏的生存方式仅仅是动物

本能的直接宣泄,人类本应有更为道德的生存方式。如果我们放弃偏见,丢掉不可

一世的心理障碍,那么我们在人类已有的文化当中完全可以发现更体面、更高尚的

生存方式。

    科学的尴尬正面对历史的嘲笑,不论我们多么厚颜无耻都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

人类转了几千年的圈子,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正如不少历史学家一生穷经

皓首到头来只证明了一点:史书的记载是真实的!

    未来不是梦,人类的未来必然伴随一次伟大的文化复兴与回归。远古文明正穿

过厚厚的浓云向人们射来希望之光,一个时代的召唤在响起:归来兮!迷途之羔羊!

 

 

 

 

 

 

3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1122132656673.jpg[/upload]
  大洪水

作者:米开朗基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1 22:16:52编辑过]

0.jpg (137.02 KB, 下载次数: 1)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32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112222395482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112222506591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112223266797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1122233628596.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1 22:23:44编辑过]

0.jpg (109.58 KB, 下载次数: 1)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0.jpg (114.66 KB, 下载次数: 1)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0.jpg (109.09 KB, 下载次数: 1)

0.jpg

0.jpg (106.39 KB, 下载次数: 1)

0.jpg
33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1122244921845.jpg[/upload]
大洪水来了,一切生灵都被淹没在洪流之中,只有被上帝眷顾的诺亚一家登上了惟一的方舟,凡是逃上方舟的生物,都得以生存下来。
  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同时,它很可能也是一次次灾难逃生史的总结寓言,虽然灾难很大,虽然希望很小,但是只要你设法建造一艘智慧的方舟,筑成水渠,建起大坝,就获得了远离灾难的希望。在大灾难面前,不少曾经辉煌的文明灭亡了,而更多的种族却凭借着勇气和智慧,辗转生存了下来。人类,不正是在这些生与死的考验当中不断繁衍的吗?
  
   在水一方的古人
  
  这是巧合吗?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到中国“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洪水”的影子。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洪水依然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那么人类的祖先又是如何从灭顶的洪灾中逃生的呢?
  1973年,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当地人在一次兴修水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陶器碎片、鹿角及各种动物骨骸的混合堆积物,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河姆渡文明。在河姆渡遗址最底层,人们竟然找到了8支木头制成的船桨。
  河姆渡所处的地方,靠近滔滔的钱塘江和波涛汹涌的杭州湾,是洪水的多发地区。在与洪水的较量中,我们的祖先已经渐渐学会了保护自己。
  或许“诺亚方舟”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风以可怕的速度刮着,它携带着暴雨扫荡了陆地,吞没了房屋和山脉。排水的沟渠已经阻止不了洪水的脚步,河姆渡人不得不乘坐一艘艘小船,在巨浪的颠簸中逃离故土。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消失了,慌乱中遗失的船桨却在几十万年后成为这场灾难的见证人。
  当不期而至的灾难成为家常便饭,人们也从一开始的恐惧与无奈中清醒过来:从灾难中学习并找到规律才是最有效的生存方法!
  古代埃及人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他们不过只是简单地利用尼罗河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进行农业生产。几个世纪后,灾难的经验已经促使他们开始修建抵御洪水的左岸大堤,并进行水位观测了。

0.jpg (54.68 KB, 下载次数: 1)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转帖]人类曾经被毁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7 05:48 , Processed in 0.0810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