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玉] 运用十二法全面分析玉琮判断真伪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2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中亮(问道) 于 2014-11-9 12:44 编辑



“坑”和“孔”有肉眼可见的,但大部分是肉眼不可见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沁门,需要借助放大设备观察。

任网以前教材详细讲解过:土古玉在土中下端且土疏松的容易出现沁门;在土上端有腐蚀、流动空气、流动液体的容易出现沁门;与土紧密接触的表面容易出现沁门;土中“裂”容易形成沁门;器物加工或打磨相对粗糙部位条件合适容易形成沁门;器物边缘容易出现沁门;器物较薄处容易出现沁门;被水充分溶蚀的部位容易出现沁门;玉质本身结构疏松部位容易出现沁门等等(要看具体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2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赵中亮(问道) 于 2014-11-9 12:00 编辑



这件玉琮我们仔细观察沁门密布及沁门出现的地方和器物在土中方位有对应关系,和失色有对应关系,和失透有对应关系,和随形开裂有对应关系;和所入沁色有对应关系;和质变有对应关系,和减缩有对应关系;肉眼可见的坑孔的边缘呈包裹态并和器身有一致的包浆,部分‘坑底’有老咬土紧咬,因此我们判断这件器物上的“坑”“孔”“沁门”是符合自然态的,是自然形成的。一件仿品“坑”“孔”是难以和多种自然态现象形成对应关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2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2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52:2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马老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5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56:01 | 只看该作者
冯鸣 发表于 2014-2-8 23:37
学习!感恩…心!

欢迎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4-2-9 16:09:23 | 只看该作者

分析透彻,听课学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30 15:34 , Processed in 0.0566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