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21世纪的红山文化研究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掀开新的一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7 0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经历的六个不同发展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世纪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经历了六个不同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于红山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田野工作仅限于小规模的地表调查。根据调查资料,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认识到西辽河流域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已注意到长城地带作为南北文化接触地带研究的重要性,成为较长时期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及红山文化研究的指导性意见。?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家对赤峰红山后遗址的第一、二住地进行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红山文化实物资料,并出版了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仍旧停留在《赤峰红山后》报告所公布的材料,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外诸多史前考古学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20世纪50年代,红山文化研究步入正轨,并由此确立了该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标志性工作有两项:—是1954年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二是1956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对红山前的三个地点和红山后的一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和试掘,获得一批重要的实物标本,对《赤峰红山后》报告中的错误结论予以更正,提高了对于红山遗址群及红山文化研究的总体认识。?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红山文化这一重要课题,对于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汉旗白斯朗营子四棱山、三道湾、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遗址的调查和主动性发掘,极大地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明确了红山文化祭坛的形制。而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各个地点积石冢石棺墓内出土一批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辉煌的红山文化玉雕群最终得以确认,同时还发现女神庙、祭坛、大型祭祀平台等相关遗迹。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田野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得以建立,红山文化综合研究水平整体显著提高。巴林左旗二道梁、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林西县白音长汗等遗址均发掘出红山文化房址或墓葬,出土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红山文化实物资料。红山文化玉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7 1:09:39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00:41:00 | 只看该作者

进入21世纪以来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三项重要成果

据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2000年以来,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主要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

第一,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发掘了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该地点是一处距今53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长方形环壕聚落,填补了红山文化晚期研究资料的空白。

聚落房址偏小,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大体成排分布,窖穴分布在房址外围,排列密集,充分反映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单一家庭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生产和生活单元。

第二,2001年7月,敖汉旗博物馆对草帽山遗址第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获得一批红山文化晚期重要的遗迹、遗物资料。该地点清理出分层砌筑的石墙基址,其内分布有方形的祭坛和小型石棺墓,共7座。

草帽山遗址内坛冢结合分布,祭祀功能十分突出,是新世纪红山文化考古较重要的收获。?

第三,200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河梁第十六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一座大型石棺墓。墓内出土玉凤、箍形器、玉人各1件,玉环3件,绿松石坠饰2件。

这是目前所发现的规格最早的一座红山大型墓葬,虽未见勾云形器,但和箍形器共同出土的玉人和玉凤,代表了一种新型的高规格玉器组合关系,对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结构和用玉制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体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该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与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红山文化研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红山文化的发现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方面均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深入开展红山文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红山文化研究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据赤峰学院院长、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红山文化研究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薄弱环节:

第一,红山文化目前分为四期,年代跨度约为1500年,目前三、四期的资料较丰富,一、二期的资料明显偏少,需要有意识加强寻找、发掘红山文化早期遗存,以便建立更完整的红山文化自身发展序列。

第二,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相比,红山文化目前缺乏经过较大规模揭露的居住性遗址,对房屋形制、聚落布局、社会组织形态的认识尚显薄弱。

第三,红山文化积石冢多建在山梁或土丘的顶部,代表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意义。埋葬在积石冢石棺墓内的死者仅限于少数社会成员,推断生前应为享有特权的祭司阶层,死后多用玉器随葬,有关普通社会成员的完整墓地至今尚未发现,在墓葬形制及随葬方式等方面有无差异尚待证实。

第四,通常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狩猎、采集和捕捞经济作为补充,但尚缺乏植物考古证据。

第五,关于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理论问题学术界争论颇多,需要在今后的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中寻找更有力的证据。

席永杰说,针对上述薄弱环节,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田野工作和综合研究,相信21世纪的红山文化研究必将在考古学界的努力下掀开新的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9:50 , Processed in 0.0541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