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41|回复: 9
收起左侧

[教材]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作者:55168 来源:神州博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9 17: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这种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走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线状开片纹痕,无规则的。若将放大器当作树枝,拨开表坭(即放大显示)可见到釉裂纹如绘线,线下出现一条放大状如磨沙的玻璃管,管内有部份出现因缩釉或喷釉及瓷胎老化充填物质甚至冒出纹线外,其状恰如蚯蚓退缩及喷坟的模样。(见图7)
图7-1
图7-2
图7-3
图7-4
  上面所说的只是两种比较方法。但笔者注意到所有的古代陶瓷器皿的胎都是较粗松容易老化,宋代的钧瓷胎也例外,为啥?笔者认为因宋代钧瓷从唐代演变过來且不改唐法故多是黑灰胎,但其质地仍粗且松散,且在瓷胎烧制成型之时有意受冷热不均导致开裂纹,其程度非一般可比。最后再经一至二次施釉方法烧制形成上述的开片纹饰。笔者认为这是先天的无意之中发生变成的特殊工艺。而后期发生的裂纹则是张应力作用下产生是后天的。

  万物归于土是自然界的定律,瓷器也最终还原为土。

  钧瓷到现代巳几百年历史,有上述的因素,钧窑瓷器出现老化现象是-定的。笔者藏有-件宋钧四系耳小罐(见图8)
图8  除底部经清洗造成装饰釉水全部褪化露胎外,其它器表面看不出老化现象。用放大微观法立刻证实钧窑到代釉面一定出现氣泡死亡坑和开片(裂纹或管道)坟堆特征,(见图9)是因其胎体先于釉面出现老化松散败呈象,又因其状如蚯蚓行走时出现的坟堆纹路,故后世皆称蚯蚓走坭纹。这是几百年岁月造就钧瓷的断代特征!因历史时间限制,加上从元代起用二元配方取代落后的唐宋配方及工艺技术,导致蚯蚓走泥纹后世失存而无法仿制,也间接证明蚯蚓走坭纹寇名不是宋代,而是后代。这些都是笔者个人肤浅见解请读者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7: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钧瓷釉的基本色是蓝色。是各种浓淡不-的蓝色,淡的称为天青,深的称为天蓝,更淡的称为月白。这些乳光釉都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对于这种奇特的乳光现象和那种幽雅的蓝色的形成肌理,人们甚少研究。近年科学家才对宋元时期钧窑作了较为糸统的研究其结果在此引用部份大致如下:

  1>钧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特征是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园球状的小颗粒。小颗粒称为分散相,能按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使釉呈现异常美丽的蓝色乳光。

  钧釉的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熔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2>钧釉化学组成特点是A1203含量低而SiO2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P2O20早期宋钧的SiO2/A1203比介于11.0-11.4%之间,P2O5多数为0.8%,官钧釉的SiO2/A1203比在12.5左右,P2O5在0.5-0.6之间。
钧红釉中含有0.1-0.3%的CuO,还有差不多数量的SnO20在天蓝、天青和月白色釉中,CuO含量极低,只有0.001-0.002%,和一般白釉中的铜含量差不多。

  三)钧窑瓷器烧成的温度依据

  钧窑是还原窑据估计窑温可烧至l350°。而钧瓷烧成的温度介于12500-1270℃之间。由于采用还原气氛,经过还原的作用大大降低了Fe2O3的含量,便使得分相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烧造钧瓷的目的。

  四)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及特征

  人人都知蚯蚓走泥纹是宋钧瓷釉的特征之一,那么蚯蚓走坭纹的冠名是在宋代吗?须然有书论述这种开片纹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乾裂,施釉后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的釉流入空隙填补裂罅所形成的。既然如此简单又为何无人能仿出真品一样的钧瓷呢?(见图3温家钧窑钧瓷瓶)
图3-1
图3-2
  其实宋代钧器瓷胎在上釉前都先经素烧成型,所以瓷胎经第-次高温烧制促使其发涨、收缩,钧窑工人利用当时钧窑特有的技术(或许是突发致冷办法)而促使成型的瓷胎出现俗称干裂的不规则裂纹,同时因钧釉是乳浊釉比较厚所以经一至二次的施釉也不可能即时浸入裂罅内,经入窑高温绕制在还原的氣氛下才有低粘度的釉质小部分填入裂纹內造成二次收缩形成内裂管因而产生蚯蚓走坭纹的现象。但话又说回來,真的蚯蚓走泥纹究竟有多少人见识?笔者在此说一说但凡从农村田野上,屋后园玩耍过或用蚯蚓钓过魚的人都会观察发现到蚯蚓及其走过的泥纹路,有二种。

  A种是可视的,表现在你只需掀起地上的砖或石块即可见一条倘开的圆管纹路,还发现被惊动的蚯蚓在纹路上退缩入坭洞内。(见图4)
图4
  而这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开片裂纹,无规则的放大可见到的。裂纹内若有缩釉或喷釉现象就恰如蚯蚓退缩行走状。非常近似。(见图5)
图5
  B种是不可视的,表现是在松软的表面坭土下,蚯蚓在行进时崔发隆起一条条的遂道,被薄薄的松散坟表坭履盖着。面上是看不到蚓洞内容,可见的是隆起粗线坟状坭纹。(见图6)
图6-1
图6-2  当你用树枝轻轻地拨开坟坭表土就可见其管道,或许见蚯蚓正往管內退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7: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谈钧窑釉变及蚯蚓走泥纹


  
  这种不可视见的蚯蚓及其走坭纹路若表现在瓷器上则是一种线状开片纹痕,无规则的。若将放大器当作树枝,拨开表坭(即放大显示)可见到釉裂纹如绘线,线下出现一条放大状如磨沙的玻璃管,管内有部份出现因缩釉或喷釉及瓷胎老化充填物质甚至冒出纹线外,其状恰如蚯蚓退缩及喷坟的模样。(见图7)
图7-1
图7-2
图7-3
图7-4
  上面所说的只是两种比较方法。但笔者注意到所有的古代陶瓷器皿的胎都是较粗松容易老化,宋代的钧瓷胎也例外,为啥?笔者认为因宋代钧瓷从唐代演变过來且不改唐法故多是黑灰胎,但其质地仍粗且松散,且在瓷胎烧制成型之时有意受冷热不均导致开裂纹,其程度非一般可比。最后再经一至二次施釉方法烧制形成上述的开片纹饰。笔者认为这是先天的无意之中发生变成的特殊工艺。而后期发生的裂纹则是张应力作用下产生是后天的。

  万物归于土是自然界的定律,瓷器也最终还原为土。

  钧瓷到现代巳几百年历史,有上述的因素,钧窑瓷器出现老化现象是-定的。笔者藏有-件宋钧四系耳小罐(见图8)
图8  除底部经清洗造成装饰釉水全部褪化露胎外,其它器表面看不出老化现象。用放大微观法立刻证实钧窑到代釉面一定出现氣泡死亡坑和开片(裂纹或管道)坟堆特征,(见图9)是因其胎体先于釉面出现老化松散败呈象,又因其状如蚯蚓行走时出现的坟堆纹路,故后世皆称蚯蚓走坭纹。这是几百年岁月造就钧瓷的断代特征!因历史时间限制,加上从元代起用二元配方取代落后的唐宋配方及工艺技术,导致蚯蚓走泥纹后世失存而无法仿制,也间接证明蚯蚓走坭纹寇名不是宋代,而是后代。这些都是笔者个人肤浅见解请读者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9: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志先 发表于 2013-1-19 17:51

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9: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19: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9 20: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16:00 , Processed in 0.0600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