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各位老师,学生有问题要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3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玉在加工后,经过上千年的侵蚀会不会出现蚀痕和加工痕迹并存的现象?

主要是砣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3 17:48:40编辑过]
2#
发表于 2007-12-13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em08]这里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很多,你应该能看明白.答案都在里面呢.[em04]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看到过一些,但没有十足的信心确认.希望能够得到老师们的确切答案.

必竟我正处在学习和积累阶段,老师们不要见怪!

学生有这么一个毛病,爱较真.喜欢明确的,严谨的概念.

 

[em27][em27][em27]
4#
发表于 2007-12-13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飙风丽影.我们都是学生,一起学吧.

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一同提高.好吗?

[em27]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九仙哥哥说的是,我们广大民间藏友就是应该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疑问的,不解的,肯定的......凝结到一起,撮成一根绳,用明确的和详细的语言描述和记录下来,形成毋庸质疑的,科学的体系.

铸就出一部收藏大典,给那些所谓的专家当头棒呵!!!

任南老师已为我们开辟先河,我们当尽一已之力,为自己的真爱增砖添瓦.不管说出的是问题还是答案!

6#
发表于 2007-12-13 23: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飙风丽影在2007-12-13 21:15:19的发言:

九仙哥哥说的是,我们广大民间藏友就是应该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疑问的,不解的,肯定的......凝结到一起,撮成一根绳,用明确的和详细的语言描述和记录下来,形成毋庸质疑的,科学的体系.

铸就出一部收藏大典,给那些所谓的专家当头棒呵!!!

任南老师已为我们开辟先河,我们当尽一已之力,为自己的真爱增砖添瓦.不管说出的是问题还是答案!

任南先生已为我们开辟先河,我们当尽一已之力,为自己的真爱增砖添瓦

7#
发表于 2007-12-14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飙风丽影友,从您提出的问题看,您在研究古玉方面是动了脑筋的,古玉加工后经历数千年根据其玉材本身性质不同,所处位置和条件不同表面侵蚀程度肯定会有差别的,同是一个时期的东西,有的表面侵蚀的工痕不见,有的工痕却历历在目,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任老师所比喻的窖藏大白菜与地表大白菜同样储存一年所产生的差异原因一样,当然还与埋藏的其他条件比如干湿度、地表及坑内的化学元素存在的种类及多少等因素有关。那么,您提出的侵蚀痕和琢痕在一个玉件上能否并存呢?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否定,您想,处在浅表区域表面侵蚀不是很严重,工痕有的也是能看清楚的,还有,玉件在土中所处方位不同,每个面上受沁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受沁重的一面很可能工痕不见,而受沁轻的一面却可见工痕。这样都会产生侵蚀痕迹和工痕并存的情况。针对此问题,我觉得鉴别是否真古,必须从一个玉件上至少在一个玉面上的有工部分与无工部分侵蚀一致,熟旧一致并过度自然.然后在考虑整体玉件上的侵蚀过度的自然,熟旧的一致.
8#
发表于 2007-12-14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飙风丽影友,从您提出的问题看,您在研究古玉方面是动了脑筋的,古玉加工后经历数千年根据其玉材本身性质不同,所处位置和条件不同表面侵蚀程度肯定会有差别的,同是一个时期的东西,有的表面侵蚀的工痕不见,有的工痕却历历在目,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任老师所比喻的窖藏大白菜与地表大白菜同样储存一年所产生的差异原因一样,当然还与埋藏的其他条件比如干湿度、地表及坑内的化学元素存在的种类及多少等因素有关。那么,您提出的侵蚀痕和琢痕在一个玉件上能否并存呢?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否定,您想,处在浅表区域表面侵蚀不是很严重,工痕有的也是能看清楚的,还有,玉件在土中所处方位不同,每个面上受沁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受沁重的一面很可能工痕不见,而受沁轻的一面却可见工痕。这样都会产生侵蚀痕迹和工痕并存的情况。针对此问题,我觉得鉴别一个玉件是否真古,必须从一个玉件上至少在一个玉面上的有工部分与无工部分侵蚀一致,熟旧一致并过度自然.然后在考虑整体玉件上的侵蚀过度的自然,熟旧的一致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方能掌握此问题的本质.
9#
发表于 2007-12-14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7-12-14 9:41:31的发言:
飙风丽影友,从您提出的问题看,您在研究古玉方面是动了脑筋的,古玉加工后经历数千年根据其玉材本身性质不同,所处位置和条件不同表面侵蚀程度肯定会有差别的,同是一个时期的东西,有的表面侵蚀的工痕不见,有的工痕却历历在目,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任老师所比喻的窖藏大白菜与地表大白菜同样储存一年所产生的差异原因一样,当然还与埋藏的其他条件比如干湿度、地表及坑内的化学元素存在的种类及多少等因素有关。那么,您提出的侵蚀痕和琢痕在一个玉件上能否并存呢?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否定,您想,处在浅表区域表面侵蚀不是很严重,工痕有的也是能看清楚的,还有,玉件在土中所处方位不同,每个面上受沁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受沁重的一面很可能工痕不见,而受沁轻的一面却可见工痕。这样都会产生侵蚀痕迹和工痕并存的情况。针对此问题,我觉得鉴别一个玉件是否真古,必须从一个玉件上至少在一个玉面上的有工部分与无工部分侵蚀一致,熟旧一致并过度自然.然后在考虑整体玉件上的侵蚀过度的自然,熟旧的一致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方能掌握此问题的本质.

通透

[em27][em27][em27]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谢才洪兄,兄长说的有理。问题要辩证的去看,“自然”就是标准!

领悟!

[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9:49 , Processed in 0.0566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