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以下简称“任网”)常用关键词释义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8-1-11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逻辑清楚,概念统一,是讨论的前提。
32#
发表于 2008-1-1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uanmeitan在2007-12-15 20:19:19的发言:

   表象:玉器表面除工艺痕迹外的所有外观表现。

   建议改为:

   表象:指玉器自人为加工行为结束之日起,玉体表面包括工艺痕迹在内的所有覆盖于玉器表层的,视线能直接触及到的外观现象。

   (以为古玉表象自然态质变强调工上自然态,也就是说,一旦古玉的工痕处经受岁月与外物的改变,它也就成为了表象的一部分了,不能再把它列为其他了。好比动物的皮肤,脚趾间,腋下就不是皮肤了?)

    请大家斟酌!

  


尝试如下释义:

表象:在“任网”中特指玉件表面以工艺面或原料断面为基准面所表现的所有外观形态。

此释义包括了我们经常讨论的玉器和玉料,也包括了宏观和微观。

玉器必有加工面,玉料则有自然断面;工艺面或原料断面是作为确认表象的基准面,并不是表象本身。只有新玉器或新玉料,其表象才与其基准面重合。

严格讲,高古玉由于或多或少的蚀变,原有工艺加工面是看不到的。虽然这种严格只具有逻辑和理论上的意义。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感知和确认这个工艺面的存在位置。比如红山古玉中的“缩”和“留”,就是相对于我们默认的原工艺面而言的。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 18:20:51编辑过]
33#
发表于 2008-1-12 09:53:00 | 只看该作者

记得高版主有个关于如何确认古玉工艺面的帖子,可见这个工艺面你是看不到的。

其次,红山玉器有“净孰肥透,孔坑缩裂,沁色质变过渡”等各类表象,我们在讨论各类表象时,包含有“加工面”吗?

举个例子,也可能帮助理解。两种报纸上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新闻,你在比较它们时,关心的是信息内容,并不包括报纸的纸张和墨迹。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上了解,但并不能将计算机屏幕也算进去。

[em04][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10:02:27编辑过]
34#
发表于 2008-8-7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em51][em221][em231][em237]
35#
发表于 2008-8-7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2-13 23:14:00的发言:

欢迎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欢迎大家将有关词汇从论坛里整理出来发到本帖中。

欢迎大家将本论坛里出现的有关词汇不清楚或不理解的也发上来,在这里进行解释。

尊敬的高翔老师您好,请帮助解释"均质胶固体"这个词义,谢谢.---路峰.2008.08.07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20:38:00 | 只看该作者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六、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在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 ,很容易区别);
  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
  (1) 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
  (2) 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3) 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古玩界,对不同沁纹现象分别有不同称谓:
  (1) 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 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 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以上沁处,抚之无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有层次感——扩散沁色现象,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更易分别(唯一例外的是,水银沁有呈块状,而与周围沁色截然 分明者),至于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
  四、如果是“彩沁”,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呈色深浅层次有很自然;两种以上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心覆盖糖沁色等;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否则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其中的刻痕或孔内也当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
  七、有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原玉质开窗处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八、一般来说,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变质,沁色也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还是会有所过渡与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内俱呈深色,则为染色作旧);
  巧色与沁色之别: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8-7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上文中的红色字体中出现了“均质胶固体”一词。

我理解,这是一个组合词,由“均质”和“胶”及“固体”三个词组合。

 

38#
发表于 2008-8-8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玉器受沁的原因 写的好!!

深刻学习[em27][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9 12:45 , Processed in 0.0542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