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乎?
这是在广州举办的一场“火热”的现场鉴宝会。
十几位“收藏鉴定名家”刚到台上,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发出这些掌声的人,许多还得紧紧抱着怀里的宝贝——为了获得这一难得的鉴定机会,他们许多人,是从其他城市披星戴月赶来,排队拿号。
怀里的宝贝五花八门,有香炉,有花瓶,有木框,每一件都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要展示给专家看,须先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宝贝递过去后,主人“全神贯注地盯着专家的嘴,生怕听漏一个字”。
据目睹这一场面者记录,随着专家一句话,有人“满面期待立刻成灰”,有人则“狂喜之色立刻爬满眉宇”。
一喜一忧两副面孔,闪现在近几年民间收藏热潮中。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几百个商铺里常常出现摩肩接踵的人群,到处都是希望“捡落儿”的人低声砍价。市场管理人员统计,在节假日时,这里每天有6万~7万人。
“盛世兴收藏”成为流行语。一份数据可以为“收藏热”作注脚:全国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超过万家,170多家文物拍卖公司每年支撑起的拍卖额有150亿元之多。
除了博物馆等国有收藏机构外,私人藏家正成为这一交易的重要参与者。不过,与高涨的收藏欲望相对应的,是未能普及的文物鉴定水平。
一家地方博物馆有这样的规定:每件收入库中的文物,必须有5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签字。而私人收藏则得不到这样的保证。由国家和各省市文物局成立的文物鉴定委员会,虽然拥有多位委员,但往往只负责国有馆藏以及出土文物的鉴定,并不承担社会文物的鉴定。对私人来说,专业鉴定机构和各种专家,成为最重要的依赖。
以专业鉴定为名的商业机构因此一度生意兴隆。打开搜索网站输入“文物鉴定”,映入眼中的全部是这样的机构或团体。每一家公司的主页上,都会列出长长的名单,由“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或“文物界泰斗”领头,有的还挂有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专家的头衔或“参加央视《鉴宝》栏目”等身份。
而一家鉴定公司的工作人员则透露,来鉴定的人,往往只找“知名”专家。他解释,“知名”的意思,往往就是“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等节目”,否则,一般不认。
同时火热的,还有各种培训班。这些以“艺术品鉴赏与经营管理”为名号的课程,同样以长长的知名专家为主要卖点,而推介的人群,则包括“具有投资能力的大企业家”或“古玩艺术爱好者”等。
“越来越多假的艺术品、赝品充斥市场,使整个收藏品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一家培训机构的招生简介里说。
这与许多收藏爱好者嘴里的传言不谋而合。有人甚至认为,当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文物,假的比真的多。
“私人收藏往往更看重文物的价格。一些大的拍卖公司出售的文物,只要获得专家鉴定的证书,进入流通以后,很少有人再怀疑其真伪”。
“不要轻易相信传说。”知情者透露,目前赝品文物出售时,背后往往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其中一个典型的故事模式是“祖上有人在宫里当过太监”。
新近发生的“国宝”撤拍事件,为这一怀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其中一件“四羊方壶”收藏者的父亲,“是北洋陆军第14师军官”。这一家世渊源,曾被媒体扩展为一段扑朔的“身世之谜”:四羊方壶与故宫收藏的莲鹤方壶相似,莲鹤方壶出土自河南新郑的郑公墓葬,翻阅史料则发现,北洋陆军第14师,“曾在山东、河南等地长期驻扎”。
国宝由是和收藏者的父亲成功产生交集。至于“它又是如何流散到市场中,被其父得到的呢”,该媒体表示,“这目前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