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上的自然橘皮纹,在最初形成时,其状态为一层氧化膜,或较薄的灰白色皮层。经过自然力或盘摩力,氧化膜或灰白皮层或松软的皮层渐渐褪去,原古玉器表面便显现出来的同时,氧化(受侵)的玉表因脱落而下陷,便出现皴状微皱。在放大镜下会观察到,明清时期精良玉质都有这种皴状沁。当代大量明清时期的仿品上都没有这种沁状,而是坚硬、光滑、细腻、锃亮的状态,并有当代磨具的细腻、均匀的磨痕,或(布轮机)磨制得毫无痕迹(古玉上绝对有古工痕迹),或有仿制的坑凹或橘皮纹。唐宋时期玉器上的皴状沁纹更加明显,汉代以前的远高古玉器上才出现橘皮状沁纹。受酸碱侵蚀的古玉都会出现皴状沁纹或橘皮纹,轻者在放大镜(20-30倍)下才能观察清楚,较重者容易观察。 古玉仿品上的橘皮纹,其制法:1.多是人工磨坑,凿坑,钻坑,然后人工加磨,去其尖锐或不自然的棱角,使其棱角低平,近似橘皮状。但是在局部的某处或凹处往往留有当代磨具的痕迹,而露出仿制的马脚,真品橘皮纹上,尤其凹处绝无磨痕。2.凿钻的尖锐的棱角,经过酸蚀,玉质软化后再加磨,去其棱角;如果运用带有原始自然皮壳的原料制作橘皮纹,效果更佳,迷惑力更强。3.人工橘皮纹因其运用工具凿琢,磨制之后,一般较硕大,有的近似疤状。古玉上的橘皮纹的单元一般较小,甚至有极微小状态。4.人工磨制的棱角和酸蚀的棱角,出厂后再经过经过人工加盘,沁色晕散,玉表出现膜状,更近似浑圆状态,欺骗性较大。 鉴别仿制人工橘皮纹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橘皮纹的棱上与凹处仔细观察,有没有自然沁痕迹,有没有自然皮层脱落的痕迹,有没有自然沁坑或沁孔的自然状态,沁纹沁点之上有没有自然沁门…… 古玉轻度钙化(酸碱化、氧化)之后,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松软或破碎而脱落,玉面出现凹凸坑洼状态,凹坑内凝结玉质异化的盐碱物质或盐碱醭。经盘之后,这些白色物大部褪去,凹凸的棱角一般不尖锐,会逐渐变圆,变低,变平,凹凸的同一化或相近化就形成橘皮纹状态。古玉真品橘皮纹状态的特征:1.橘皮纹上伴有其他状态的沁坑、沁孔、沁沟、沁瑕;仿品状态单一。2.在橘皮纹的皱褶或沟纹中伴有自然的沁色、沁纹。3.橘皮纹上的沁色、沁纹之上可以观察到自然形成的沁门。4.可以找到自然皮层脱落的痕迹。5.可以找到其他多种自然古沁的微妙痕迹。6.橘皮纹的深浅、大小、疏密,因古玉各部位受侵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古玉上的橘皮纹和仿品上的橘皮纹,在流传的大量玉器中混杂出现,同时客观地存在于藏品中,真品需要甄别,仿品需要区别,显然,不能说有橘皮纹的玉器就是古玉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