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鉴定专家的鉴定

转载一位教授的文章,也许对大家有点启发和帮助!
有时候,不同专家对同样一件藏品会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见,并且这些专家都极负盛名,这是怎么回事呢?社会上评价著名专家的看法通常是:张三看不准,李四年龄大了,王五被人收买了等等。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专家,就贬低他一下,出出气。著名专家之所以成名,一定有其公认的成就和品格,怎么可能轻易出现这些情况?张三看不准,他们看了几万件瓷器了,偏偏看你的藏品时就出误差?李四年龄大了,2005年补充新成员以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中,年龄70岁的都属于小字辈了,当年轻的专家们鉴定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通常要这些老专家一槌定音,国家是傻瓜?王五被人收买了,你去收买一次专家试试,就那么几万、几十万的小钱能够收买专家?
不过专家因为学术背景不同,确实带有一些鉴定上的倾向性。我们在这里略做分析:
         
1
、学院派专家
学院派专家是对故宫等大型博物馆专家的统称。他们的鉴定知识是根据大型博物馆的藏品形成的。他们的任务是剔除赝品。正是这种学术背景,他们一旦发现自己不熟悉的藏品特征时,就非常警觉,如果非要他们当场给出结论,结论基本上是赝品或者高仿品。学院派专家鉴定结论为真时,基本上为真;鉴定结论为假时,未必是假。有些收藏者几百元收得一件藏品,学院派专家鉴定为高仿品,收藏者很不高兴,就抱怨他看不准。其实,收藏者对这样的结论应该很高兴才对,几百元的一件高仿品,多么高的评价啊,假的也值钱啊。
         
2
、考古派专家
考古派专家是对各个文物考古研究所,各大博物馆从事田野考古的专家的统称。他们的任务之一是通过考古发现有确切纪年铭文或者纪年墓葬的文物,从而提供断代器,以补充目前鉴定知识的不足。这些专家也就是社会上俗称的挖窑址的和挖墓的专家。正是这种学术背景,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没有看见过的文物,就比较兴奋,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窑址或者新墓葬的线索。考古派专家鉴定结论为假时,基本上为假,鉴定结论为真时,未必为真。有些收藏者几百元收得一件藏品,考古派专家鉴定为真,学院派专家却鉴定为高仿品,收藏者就手足无措了,不知道听谁更好。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鉴定结论,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获得这种鉴定结论的藏品升值潜力最大。那些学院派专家鉴定为真的藏品,实际上是没有升值潜力的,卖者不是傻子,既然为真,就应该卖个大价钱;买者也不是傻子,既然要买就应该有升值空间,于是就变成买卖双方的心理博弈。而那些结论不一致的藏品却不然,收藏者心里发虚,对价格的期望不那么高;而买者具有赌的心理,一旦赌对,升值空间巨大,这种情况下反而好卖。最近拍卖市场上出现一批价格在100-300万元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成交率很高,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
         
3
、科技专家
科技鉴定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学科,正处在起步阶段。科技鉴定是田野考古的延伸,是力图找到那些断代器物的物理化学特征。科技鉴定的基础是样本数量以及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处在起步阶段的知识还不太完备,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
科技鉴定鉴定结论为真时,基本上为真;鉴定结论为假时,未必是假。目前,有些收藏者比较迷信科技鉴定,这实际上将失去许多文物的收藏机会。
转摘雅昌网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