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彩墨铸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析] 印文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5:58:05 | 只看该作者
zhushan 发表于 2013-1-5 1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6:0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ushan 于 2013-1-6 09:25 编辑
zhushan 发表于 2013-1-5 1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5 16:01:28 | 只看该作者
zhushan 发表于 2013-1-5 15:40

就辨这一字“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6:23:53 | 只看该作者
zhushan 发表于 2013-1-5 16: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6:24:53 | 只看该作者
八喜 发表于 2013-1-5 16:01
就辨这一字“状”...

谢谢八喜 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6:3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ushan 于 2013-1-5 18:55 编辑
zhushan 发表于 2013-1-5 1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09:07: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ushan 于 2013-1-6 17:44 编辑

  个人认为此枚印应属于红山后期,此时已从图式符号形成较为成熟的象形文字,印文有明显从图画式过渡至象形文字特征;此时期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关系状态;守猎。印文右上字;似人物以肩负猎物状;右下字似乎为禽类带有爪形及喙形;左上似被捕获的动物放在特定的地方;左下为两个人物守猎状;整体字意如何解读?印文正反,左右读,上下读,连环读,对交读顺续不得而知。还望师友明辨释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1-6 20:45: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4:10:01 | 只看该作者
三星堆蝌蚪文: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华夏经纬网   2009-06-12 15:03:08   
字号:
蝌蚪文龙玺印拓(文字未破译)尺寸:12×9.5厘米
    汉彝学者辨识字符大相径庭
    上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普遍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官方器物没文字。而彝族学者到博物馆,却能辨识不少古氐夷文字。不光是文字,还有器物、图腾、符 号、造像,汉彝学者的阐释都大相径庭。就连汉族学者识别不了公之于世的字符,也为彝族学者阿余铁日所破,他破译过不少民间的玉石铭文。有趣的是,北大语言 研究中心有个课题小组正在构拟藏缅古语形态,桥梁是古彝语,而彝族学者构拟三星堆文化,其桥梁也是古彝语,三星堆玉石铭文也就此绕不开了。但,有图文的玉 石器,十年来都流布民间,所以,才有了前不久厦门的“三星堆玉石文化研讨会”,由热心的民间赞助发起,有海内外学府大儒参加,想看能不能找到研究的新路。 事后经个别媒体“矮化”处理,遂沸沸扬扬,患了“文化”敏感症!
    这里的“文化”,牵涉最深的内容,依我看也就是玉石文字。揭橥于世,多在坊间,也就是说没“坑口”,虽有跃跃欲试者,也只能望而却步。说来也怪,红 山文化著名的C形龙、保利集团纪禹功的青铜器等国家重器都没坑口,却仍能登大雅之堂,而民间三星堆要拿文字说事却犯众怒,想来该是背景不同,却占了好沽名 者的要津,当然虚弱。但民间所发现的两千以上不同的文字——肯定不会有虚弱的表现。有明眼的专家认为,这些玉石文字应该是甲骨文之后,所发现的最具规模的 上古文字系统。彝族学者阿余铁日甚至还有“彝文字和汉文字越古越同源”的论证。
蝌蚪文龙玺 尺寸:通高121厘米 现藏于民间
    甲骨文之前有没有文字
    三星堆玉石出土,要追溯到1927年代的燕道诚,故事尽人皆知。其实,真正讲故事的不是燕氏,而是那些围绕玉石器,关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人,包括 许多外国人,如桑志华、德日进、安特生等。最重要的还是李济在安阳、二里头的发掘,让甲骨文成为最终的事实,让章太炎闭了嘴。李济认为,甲骨文字决不是原 始的,无疑在此之前有个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三星堆发掘,开始非常民间化,1930年代包括董宜笃牧师、军人陶宗伯、好古的罗县长、华西大学美籍教授地质学家戴谦和,随后才是华大博物馆馆长美 籍教授葛维汉、副馆长林名均。通过后者,远在日本的郭沫若也知道了此事,并回了那封著名的信件。信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强调探索四川史前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 接触的重要性,也谈及甲骨文中就有“蜀”称。没想到,一语成谶,直到现在,多数论及三星堆也都难逃此旧窠,与器物的辉煌不符。
    依笔者陋见,阻碍健康研究略有两个原因:一关乎理念,二关乎器物,两相交恶,又导致更坏的循环,欲罢不能。
    所谓理念,就是“中华大统一观”,或“中原文化先决论”。有不少人爱用《蜀王本纪》的“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来证明这点。但就笔者由南到 北所见,民间庋藏的抚五弦琴、习族礼、鼓乐舞的造像,足可消“未有礼乐”之说。扬雄言“不晓文字”,因为时代隔膜,不消说他,就是孔子,距夏更近,也曾感 慨言夏资料不足。从中看出,论证所需文献之重要,包括典籍,也包括器物。
    商周为西方承认,因有甲骨卜辞,而夏朝就得费功夫了,因为没发现文字。为此,一国倾全力又押在了偃师二里头,但除“夏商分界”、“西亳”一类假设, 至今还没听说发现了甲骨文之前的文字。而夏不能证,“夷”也就仍然会被“华”给遗忘。可惜,这些关注,因器物之便,又默默地肇始民间,想想发现甲骨文当时 的窘况,谁又不能释然。


责任编辑:王佳
共4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4:20:34 | 只看该作者
三星堆蝌蚪文: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华夏经纬网   2009-06-12 15:03:08   
字号:
    彝文 直译:鹰眼守家 意译:鹰眼守护疆域 彝族学者阿余铁日2009年4月15日所破译的印文
    三星堆之谜关键在文字和图识
    从燕氏到现在,民间收藏可分两个阶段: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为一段落。燕家出土400件,大多流布民间,异地和国外恐怕都有。民国要人陈立夫当 时在重庆所得神人面具,就是其中之一。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收藏了一件捆绑俑。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三件三星堆玉器,估计是后来流失出去的。包括日本、新加坡东 南亚诸国。
    说没发现文字恐怕有误,当地文管所就收有铭文的青铜器。二号坑青铜C型人首额头上,有“H”符号,据研究,就是“风”姓氏异体字,也就是古籍所言“ 尧教化及雕题蜀越”中之雕题人的文字,所谓“雕题”,就是额头上刻字者。王家祐从战国至西汉的文物上分别辑录有一百五十余种图像文字,后被称作“巴蜀图语 ”,但和我所见到的玉石文字并非同一书体。
    除王家祐、卫聚贤外,研究巴蜀文字的还有蒙文通、李学勤、李复华、童恩正、钱玉趾。王家祐和李复华撰文认为,巴蜀符号具有看图传语的功能,并提出巴 蜀方块字与夏有关,是夏人先祖西凌氏文化。钱氏撰有《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的论文,认为巴蜀符号实为拼音文字,和古彝文有关。
    1990年代文物开禁,三星堆玉石器也就此不断流向社会,于是进入第二阶段。最初广汉有几个藏家。稍晚,成都的张思勇遂规模最大。外地收藏较多者是 北京、深圳、广州和香港。 成都、重庆约有三十来位。而首先把注意力引向玉石文字的,是张思勇和梁氏合著未出版的《古蜀玉石文藏品选》,表明民间已清醒意识到,欲破三星堆文化之谜, 关键在文字、图识。官方研究器物之缺失,恰恰又是许多人固执己见,无视坊间努力,诋毁民间收藏的恶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5 22:00 , Processed in 0.0609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