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精华] 红山文化 视频..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1-24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考古重文献,这叫一重考古法,近人王国维文献考古加田野考古叫二重考古法,我觉得现在应用三重考古法,即文献加田野考古加科技手段,任先生在实践中替我做到了,真高兴.

                                                    ----------------- 阿玉

22#
发表于 2008-1-28 12:52:00 |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8-2-20 18:5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新华通讯社主办  新华网主页 - 新华收藏

国宝三星堆玉石千古切痕成谜 每块重达几吨

2008年02月20日 09:04: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吴广生)长年陈列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国家藏品——四块每块重达几吨的三星堆玉石上,被发现多处切痕的底端呈两头上翘的弧形,从而推翻了线切的传统结论,成为千古切痕之谜。

    据发现这些痕迹的第一人、多年从事红山文化收藏研究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任楠近日介绍,2007年12月底,他在三星堆博物馆看到了几块一米多长、几十厘米高的玉石上有切割的痕迹,当时的讲解员李莉解释是线切的,但是他觉得有些切痕不太符合规律。因为在这些玉石上的切割痕迹,有的是深达几十厘米的切口,有的切缝仅1毫米左右;而且,按照常理,用线切割的痕迹应该是向下的,而石头上切割出来的痕迹却是中间凹,两头向上翘,这种痕迹用线是切不出来的,倒是很像用精密的切割锯切出来的。

    这几块玉石整齐地排列在博物馆一号馆展厅的中央。据了解,玉石是当地的农民燕道诚一家在1929年疏通水渠的时候,无意之中挖到了一大堆玉石器里面的几块。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发现的意义,将不少的玉器直接转送给了别人甚至卖掉。还有不少就被遗忘在了路边。后来,考古学家在经过时发现了这些玉石上面有切割的痕迹,专家判断有可能是线切。

    经过广汉市文物局批准,知名矿物学专家、成都理工大学的张如柏教授重新对玉石的年代做了检测,再次证明切割痕迹来自于久远的古代。他通过红外光谱来分析石头次生物的成分,发现叶蛇纹石变成了透闪石,说明次生物导致石头发生了变化,也间接说明它的年份很久。因为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埋在地下几千年,必然会形成次生物。他又用激光拉曼光谱,将激光打到玉石上,观察放大5000倍的表象结构。根据最新的数据,他得出结论是:三星堆的几块玉器,在地质学上讲,起码有9000年到12000年的历史。

    任楠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等几位专家又数次仔细观察这些玉石,不断证实石缝确实是中间深两边浅,因此可以排除线切的可能。而且有的切缝很薄,也不太可能是石器切割的,因为切割这么薄的石缝石器也会断裂。而9000年至12000年前,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又怎么会有如此高难度的解玉技术呢?对此千古切痕之谜,广汉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洋感慨地说:“东西放了几十年,这个现象竟然谁都没有发现。”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08年任南红山文化网科研组工作

 

1对磁性空心含炭珠进行珠内炭粉深度测检

2对古玉中珠状微生物进行研究

3对古玉上次生物分类研究

4对古玉进行等离子同位素检测

5古玉红外线检测.测其玉质变化

6几十万份资料整理总结.对古玉表自然沁痕建立数据库

 

《失落的天书》上集

 

 

 

 

《失落的天书》下集

 

 

25#
发表于 2008-3-1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消失的鸡骨白玉器 玉入土6000年骨散如泥

玉会软!凌家滩的惊世发现证实任南红山文化玉器鉴真理论
任南“古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发掘出的凌家滩玉器给张敬国教授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
  

接触凌家滩前,已经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敬国教授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告诉记者,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当时联络不像现在方便,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时,没想到原先软得像泥的玉器又变硬了。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最难忘的还有第一次是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张教授说,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我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我们吓坏了。”这是玉吗?“我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凌家滩消失的鸡骨白玉器 玉入土6000年骨散如泥

凌家滩消失的鸡骨白玉器 玉入土6000年骨散如泥
http://news.163.com/10/0309/17/61BN91TS000146BD.html2010-03-09 17:04: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在凌家滩遗址发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负责考古发掘凌家滩的张敬国教授说,接触凌家滩前,他虽已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但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觉得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凌家滩玉器竟然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玉器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张教授说最难忘的还有第一次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他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当时吓坏了,这是玉吗?他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凌家滩在考古发掘玉器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绝非偶然,其实在原先的玉器书籍中就有记载,只是人们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玉入土500年骨松入沁;3000年骨酥如皋;6000年骨散如泥。但这要看土质的情况,还要看玉质,凌家滩玉器的出土证明了古人对玉器的了解。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出土的玉器会成“泥”。可见我们的古人为了研究中国的古代玉器付出了多少心血。
所谓鸡骨白的玉器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钙化,玉器浸入碱性的水中会形成钙化现象;二是玉质在高温下达到900℃的时候会变黑,1200℃的时候会形成鸡骨白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瓷白,并且会有裂纹;还有一种现象是玉的风化形成。越是久远的玉器,风化重的会形成鸡骨白现象,所谓鸡骨白,顾名思义,就是玉已经质变得像鸡的骨头一样的白。其实这种名字的定论,也有象牙白、鱼肚白、雪花白等。
    这林林总总的说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古代玉器确实有白化现象,最终的结论目前还没有取得共识。1997年杨伯达先生针对良渚玉器鸡骨白的成因提出,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鸡骨白玉盘以后会出现粉红色,俗称“美人醉”、“娃娃脸”,一直把玩下去以后会变成红褐色。鉴别鸡骨白玉器的时候,首先要辨别,是否人工用化学燃料涂染,也有用白色的耐火陶烧制成仿鸡骨白玉器,最接近的是有人将新玉以火烧之,遂成鸡骨白色,俗称“伪石灰古”。这种方法制成的玉,虽然颜色相似,但是上面常有火裂纹,而真正的古玉是没有裂纹的。所以我们在辨别真鸡骨白玉器的时候,就是看表面要有非常亮丽的光泽,手感要非常的细腻,绝对不能有裂纹。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视频地址: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76532175805881

石头有“豆腐”态的,你相信吗?

世界无奇不有,只是我们买有认识到,难道我们没有看到的就一定不存在吗?

史前文明,我们没有没有确凿的证据,难道真的不存在吗?

任南“古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1.净:因土古玉表泌出浆层的包裹,在玉体周身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内质呈凝脂态有胶冻感,其表面浆层由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浆壳表层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态浆壳的保护下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土古多表现为虽有土浆却不显脏烂,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2.熟:土古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质顺晶格进入填充其间,折光律发生变化使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多产生失色,失透与凝脂感,玉器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感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状态无对应内质质变。



[转帖]玉液及玉粉对人体有神奇的效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石中提炼出浆汁 世上果有“琼浆玉液”

青岛新闻网 2002-03-24 02:31:36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2-03/24/content_631721.htm


   新华社宁波3月23日电在中国悠久的神话传说中“琼浆玉液”是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的佳品。而专家称,这是一种从玉石中提炼的浆汁,今天人们可以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开发生产。

  玉对人体有医疗保健作用,在《本草纲目》等我国许多医书对此均有记载,也一直成为皇家宫廷的秘方,故而“琼浆玉液”被越传越神。中国玉器研究会专家钟津豪先生对玉石潜心研究了20余年,近日他在宁波表示,“琼浆玉液”其实并不神秘,它只是含在玉石中的浆汁形态的天然矿物质微量元素,但如何在玉石中发现玉浆并将其提炼出来,却很少见诸文字,在民间也久已失传。近年来,在其他玉石专家、中医专家的配合下,钟津豪先生应用纳米分离等技术,从和田白玉、羊胎白玉中提炼玉液,终于获得成功。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玉石专家杨伯达教授认为,钟津豪先生的研究成果为“琼浆玉液”宫廷珍品走向大众化社会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钟津豪说,玉液及玉粉对人体有神奇的效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 搜索结果 :与关键字“史前古玉”相关,共4个视频 第1-4个
  • 最新上传
  • 播放次数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千年古玉暗藏悬疑 造型奇异身世神秘
  • 播主:xup83播放次数:1,181
  • 时长:17'06发布时间:2007-04-18 13:41:25
  • 描述:一块藏在古玉里的石片,竟有着神秘的身世,它是外星生物的杰作?还是史前文明的遗迹?“古玉悬异”视频为您揭开这个隐藏了几千年的秘密。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收藏家任南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3)
  • 播主:新浪UC互动视听播放次数:2
  • 时长:14'46发布时间:2008-03-05 17:52:09
  • 描述:3月5日14时,收藏家任南做客新浪UC,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从事红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馆长任南,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在收藏界被称为...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收藏家任南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1)
  • 播主:新浪UC互动视听播放次数:2
  • 时长:14'24发布时间:2008-03-05 17:55:58
  • 描述:3月5日14时,收藏家任南做客新浪UC,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从事红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馆长任南,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在收藏界被称为...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收藏家任南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2)
  • 播主:新浪UC互动视听播放次数:2
  • 时长:14'55发布时间:2008-03-05 17:54:12
  • 描述:3月5日14时,收藏家任南做客新浪UC,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从事红山古玉收藏近4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馆长任南,最近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在收藏界被称为...
27#
发表于 2008-5-6 01:3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路峰在2008-5-6 0:11:08的发言:
尊敬的任老师,我于昨晚11时到家,仪器及配件均已购齐,并在潘家园幸得一龙首前伸,龙身舒展,龙尾向下回钩,长鬣(超出龙体)飘逸,鬣尖上翘的新式(前未见著录)C龙.其沁入肌里,沁色过渡自然,黑磁珠闪闪发光,有机炭嵌入玉内,刀工流畅自然,形象十分优美,以学生目前鉴赏能力虽不敢断真红山古玉,但与老师这次所赠美妙的胎蚕比,敢说别有千秋.鉴此,连同前两次老师所赠宝宝标本,更及老师两年来网授面教,确实使学生感到大有长进,不然怎会有这两次赴沈进京鉴宝的重大成果,这当中都饱含着您的辛苦甘劳.直白些说,学生的收获,就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结晶.为此,学生在这里给老师俸茶啦,并请代问尊夫人好,谢谢她的热情接待.祝愿您们身体健康,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大业天成.至于这次高级班的作业,还在回味消化当中,今天暂不做答了,见谅.---路峰2008.05.06
28#
发表于 2008-7-7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山海经》是世界最早全面记录岩画的文献
中国网 china.com.cn 

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对《山海经》和史前岩画通过类比分析研究后认为,《山海经》是世界上最早全面记录岩画的文献典籍。

《山海经》的古老篇章成书于战国时代,距今2400多年,全书记录和描绘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的原始巫术活动、远古神话传说、山川地理交通、民俗风情、物产等资料。过去有人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其内容难以理解。

周兴华说,《山海经》采取临摹的方法,将深山旷野中的岩画、木版画绘制成图画,对岩画内容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种描述,涉及图像命名、图像位置、图像制作方式等等,特别对岩画图像的命名简明扼要,使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大量史前岩画的发现为《山海经》的记述提供了丰富的佐证,《山海经》的生动描述又为岩画的研究辅以翔实的文字注释。

《山海经》的图像符号,复制辑录的是上古社会刻制在山林木石上的史前岩画,反映的是上古社会的内容。这种现象,我国古代学者早有觉察。汉代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禹、益所作。《论衡》《颜氏家训》也都是这种看法。晋代郭璞注释《山海经》时指出,《山海经》的图画是“游魂灵怪,触像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这就是说此书中各种神异鬼怪的图画是刻画在“山川”“木石”上的岩画。

史前岩画是原始人类最早的图画文字,它记录了原始人类最早的巫术语言与巫术实践。史前岩画作为一种刻画在壁石、崖壁上的图画,沉淀了几千年乃至数万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痕迹。专家根据近现代原始民族制作岩画的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发现《山海经》中记录的许多图像与原始民族制作的岩画有相同相类相通之处。

目前,我国已在宁夏、内蒙古、新疆等18个省区内约180多个县(旗)发现了岩画,延续时间大约从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直至数千年前。岩画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狩猎、放牧、房屋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等,多方面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面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7 17:04:02编辑过]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5:18:00 | 只看该作者
千万年的地下水变化.会在玉体留下不同年代侵蚀信息.不会一种气侯与地水千万年保持一种状态.
故玉体残破过统一者要小心。
30#
发表于 2008-8-11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失落的天书》下集 发现之路201102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8 04:47 , Processed in 0.0701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