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弟子抖胆谈谈自己的浅见。我认为古玉诸多表象先与先失水有关。 古玉失水是古玉极为重要的一个物理变化。古玉的很多特征正是由于古玉分子失水而后外界物质分子进入交换所造成的,我想通过对古玉失水的分析和推测,来解读古玉器的表象。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很多方面停留在个人理解和猜测上,敬请原谅。 一件古玉器在完工之初,不论玉质高低好坏,表面一定都是光鲜、亮丽的,在时间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力下,我们今天看到它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象,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古玉由内向外不同程度地失水造成的,玉器表层是最先开始失水的,也是失水程度最大的,形成了浆膜或皮壳,这不是什么保护层,是物理变化最大的质变层。失水是个复杂缓慢的渐变过程,低程度失水,表层玉分子结构发生轻度改变,玉石内部物质随水析出形成浆膜(看这时期的玉表面,好像隔了层东西,叫浆层,包括雾浆、奶浆。)。失水意味着失透,当一个东西水头足的时候,看上去会水灵灵的,通透。随着失水程度加大,外界物质分子交换填充加剧,表层玉分子结构解理、质变加快,形成钙化、老化,再向内部纵深发展,逐步形成皮壳。玉身上的受沁也是同样道理,局部水分子析出,外界物质沁入,玉质质变,形成同质残留,否则质变是没有根的,是站不住的。观察古玉表面的微小孔坑,就是由一个点开始失水、质变、塌陷、扩大形成的。最初可能不是外部水溶造成的,恰恰是前期脱水先造成的,表面物质结晶是在脱水的情况下形成,在充水态下是很难形成结晶的。当然,我想外部水溶肯定对玉表是存在作用力的,但这种作用力肯定是后期的。古玉处于周围完全是水的环境中一样也会先失水,就像细胞液和体液的平衡关系,当体液的密度低于细胞液的密度时,细胞液会向体液释水。您听说过水中毒吗?就是因为过量喝入白水,造成细胞液失水。 古玉整体大量失水后,玉器表面是要收缩的,玉质的致密感是要降低的。换句话说体积减小、密度降低。因此古玉表面多呈包裹态、收缩感,不该像充水后的肿胀感。古玉整体质变是任老师比喻的像生地瓜变成熟地瓜的过程,但更像烤熟的地瓜(脱水)不是蒸熟的地瓜(充水)。同时器物目测重量要大于实际重量,有些东西拿在手里不压手。古玉严重失水,会产生酥脆断裂甚至发生弯曲变形。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从地下出土的部分玉件会像粉笔一样瓦解。部分玉件出土后经过水分和氧气的慢慢滋养,就会盘摸恢复。任何物质在地下都是先是失水、再氧化反应然后解理的,木头、金属都是这样,不是在地下时间越长、水头越足,玉器也应该是这个道理。现在高科技造假用微波、X光照射就是让器物温和地失水,而用火烧使局部快速地失水,我们就很容易辨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