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巫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融蚀与留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谢老师、LONG 兄, 关注点评!

学生也认为“橘皮纹”可用“缩”去理解。上图出土猪龙橘皮纹应是贯穿全身的自然态表像。学生把这种“缩态”同视等于“熟”的范畴里去阐述即表像的“融态”去理解。此“融”非单指水融蚀或土融。是泛指玉熟、玉软所呈自然态之老化现象。如同我们皮肤上的皱纹是岁月的老化、氧化所致(自然老化无水及其他因素)。所以这里的“缩态”不应与十二字里的“缩”相并去理解。毕竟高点深坑积石冢多为干坑或含水份少,但出土件同样有全身“橘皮纹”现象。

[em04](或许把问题复杂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2 10:57:16编辑过]
22#
发表于 2008-3-12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8-3-12 9:56:30的发言:

[对古玉进行细微深入观察是重要的手段].

[em23]
23#
发表于 2008-3-12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8-3-12 10:05:35的发言:

是的.红色区必在200倍体式显微镜下是团状清晰脉纹<“橘皮纹”>并依次渐变

向老师致敬 [em27][em10][em10]

24#
发表于 2008-3-12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08-3-12 10:42:29的发言:

谢老师、LONG 兄, 关注点评!

学生也认为“橘皮纹”可用“缩”去理解。上图出土猪龙橘皮纹应是贯穿全身的自然态表像。学生把这种“缩态”同视等于“熟”的范畴里去阐述即表像的“融态”去理解。此“融”非单指水融蚀或土融。是泛指玉熟、玉软所呈自然态之老化现象。如同我们皮肤上的皱纹是岁月的老化、氧化所致(自然老化无水及其他因素)。所以这里的“缩态”不应与十二字里的“缩”相并去理解。毕竟高点深坑积石冢多为干坑或含水份少,但出土件同样有全身“橘皮纹”现象。

[em04](或许把问题复杂了)

"或许把问题复杂了" 是有这个问题.玩古玉的人都知道,古玉在土中是软的,由于位置环境条件不同,软的程度不同,但表面肯定软了.在温度变化时它表面冷凝,每一个分子都有聚合的力,长时间的反复,就形成了橘皮纹.大到对整个玉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对局部也是这个道理.都是与软化--质变---环境条件变化有关.其表现的严重程度与玉质加这些条件的变化程度有关.

25#
发表于 2008-3-12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8-3-12 11:34:52的发言:

"或许把问题复杂了" 是有这个问题.玩古玉的人都知道,古玉在土中是软的,由于位置环境条件不同,软的程度不同,但表面肯定软了.在温度变化时它表面冷凝,每一个分子都有聚合的力,长时间的反复,就形成了橘皮纹.大到对整个玉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对局部也是这个道理.都是与软化--质变---环境条件变化有关.其表现的严重程度与玉质加这些条件的变化程度有关.

只要是老坑玉都应有熟缩表象感,鉴别古玉真伪就要在熟缩等的基础上辩识其属于真正的自然态解理。让老师、前辈见笑啦。[em04]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LONG兄分析有理.

不才借喻一自然特像看是否有联系:

  众所周知妇女爱美,当大腿处或股部出现 "橘皮纹" 时不想而喻,主要原因是皮肤细胞周围的水分老化废物代谢不良所导致,物理现象即为水分流失.所以"她们"买化装品多数为的是"补水".-------- 如此现象与古玉 "橘皮纹" 有相通类似? 则可尝试分析为古玉因 "熟" 的因素,玉皮表水分子与土中环境氧或其他物质因素所发生的化合反应 (水分子蒸发).古玉呈现出凹凸不平的"橘皮纹"表象.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2 12:21:36编辑过]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如上古玉橘皮纹“水分蒸发”成立的话? 即较容易解释:为什么市面出现假冒红山的仿件多用硫酸?因硫酸最大特点是“吸水”、“释放热能”。释放热即是“水蒸发”现象。
28#
发表于 2008-3-12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08-3-12 12:36:25的发言:
如上古玉橘皮纹“水分蒸发”成立的话? 即较容易解释:为什么市面出现假冒红山的仿件多用硫酸?因硫酸最大特点是“吸水”、“释放热能”。释放热即是“水蒸发”现象。

古玉的存在条件千奇百怪,当然有水分蒸发产生的表象[付图],但它同橘皮纹不同,它干枯后易风化.是疏散的表象.[upload=jpg]UploadFile/2008-3/20083121354375189.jpg[/upload]
红山古玉出土之地,大多是盐碱或偏硷的地域,所以造假用酸本身就是不聪明的方法.

0.jpg (59.36 KB, 下载次数: 0)

融蚀与留

融蚀与留
29#
发表于 2008-3-12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3/20083121522999926.jpg[/upload]

摘转一款熟的.

另: 其" 穿眼" 中好似立着有层"网子" ? [em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2 15:34:02编辑过]

0.jpg (25.52 KB, 下载次数: 0)

融蚀与留

融蚀与留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8-3-12 14:01:54的发言:

古玉的存在条件千奇百怪,当然有水分蒸发产生的表象[付图],但它同橘皮纹不同,它干枯后易风化.是疏散的表象.[upload=jpg]UploadFile/2008-3/20083121354375189.jpg[/upload]
红山古玉出土之地,大多是盐碱或偏硷的地域,所以造假用酸本身就是不聪明的方法.

[em01][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18:41 , Processed in 0.0556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