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官方媒体有关任南和《任南红山文化网》报道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0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pload=gif]UploadFile/2008-2/200822018402738187.gif[/upload]

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华网主页 - 新华收藏

中国收藏大家任楠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

2008年02月18日 12:43:43  来源:新华网
 

从事红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馆长任楠,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在收藏界被称为鉴别红山古玉“任楠方法”。

    据了解,任楠的“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是对史前古玉进行传统“眼学”鉴定与高科技鉴定并举。这12字是: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所谓“净”的对立词是“脏”,脏乎乎、干巴巴或烂得浑身都是窟窿是造假者惯用的手段;“熟”的对立词是“生”,也像人的成熟一样,可看到也可触摸到;“肥”,就是玉中的沁,分为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孔”是指红山玉器表面受侵蚀后留下的“微孔”,它需要在放大后才能看到,这是在红山玉器鉴别中最先提出的鉴别方法。这种“微孔”非常神奇,在高度放大镜的观察下,孔内的结晶会呈现出一个绚丽多彩、极其壮观的微观世界。

    “次”是指古玉表面会生成“次生物”。所谓次生物,就是在玉上的一些颜色、成分都不相同的物质,有的还会导致玉的变质。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几千年,必然形成次生物。它是随着红山古玉年代的推移而不断“长”出来的,这也是造假者造不出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0 18:46:26编辑过]

0.gif (1.92 KB, 下载次数: 0)

中国官方媒体有于任南和《任南红山文化网》报道专题

中国官方媒体有于任南和《任南红山文化网》报道专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8:4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gif]UploadFile/2008-2/20082201844456979.gif[/upload]

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华网主页 - 新华收藏

国宝三星堆玉石千古切痕成谜 每块重达几吨

2008年02月20日 09:04: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吴广生)长年陈列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国家藏品——四块每块重达几吨的三星堆玉石上,被发现多处切痕的底端呈两头上翘的弧形,从而推翻了线切的传统结论,成为千古切痕之谜。

    据发现这些痕迹的第一人、多年从事红山文化收藏研究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任楠近日介绍,2007年12月底,他在三星堆博物馆看到了几块一米多长、几十厘米高的玉石上有切割的痕迹,当时的讲解员李莉解释是线切的,但是他觉得有些切痕不太符合规律。因为在这些玉石上的切割痕迹,有的是深达几十厘米的切口,有的切缝仅1毫米左右;而且,按照常理,用线切割的痕迹应该是向下的,而石头上切割出来的痕迹却是中间凹,两头向上翘,这种痕迹用线是切不出来的,倒是很像用精密的切割锯切出来的。

    这几块玉石整齐地排列在博物馆一号馆展厅的中央。据了解,玉石是当地的农民燕道诚一家在1929年疏通水渠的时候,无意之中挖到了一大堆玉石器里面的几块。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发现的意义,将不少的玉器直接转送给了别人甚至卖掉。还有不少就被遗忘在了路边。后来,考古学家在经过时发现了这些玉石上面有切割的痕迹,专家判断有可能是线切。

    经过广汉市文物局批准,知名矿物学专家、成都理工大学的张如柏教授重新对玉石的年代做了检测,再次证明切割痕迹来自于久远的古代。他通过红外光谱来分析石头次生物的成分,发现叶蛇纹石变成了透闪石,说明次生物导致石头发生了变化,也间接说明它的年份很久。因为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几千年,必然会形成次生物。他又用激光拉曼光谱,将激光打到玉石上,观察放大5000倍的表象结构。根据最新的数据,他得出结论是:三星堆的几块玉器,在地质学上讲,起码有9000年到12000年的历史。

    任楠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等几位专家又数次仔细观察这些玉石,不断证实石缝确实是中间深两边浅,因此可以排除线切的可能。而且有的切缝很薄,也不太可能是石器切割的,因为切割这么薄的石缝石器也会断裂。而9000年至12000年前,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又怎么会有如此高难度的解玉技术呢?对此千古切痕之谜,广汉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洋感慨地说:“东西放了几十年,这个现象竟然谁都没有发现。”


0.gif (1.92 KB, 下载次数: 0)

中国官方媒体有于任南和《任南红山文化网》报道专题

中国官方媒体有于任南和《任南红山文化网》报道专题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9:0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gif]UploadFile/2008-2/200822018504573169.gif[/upload]

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华网主页 - 新华收藏

竹节形包金玉板刻《三十六计》现身北京
2008-02-01 09:41:5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吴广生)在36片包金的和田白玉板上篆刻的《三十六计》,近日现身北京。

    记者1月31日在北京大钟寺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上看到,36片包金的和田白玉板形似36段竹节,每片长19.5厘米,宽2.5厘米,厚约2毫米,总重一公斤左右;每片刻《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但每计仅十余字,均比古文献中记录的字少,如抛砖引玉”“李代桃僵等计的内容仅为7字;字体为镏金的秦小篆,字形为刀刻制,除一片略有缝隙,36片玉板刻《三十六计》基本上完整无缺。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据收藏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任楠介绍,玉版《三十六计》是他今年1月18日在西安的古玩摊上淘宝时,从一位老农手中花了3000元到的。

    据介绍,和田玉的硬度在6度左右,要在如此硬的玉石上刻字,多为砣具打磨,而玉版上的字形为刀刻制,目前尚无专用的刀具。为此,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以及北京石刻博物馆的有关及北京石刻博物馆的有关专家正在破解这一谜底。

0.gif (1.92 KB, 下载次数: 0)

中国官方媒体有关任南和《任南红山文化网》报道专题

中国官方媒体有关任南和《任南红山文化网》报道专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15:25 , Processed in 0.0565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