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凌家滩考古给我们的启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展现出来让现代人匪夷所思的工艺技术还有很多。张教授告诉记者,玉器胎壁的厚薄和琢磨加工有密切的关联,器壁较薄的玉器需要更多的加工和细致琢磨。凌家滩出土的玉耳和玉勺。前者底部厚0.1厘米、口壁厚0.09厘米;后者厚0.1~0.3厘米,二者不仅轻薄,而且造型匀称美观。虽然不能说其轻薄如纸,但也相去不远。而且专家通过高度显微镜对水晶耳放大200倍观察,仍观察不到丝毫的毛糙感。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代都堪称一流。”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个连金属工具都没有的远古时代,仅仅凭借石器工具如何达到这么精细的工艺?如果有特殊的加工工具为什么到现在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踪迹?古人们又是如何操作和使用的?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考古发掘中,很多难以解释的谜团都让人联想到地外文明,那么“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和地外文明有关?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据此前的考古资料,包括国外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明,国内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黄山花山谜窟在内的众多北纬30°神秘带的史前文明,似乎都是在出现高度繁荣之后戛然而止,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同样位于神秘带上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是神秘消失,还是作为特例得到了繁衍传承?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凌家滩出土的新石器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这种对玉器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使得他们发现凌家滩先民在玉器制作过程中,已采用了原始车床性质的机械砣和微型管钻。从其钻孔痕迹来看,这种微型管钻只能是金属材料制成,而绝不是竹管或骨管。这一重大发现,证明我国早在殷商青铜器时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某种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玉器文明当时已产业化

  凌家滩遗址墓葬发掘出的随葬玉器表明,5300年前凌家滩的玉器制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完全是一个玉器统治的世界。负责此次考古的张敬国教授认为,围绕这个创新的产业,一个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环绕在其周围,同时为玉器产业服务的多种产业应运而生,发展出完善的产业链,并完成一个新的经济结构的建立,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包括张敬国教授在内的众多考古学家一致认为,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明重要标志。

16#
发表于 2008-1-23 00:21:00 | 只看该作者

未知之事

太多太多

[em01]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0:28:00 | 只看该作者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18#
发表于 2008-1-23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未知之事,

要学习的,

太多太多.

 

[em01][em01][em01]
19#
发表于 2008-2-3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1-23 20:28:55的发言: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凌家滩古玉

所处

文化位置

為何

 

[em27]
20#
发表于 2008-2-3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1-23 20:28:55的发言: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em27][em27][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15:21 , Processed in 0.0541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