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析] 浅析鸡骨白成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3 10:50: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心问道 于 2012-12-3 13:21 编辑




借用捕风版主教材图片)

  方位前提暂不描述的情况下,个见鸡骨白有个好比喻:一条修在压实土层上的柏油马路,在雨季时水(界质)从路面有孔处(沁门)延通道(晶格)慢慢的渗入土层(内质),经水的淘洗淋滤交换(质变原动力)从马路表面的小孔处开始土层表皮下结构发生变化(失色、失透、质变),失去结构强度慢慢形成表下空洞(上小下大的坑洞),如空洞变大局部会崩塌(山峦状陷缩再风化),柏油路面也会跟着(随形)下陷形成(撕裂、漂移)小块(原皮残留),雨季结束(出土后)在干燥环境下马路整体回缩薄弱处开裂(边撕裂包裹态),表面看大部分路面(玉表)看起来完好(紧密质已变)但下面已经掏空(酥松)(整体要符合工后自然质变)

         探讨性论述,不恰当处师友再指正
2#
发表于 2012-12-3 11:04:25 | 只看该作者
比喻很形象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2-3 11:1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闻正 于 2012-12-3 11:16 编辑

哈,不思考。
千年如一日,日如千年....
古玉埋藏空间错综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3 12:19:27 | 只看该作者
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2-3 13:10: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3 13:5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2-3 15:4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厚德轩 于 2012-12-3 15:57 编辑

看到一心问道师兄的心得,对我也是提高。参加讨论,各抒己见,是为了增长知识。
对于鸡骨白的成因,我是这样认为的:
玉器入土后,长期经受高温高压作用,使玉质内部结构慢慢产生质的变化。六百年左右,开始在玉器内部较浅部位,形成白色鱼脑冻或称钙化、饭糁现象。随着年代越长,承受的高温时间越长,再加之埋藏环境中,酸性或碱性土壤的侵蚀,这些变化的玉质开始成片的连接起来,而开始白化。一千五百年以上,全部钙化白化,而形成鸡骨白现象。而这类鸡骨白玉器,多出自于干坑墓穴。如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龙山文化玉器。正因为鸡骨白玉器的形成条件如此,所以,鸡骨白玉器的器表,一般是不会形成冰裂现象的。有时会保持光洁的表面。当然,玉器再进一步钙化,器表也会产生蚀坑、裂等。
个人见解非常浅薄,说错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2-3 18:31:59 | 只看该作者
倾向厚德轩兄见解!
应该是内部晶格先发生结构变化,外界物质顺势侵入,才会出现“外紧内松”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8:47:04 | 只看该作者
石来运转888 发表于 2012-12-3 11:04
比喻很形象 学习!

感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8:47:42 | 只看该作者
闻正 发表于 2012-12-3 11:13
哈,不思考。
千年如一日,日如千年....
古玉埋藏空间错综复杂。

感谢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 12:48 , Processed in 0.06088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