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推荐]生坑古玉的辨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5 20: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般地说,辨别熟坑古玉比生坑古玉要容易,而辨别生坑古玉却要在先,这当然是玩古玉的基础。

      古玉的鉴别通常是从型制,玉材,做工,沁色和包浆上综合判断。如有任何不自然处或是做假的痕迹,即需格外小心。

      观看唐代以来的玉器,主要在于辨别是否为和田玉的制品,及玉质的品级和做工,凡手工铊制的和田青白玉类的玉器,多有收藏的价值。和田玉的辨别这里就不加多说。在做工上,通常玉好就会有好的做工,换句话说,做工好的玉质也一定会不错,这尤以乾隆年间的为甚。而其带的色是沁色或为真为染或为原皮,则需作出区别。

      目前的研究,有以和田玉为“真玉”,以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为标志,玉文化算是进入了真玉时代。已确定的和田玉器,大约出自距今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的遗址。玉文化约有万年之久,距妇好的时代相间数千年,其间当然会有不少和田玉的制品,但大量为其它玉材。史前之器,多因确少对照的标准器而不易被确定,玉料相当繁杂,有的料甚至于不知出自何处。

      因此玩古玉,通常对史前的玉器,并不特别重视其材料。如果玉料是和田的或硬度大于6度,收藏价值会高些,因除了水晶玛瑙和一些石英类的外,有玉质感而硬度高过6度的,多为透闪石类,比阳起石类和蛇纹石类的质量要好些的,如良渚文化的多数玉器用料。

      当然,不论是何种玉料的史前古玉,通过盘玩都会变的很美,但还是以古和田玉为最。古玛瑙和古水晶虽极难盘出光彩,也会在盘后变得十分温润可爱。

      古玉的做工,商至汉的并不难鉴别,只需上手观察过一些真品就明白:古人的制玉方法,如游丝毛雕的刀法,是无人能仿造出来的,甚至双勾阴线的工整和汉八刀的简练犀利也为后世无人能及,这就如同后世的玉器再也做不出史前的神秘感一样。

      如史前的良渚玉器,用料多为一种青玉,产地不详,比较坚硬,大约在5-6度,常带黄色和白色光点。其上的阴刻线多是一种断续刀法,尤其是曲线,是由短斜细线组合而成的,细线密集的程度用肉眼难以看清,一般在1毫米内少则3-4条;多则达6-7条,这种不可思议的极为高超的手工,即便乾隆时的工匠大师也只能望而兴叹。而有无这种手工,便成为辨别良渚玉器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造假的充其量只会形状貌似而已,就是用如今的高科技手段加许多工夫,也不可能完整而逼真的刻划出来。

      做工上比较难断的是一些工少的史前器物,需要仔细查看有无任何机器加工的痕迹,但即使看不出机器工的,也不能仅以此作出判断。

      古玉的型制主要是指玉器的外形与制作时的构思,各个时期的玉器,因文化背景和工具的使用水平,各种形状制法都有其特征,以此可判别一件玉器的大致年代。各时期型制的判定主要是依靠出土的标准器,这部分的器物资料,近来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做了很好的汇总。

      以型制判别古玉,需要对出土的标准器十分熟悉,这是玩玉者较难练的基本功。说较难还因为标准器一般为国家所垄断,普通爱好者光看图看书,不能上手仔细观察,就比一些专家们差了许多硬条件。所以,某些个专家比较牛些也是能理解的。

      型制是目前造假者最能用以扰乱市场的手段,因为大部分玉器的外貌形状是不难仿造的。造假者为了谋利,一般是成批仿现成的,易于出手,在某类玉器高价时也去造单个的古怪形状。而看型制或器物的神韵来分辨真假需要丰厚的知识和经验,故不可单从外形上判别真假。

      70-80年代末期,辽西红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形状前所未有的玉器。90年代初中期在市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形状的古玉器,其中又有一部分似乎是不大能造假出来的东西。因此,各种与标准器难以对照的;或所谓红山文化的造型古怪的器物就让人相当头疼。少人收时,这类玉器便大量各处流散。

      对待这类东西的客观态度,还是应该作出区别来。红山遗址的东西,不能说就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型制和最高级别的,其前其后数千年和各地域之间还存在着不少考古空白。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至商代之间玉器的型制还是有相当的模糊。即便是商代的东西,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好也不过是妇好墓的,而更高规格的东西,如历代商王的和其祭祀用的玉器,就仍是我们所未知的。

      红山文化的古人治玉,已不但能很好的做阴刻线和减地阳起,也能做大开片和圆雕。良渚文化的古人就更让人不可思议,而这时期距商中期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因此,有谁能断定良渚文化的典型纹饰会雕在哪类形状的玉器上呢?又谁能断言古人在这时期中不会有大量的创作呢?

      应注意到一个的现象是,国内在92年后兴起了建筑热,这是不同于前人建设方法的;前所未有的大挖掘,许多还是在人类长期居住过的城乡之地进行。可以无疑义的说,会有相当数量的散乱的文物随之出世,而史前深埋地下,千年不朽的玉器应占了其中多数。这个数量当然无法统计,但以国土之大开工地点之多,数以万计至数十万计应不会是夸大之词。

      这种现象的发生碰巧与红山器物初入市场和造假玉的高峰期相遇,一类难以被确认的东西,过数万件的在古董市场流动,再加上大量的假货搅入,引起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就连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都难以幸免。面对这般情形,大众对古玉的认知的基础本来就很弱,专家们也几乎束手无策,有以全部敬而远之加以否定的,有以与标准器不符而拒之的,致使古玉市场一落千丈。

      其实某类古董有数十万件并不算个很大的数目,十万件对十亿人也只是万分之一而已。对来源不明但有可能是真品的,将其分类分级就不难解决,任其自行流失只能是文物的灾难。

      分类更可使真器得到市场定位,如正式出土的为A类,有传承记录的为B类,与标准器相近的为C类,与标准器不同的但具真器特征的为D类,甚至有一般鉴定过的也可列作E类,各类还可细分各级等等。古玉具有与其它类型的古董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拿出不同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凭我们中国人的才智,这点小事应该不是太难的。

      目前,从各处市场不难低价购到真古玉。但既然从型制做工玉材和沁色上都难以把握,只有常规手段的一般玩家,对生坑古玉该将如何鉴别呢?玩家除了多看多比较,下硬功夫之外。这里的建议是,可以从造假者难以或无法做到的地方下手,其综合应用的办法有:

      1、在做工上,真品一般加工光滑流畅无蹦裂,刻线中和收尾处应有许多极细的铊蹍痕迹。尤其是形状比较复杂;刻划较多的器物,造假者难于处处做手脚。

      玩家们需知,手工治玉在中国已失传有约半个世纪,这种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炼成的,尤其高超些的,需要不间断的传承才可能达到,而一旦失传就没可能再恢复,如良渚工,汉工,乾隆工,后世工匠无论怎莫炼也是望尘莫及。甚至老玉工歇几年后再后干也绝非易事。我们不需要将机器工看得很厉害,一般假品多粗糙不堪,个别高仿的也破绽多多。这需要细细观察,对手工与机器工的特点作出判别。作假的有时看去会流畅不蹦裂的地方,而真品也会有个别蹦线。这是由于玉有干老鲜嫩之别,玉工技术差些时,用砂用力不当或失手时,玉质嫩的就会有蹦。

      2、沁色包浆极为自然,由外及里。拌有多色的,而色泽鲜嫩或艳丽者,或成皮壳状的。如色如桂花般艳黄,如鹦鹉羽毛般油绿,皮壳真如同枣皮和茄皮者。染色易色靓难,上色易做皮难。

      3、(略)

      4、带蝇翅状宝石光。(略)

      5、有虫噬小坑,坑状不规则并外口小内里大, 用低倍数的放大镜便能看到洞壁带纤维状。这是需千年以上在特殊环境下的虫蚀才会出现的事,并不多见。这种洞采用高科技手段也极难做出。

      6、带裂痕的其纹有头无尾,纹路多会有塌陷。

      古玉上的裂痕多是经历极缓慢的压力和侵蚀才形成的,因此常常是玉的表面在中间有裂,而裂纹两头不到。或是从边上看裂的挺大,却并不到头完全裂开,裂纹有隙处也会受自然的侵蚀而塌陷。极难以靠人工制作出来的。

      7、能否盘出宝石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5 22:24:15编辑过]
2#
发表于 2007-1-6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学习!辛苦![em17][em17]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07-1-6 00:2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07-1-6 15:30: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
5#
发表于 2007-1-6 17:23:0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em17][em17][em17][em17][em17]
6#
发表于 2007-1-7 17:12:00 | 只看该作者

B先生;在生坑鉴别上的一点不同意见,1;生坑玉绝大多是有皮壳的,有皮壳的是看不到沁色和玉质的内在情况的,在皮壳上能看到的是次生物的表现或玉质在土中软化时与皮壳融化在一起时留下的表现.认清这些表现才能鉴别生坑玉. 2;您所谈除了4,5,6条外我认为都是在盘的过程中或已半生半熟才能见到的现象,也是朋友们最容易被赝品欺骗的,和制假者最容易用化学方法仿制的.这时已过了鉴别生坑的时间.3;有些古玉是在墓中没有接触到水,土.而又干燥的环境生存.但它由于年头久远也有次生物生成.在出土的一刹那古玉中的干燥包浆会猛吸空气 中的水分,形成薄薄一层易盘的皮壳.这时皮壳下的表现是鉴别的关键.   另红山古玉由于比商,战.汉,的年代久远次生物的生成和玉质的老熟皮壳的特征,成了它的特点.这是自己的一点浅见,望指教.

7#
发表于 2007-1-8 00:16:00 | 只看该作者

B先生;在生坑鉴别上的一点不同意见,1;生坑玉绝大多是有皮壳的,有皮壳的是看不到沁色和玉质的内在情况的,在皮壳上能看到的是次生物的表现或玉质在土中软化时与皮壳融化在一起时留下的表现.认清这些表现才能鉴别生坑玉. 2;您所谈除了4,5,6条外我认为都是在盘的过程中或已半生半熟才能见到的现象,也是朋友们最容易被赝品欺骗的,和制假者最容易用化学方法仿制的.这时已过了鉴别生坑的时间.3;有些古玉是在墓中没有接触到水,土.而又干燥的环境生存.但它由于年头久远也有次生物生成.在出土的一刹那古玉中的干燥包浆会猛吸空气 中的水分,形成薄薄一层易盘的皮壳.这时皮壳下的表现是鉴别的关键.   另红山古玉由于比商,战.汉,的年代久远次生物的生成和玉质的老熟皮壳的特征,成了它的特点.这是自己的一点浅见,望指教.

一般來說,商朝以上的古玉已有次生物形成,問題就是如何去分別次生物和玉石表層的風化程度,氧化程度,鈣化程度及沁色的深淺程愛去証明它們的年代。但是以上的歷更痕蹟,都基於不同的氣候、土壤和環境的影響,所以太複習了,而類似的紙上談兵实為空談,應具相片以供参考。

 

[em01][em01]
8#
发表于 2007-1-8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edhill8fu在2007-1-8 0:16:42的发言:

B先生;在生坑鉴别上的一点不同意见,1;生坑玉绝大多是有皮壳的,有皮壳的是看不到沁色和玉质的内在情况的,在皮壳上能看到的是次生物的表现或玉质在土中软化时与皮壳融化在一起时留下的表现.认清这些表现才能鉴别生坑玉. 2;您所谈除了4,5,6条外我认为都是在盘的过程中或已半生半熟才能见到的现象,也是朋友们最容易被赝品欺骗的,和制假者最容易用化学方法仿制的.这时已过了鉴别生坑的时间.3;有些古玉是在墓中没有接触到水,土.而又干燥的环境生存.但它由于年头久远也有次生物生成.在出土的一刹那古玉中的干燥包浆会猛吸空气 中的水分,形成薄薄一层易盘的皮壳.这时皮壳下的表现是鉴别的关键.   另红山古玉由于比商,战.汉,的年代久远次生物的生成和玉质的老熟皮壳的特征,成了它的特点.这是自己的一点浅见,望指教.

一般來說,商朝以上的古玉已有次生物形成,問題就是如何去分別次生物和玉石表層的風化程度,氧化程度,鈣化程度及沁色的深淺程愛去証明它們的年代。但是以上的歷更痕蹟,都基於不同的氣候、土壤和環境的影響,所以太複習了,而類似的紙上談兵实為空談,應具相片以供参考。

 

[em01][em01]

[em17]
9#
发表于 2007-1-8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请参考1 生坑时[upload=jpg]UploadFile/2007181281937488.jpg[/upload]
2;生坑时的局部没有在土中[upload=jpg]UploadFile/20071812101852343.jpg[/upload]
3;盘过15日后没有在土中的部分[upload=jpg]UploadFile/2007181213219317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8 12:13:56编辑过]

0.jpg (46.6 KB, 下载次数: 1)

[推荐]生坑古玉的辨别

[推荐]生坑古玉的辨别

0.jpg (52.24 KB, 下载次数: 1)

[推荐]生坑古玉的辨别

[推荐]生坑古玉的辨别

0.jpg (66.02 KB, 下载次数: 1)

0.jpg
10#
发表于 2007-1-8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9 15:02 , Processed in 0.0602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