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2|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引用] 三星堆玉器证明:世界上存在过龙【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2 21:2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 1 】长翅膀的龙


2300 年前,春秋时期的诗人屈原笔下,龙是奔驰于云天的坐骑,比喻主人的高洁情怀。他在《离骚》中云, “ 驾八龙之婉约兮,载云旗之委蛇 ” ;又在《涉江》曰, “ 驾青虬兮 骖 白 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 圃 ” 。 在《天问》诗中,他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 龙这个 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 “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 ”


在屈原的时代,对龙敢于疑问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 龙具有 神的意象。但是,屈原的提问,却一直在历史的山谷中激起回响。



【图 2 】龙头鱼身


一、发现三星堆玉器中最初形态的原龙


我们从现有文献中可知,持 “ 星象说 ” 观点的人认为,龙的原型是天上苍龙七宿的心宿二 ( Antares a Scorpio) ,是一颗很明亮的恒星,有 “ 龙星 ” 之称,又叫 “ 大火星 ” 。它具有火红的颜 色。由于这颗星于春夏黄昏时候呈现于东方的天空,十分醒目,人们便用它的出没方位来确定季节。古代的 “ 火正 ” ,是专门观测火星的官员。由于大火星春天出现的时候,正是春播开始之时,所以在上古农业社会,它所具有的作用很大。有些学者得出结论,殷周古文字的 “ 龙 ” 字来源于天上星象的 “ 苍龙七宿 ” 。


另一种观点是 “ 组合而成 ” 说。其思路是: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 不 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 “ 神物 ” ,然后加以崇拜。龙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从 鳄 、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 霓 组合而成。


然而,事实竟然会与古代屈原以及现代人们的主观愿望猛烈碰撞。一批体积硕大的三星堆玉器,独自渡过漫长的 5000 年后,被一群喜欢收藏的人不经意间相遇。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玉是大地的舍利,石头里的精华,更是大地的骨架的精品。他们发现,四川民间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中,造型各异的龙圆雕、片状器藏品,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着实令世人惊叹 ! 它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远古 时代龙 的起源、龙的用途、龙的使用方法,龙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这些玉器十分直观地告诉今人,龙,作为一个崇拜图腾,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不是虚构的神物,而是古蜀 国曾经 广泛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与古蜀先民关系极为密切的动物。



【图 3 】卷尾龙


据我们观察估计,从数量上看,六七位三星堆玉器收藏家 手中龙 专题的藏品大概二三百件。从重量上看,小的一二公斤,大的 300 余公斤,五六公斤的居多。从形状上看,有直龙、有圈龙,有 W 形、有 M 形。它们或突出头、或突出尾、或突出翅。其中有角龙,据《述异记》记述: “ 蛟 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 。 蛟龙,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 太空。 夔 龙,单足神怪动物, 夔 龙纹,形象多为张 囗 、卷尾的长条形。 虺 龙是一种早期的龙,常在水中。 “ 虺 五百年化为 蛟 , 蛟 千年化为龙。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有翼的 龙称为 应龙。 “ 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 。 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以尾划地,为 禹指出 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蛰伏在地而未升天、形状作盘曲环绕称蟠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凤各居一半,龙是飞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 凤是翔凤 ,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 一 可谓现代的龙凤呈祥版。


这些龙大多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作品较多,图纹工艺复杂。尤其是龙形圆雕,无论是飞龙,还是卧龙,均丰满圆润, 刻划 得敦实健壮,显露着古蜀国玉工的聪明才智和十分娴熟的创作能力。龙器物、龙画面上的几何纹、自然写实纹、抽象的动物纹等,均表现得笔触 灵活、线条生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矫健中表现出生动的灵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它们传导给人们的美感,并不仅来自于形式,主要的是古蜀先民赋予了它种种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并且把外表美、内在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古蜀文明含蓄地综合体现在龙的形象里,使之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



【图 4 】龙首杯


二、两个祭祀巫师双手紧握活体龙

国际上通行衡量文明的四个要件是,古代城池、青铜器、文字、祭祀。在原始宗教中,祭祀是进行精神控制的重要手段。对动物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成为祭祀活动中的极重要的内容。古蜀人往往把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 神联系 起来,看作是神意志的表达,而这些动物就成了神意志的体现。由此产生了古蜀先民的献祭活动,即在狩猎归来,先要以猎获动物的一部分祭神,对神的赐予表示感谢,然后才食用。在这种活动中,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 神联系 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


古代 蜀 国是以怎样的方式祭祀?祭祀的动物是何方圣神?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中,有一个高 2.6 米的大立人铜像。铜像双手举在前胸,右手高左手低,五指握成两个大 “O” ,由于左右手错位,双手不合比例夸大, 拳孔没有 上下对齐。因而有人 从拳孔 大小和形状推测,其抓住的应该是一条弯曲的巨蟒,这是祭天求雨的表现。



【图 5 】龙背太阳轮


恰好,一位收藏家有一幅长 4.2 米,高 6.3 至 70 厘米,由七块厚 2 厘米的龙溪玉 玉 版组成的版画。玉版顶端有 8 个圆雕飞鸟,镂雕 6 个兽面。玉版稳稳当当地插在 8 个凿有凹槽的神兽、牛、虎、龙背上。正面深浮雕 2 株神树, 2 个玉尊,一个神坛;两面各站 10 个,共计 20 个身着长衣,或手握活体神龙, 或举鹰头 法器,或 头上顶尊的 巫师,面对三层高台上的神坛,庄严祭祀的场面。玉版画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蜀人丰富的 想像力 、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两个大眼、直鼻、方颐,身躯修长的巫师,前摆过膝,后 裾 及地。头戴花状王冠,脚镯精细。三层着衣, 最里襟衣贴身 ,二层短袖鸡心领的 长襟达膝 ,披肩外套,由左向右斜挂而下,上下都有镶边的图案,腰带紧束,显得格外精神。他们右臂上举至额,左臂屈胸,双手握着一条活体的龙。细细观察, 龙角像鹿 ,头如驼,眼睛如兔, 颈如蛇 ,腹似 蜃 , 鳞如鲤 ,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



【图 6 】龙抱柱顶鸟


玉版画上神树坐落在二层台阶上,主杆两边各三层、 6 个枝条,枝上左右 4 只立鸟栖息,枝端共有 7 颗似桃 状华果勾 垂,树杆旁有双龙。树下为圆环形底盘,用三叉支架交汇成为一个山形树座,座上绘满云气纹。一根粗壮的主干,直立通顶,顶端一花 蒂状座 ,上面立有一大鸟。树枝均弯曲下垂,错落有序,似在随风飘摆。树干侧面有两条飞龙攀援而下。龙为方首,前昂,身似旋扭的长绳,虬曲盘旋。 加之云饰缠绕 ,十分气派。


《说文解字》说: “ 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 象 蜀头。 ” 由于许慎的这一解释,使后人大多认为 “ 蜀 ” 字从虫,是一般的昆虫,今天我们通过甲骨文和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面具的 造形 来分析 “ 蜀 ” 字。蜀,从虫,但它不是单指一般的昆虫或毛毛虫之类,更多的是含有长虫之意,长虫即是人们常说的蛇, 蛇亦称 小龙。在甲骨文中,蛇与龙、虫的写法几乎一致,只不过 “ 龙 ” 多了一条须而已。因此我们 认为蜀字的 “ 虫 ” 应视为 “ 龙、虫 ” 的一种复合体。



【图 7 】四龙容器


再看甲骨文的蜀,其字完全是三星堆玉器纵目面具的象形文字,头上长着大大的眼睛,其目直 凸 于外,头下则是卷曲的蛇 ( 龙 ) 身,而不是蜎 蜎 小虫。大眼直目 凸 于外,也正是 蚕 丛氏纵目的表现,由此可见,民间三星堆玉器中纵目人面像是龙与蚕 ( 虫 ) 的复合体,而 “ 蜀 ” 字也正是它的 “ 象形文字 ” 。当我们了解了 蜀字真正 的含意后,再看《山海经》里的 “ 蛇乃化为鱼 ” 的含意, “ 蛇乃化为鱼 ” ,实际上是指以 “ 龙 ” 为代表的 “ 蚕丛氏 ” 的政权被以 “ 凤鸟 ” 为代表的 “ 鱼凫氏 ” 所替代。


古蜀先民的这种献祭活动最初可能是简单的,但逐渐演化成一种庄严的仪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项,如部族成员疾病、死亡,部族之间的冲突,狩猎、耕种采集、迁徙等等。仪式上除了以动物作为祭品之外,还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礼器。在这些祭器和礼器上,古蜀先民以极为虔诚的心情,绘出或刻出他们所崇敬的各种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动植物等。这些雕刻是一种摹拟、写实,不可能凭空想象,重要的是体现了创造者的宗教观念。这样的典礼也许具有浓重的政治意味,作为群雄之长和群巫之首的蜀王,通过这种神秘、庄严的仪式,以神的名义,向他的子民宣告,自己的权力不容染指和亵渎。



【图 8 】直立龙


三、龙图腾在玉器中广泛出现


当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发祥到融合并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于文明的传承从来就不会间断,一种伴随历史走来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成为大家信奉膜拜的图腾。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 介 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 隐则潜伏 于波涛之内的特点,使之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民族历史的血脉之中。


一位收藏家有一株高 1.4 米的三星堆龙溪玉神树,树座上雕凿两条游动的身体与树干串连的龙,它们的头朝下,尾在上,雄健英姿。这条树上的龙,或者说,龙与树同体的造型,使玉神树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一件爬龙柱形玉器,高 47 厘米,宽 18 厘米,由器身和爬龙两部分组成。爬龙头高于器顶,龙首似羊头,昂然站立 作啸吼 状。它是精心雕塑的另一种造型风格的神龙,展示了古蜀人对龙的形态的丰富多样的想象。



【图 9 】 双龙相吻


一个玉面具其面部为兽面 , 长眉直目 , 额头正中竖立 夔 龙形额饰。 夔 龙头端与鼻梁衔接 , 夔 龙身、尾高高竖起 , 与兽面形成整体造型。龙身两侧各穿有一环形孔 , 尾内卷 , 刀状羽翅,这类面具的原型为 " 龙 ", 在面具额部、耳部均饰有 夔 龙 , 面部有大眼、方鼻、阔口、露齿 , 显得神秘莫测。


《大荒北经》 说烛龙 : “ 视为昼, 瞑 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 可见其神的道行是非常高的。《淮南子 · 地形篇》云: “ 烛龙,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 。《山海经》里所载的 烛龙可说是 保留了原始神的真实面貌。民间三星堆玉器的纵 目人面像面额 中部所 饰之 “ 蛇 ( 龙 )” 正是 “ 人面蛇身而无足 ” 的真实写照。凸出的双目有 “ 视为昼, 瞑 为夜 ” 之功。这与系统化后的盘古王的 “ 双目为日月 ” 和 “ 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 有同工同曲之妙。可见 蜀 先民所塑造的纵目人面像就是为了祭拜缅怀自己的先祖、开辟大神 —— 蚕丛王。



【图 10 】三龙重叠


另外,尚有玉龙头形饰件以及玉龙虎尊上,以高浮雕成的游龙。而在纹饰上,则有大量的 夔 龙纹,给人以奇异之感。龙在民间三星堆玉器出中,可以说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星堆玉器上的龙的一个突出标志是龙长有角。当然这时龙角的形状并不单一,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 虎耳型 、螺旋形等各种形状。龙生出角来,其中原因,在于古蜀时代的生长龙的确长有角。


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生有,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 角受到 古蜀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等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诗经 · 周颂》中曾有赞美角的句子: “ 杀时敦 牡 ,有 俅 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 诗句的大意是: “ 杀了那头公牛吧,它的角又弯又美,用它来祭把天地社稷,就可以继承祖先的神力。 ”


另一件站人,为圆脸圆额,下颌宽圆,耳目外展,眉毛略突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似新月,双眼镂空、鼻梁高直、大嘴镂空,嘴形略呈笑意,脸部丰满,表情温和。手里捧着长近 50 厘米的龙头鱼身器物,龙嘴前端上翘,且略后勾。鱼眼为梭形眼, 鱼腮 呈桃形,背、腹均有鳍,鱼尾呈 “ 丫 ” 形,身无鳞甲,形象凶猛。



【图 11 】人头顶龙


古蜀人自从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后,产生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摆脱现世的苦累,飞腾、翱翔到高妙阔远、有星星,有月亮,白云缭绕的空中去。 龙喜水,水聚流于地; 龙好飞 ,飞升于云天。于是,龙就具备了沟通天地的能力。以后的历代帝王之所以以龙自比,其根本点就在于看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是相信龙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以及龙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高超本领。龙飞腾空中,潜游水里,陆地上奔跑急速。而 龙正是 寄托着、体现着他们的理想的神物,因而在古蜀人的祭祀场合频频出现。


四、龙灭绝在 3000 多年前全球性灾变气候期


我国自然科学工作者根据科学考察和研究,发现大约在 10000 年前在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地球海平面开始上升。到 7400 年前,海平面上升达到最高点,海水淹没华北平原,泰山一带变为海中孤岛,海岸线西侵至太行山脚。此后海平面逐渐回落,海岸线逐渐东退,直至今天的地貌(见《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与此同时,我国远古众多部落,都流传着大量与洪水泛滥有关的传说,这些传说原点很早就被文字记录下来,有的则至今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   比较著名的有,伏羲、女娲部落的传说,炎帝部落、精卫填海的传说。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大体发生在海退时期(即晚于 7400 年前)。大禹疏导洪水的说法,实际上是排除海退后在低凹地残留的海水。



【图 12 】 双龙跪人 双鸟太阳


以 6000 年前左右为鼎盛峰值的大西洋期,是全球性最温暖湿润的阶段,称为冰期结束 以来最适宜期。人类经过了漫长的酷烈气候环境,上天赐给这样好的气候环境,各地原始农业飞跃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最繁荣的阶段,就是所谓史前的 “ 黄金时代 ” 。   此时古蜀族部落,居住在岷江上游河谷里。两边的大山可以挡风,到处森林密布,有很多珍奇的野生动物。中间的河谷地带更是温暖潮湿。沿着山坡有高高低低的小片平地分布,有的是较高的台地,有的直接散布在河滩旁边。这里的黄土较厚,也很肥沃,适合种植庄稼。沿河取水方便,宜于居住。古蜀文化逐渐进入旺盛阶段。由于黄帝族 ( 龙 ) 与蚕陵氏 ( 虫 ) 的联姻,即在山地与平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 联邦 ” 集团,并将活动的重心从岷山移至成都平原,在成都平原争得霸主始称 “ 王 ” ,这就是 蚕 丛氏。有关 蚕 丛氏 ( 龙 ) 与成都平原的 “ 鱼凫氏 ” 的争夺,我们透过《山海经》即可见古蜀历史的些许痕迹。《山海经 · 大荒西经》云: “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 ” 。 “ 风道北来 …… 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 ” 。这段看似神话的鱼妇和蛇,实际上是分别代表了两个集团的名称。一是 “ 鱼凫氏 ” ,二是以龙蛇为代表的 “ 蚕丛氏 ” 。



【图 13 】 二龙相缠


在三四千年前的全球性灾变气候期里,干旱频繁的地方很多,常常好几年不下雨。据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刘兴诗分析,从三星堆博物馆保存的一些青铜器,可以看出当时气候对古蜀人的影响。古蜀 人制 造的青铜太阳轮,其用意是把太阳禁锢在圆圈里,因为当时的气候极端干旱,古蜀人想把太阳圈起来,表示着他们的 “ 惧日 ” 心理。而玉版画中大立人双手抓住一条小龙,正是祭天求雨的表现。也说明,当时还有 龙生存 的环境和条件。


  当全球气候逐渐转为温暖潮湿,进入亚大西洋期阶段。古蜀文明更加灿烂。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与三星堆博物馆中的青铜太阳轮完全不同。一轮金色太阳放射出十二道光芒,周围环绕着四只张开翅膀自由飞翔的飞鸟。这个金色太阳的十二道光芒和四只飞鸟,似乎不是随意的。很可能当时已经有了四季和十二月的概念,产生了原始的历法,才画出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奇妙无比的图案。这也反映当时气候稳定,四季分明。但是,在在三四千年前的全球性灾变气候期里,曾经逐水而居,能显能隐,能 细能巨 ,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 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龙,因严酷的干旱已经灭绝。



【图 14 】二龙抢宝


五、用玉雕龙,古蜀人的精神寄托

史前的古蜀先民面临的 的 现实处境是严酷而艰难的,而信仰却能补偿他们太多的精神遗憾。现实不能随人所愿,但是可以制造某些替代物想象性地满足内心的愿望,用玉雕琢器物即是先民面对现实的一种精神胜利法。 伏羲时代,黄河出现 龙头马 身的神兽,马背上旋毛如星,构成图状,人称河图,伏羲氏据此河图创了八卦。可见在文明之初,龙就被赋予了神秘、智慧、祥瑞的含义。《周易》中有 “ 见龙在田 ” 、 “ 飞龙在天 ” 、 “ 亢 龙有悔 ” 等卦爻,历史上把 “ 龙、凤、 麟 、龟、 ” 合称 “ 四灵 ” 。因而龙成为祥瑞之物的首选。

在長期祭祀活 動 中, 巫 師發現了玉不同 於 當時其他材料的特點,即玉除了 堅 韌、色美之特性外,還隨著季節的變化、時間的推移,表面越發光潔潤 澤 。同時,玉之潔 凈 細膩如果肉、光 澤 油潤似脂肪,容易使人 想像為 食物。史前社 會 以及整個古代社 會 ,吃飯穿衣是人類第一需要,農耕、 狩 獵、 採摘等都是為 了滿足人們飲 食生存 的第一需求。人們所進行的祭祀活 動 ,主要目的就是祈求神靈保祐,四季風調雨順,人們獲得充足的食物。 巫 師在祭祀中, 將 像美食般的玉擺陳出 來 , 以玉事神 。



【图 15 】 巫师双 手握龙


《山海经》中记载的中国玉产地,有 200 多处。 古蜀产玉之 地,首推岷山。《山海经》中说: “ 岷山是个好地方,山上有数不尽的黄金和美玉,山下有白色的石头 ” 。《华阳国志》里有这样的话, “ 岷山的宝贝是碧玉 ” 。都江堰的玉垒山也产玉,并一度被人称为 “ 玉山 ” ,产 的玉跟岷山 一样,也是碧玉。

玉的諸多物理特性,使玉具有巨大的想像 空間。巫师 為 玉注入了神性,玉便成 為巫 與神 溝 通的媒介。巫师不是神靈,但可以通過 玉了解 神靈的旨意,並逐漸成 為 利用玉與神靈 溝 通、管理氏族部落的精英。巫师為 了維護其統治,掌管各種祭祀活 動 , 專 門製造神器, 壟斷 了玉的使用和解釋的 權 利。出于統治的需要,大規模發展玉器製作技術,使得史前玉器空前繁榮。玉,温润柔美,在古蜀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植根于古蜀人的灵魂深处,凡祭祀、朝聘、盟誓、婚嫁等重大活动中都使用玉,玉既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又是沟通神灵、祖先的媒介和法物。古蜀先民所信奉的神灵多属宗祖崇拜和自然神祗的崇拜。为了长期表达他们对神灵的崇拜之意,他们采用绘画、雕刻、雕塑、铸造的手法将所崇拜的龙神灵塑造成立体的偶像,再加上燔 燎、悬挂、 瘗 埋等辅助手段,以达到敬神祈求丰产、社稷平安、胜利庇护之目的。



【图 16 】 龙腰托 人头


三星堆玉器中的 龙具有地 域特征,直立龙、平面龙、人面龙头、人 头顶龙 等,更多地保持了生动、活泼、舒畅、浪漫的情调。除了呲牙咧嘴的龙面具外 , 大部份龙的均不铸刻牙齿, 嘴成孤状 线条,嘴角上翘,呈笑意,冲淡了其怪诞神秘给人带来的恐惧感。特别是其人龙组合图式 , 人的特征极为明显。 色泽冷峻质地厚重,表现出了一种张扬之美。人龙一体 , 人龙同形两种造型 , 不是对现实的模仿 , 而是古蜀人 想像 的创造。一方面 , 龙是古蜀人的圣物 , 将人与龙组合 , 也就是将人神圣化 , 人既是龙的后裔 , 具有高贵的血统和出身 , 又赋予人以神性、神力 , 同时灌注这圣物以人性、人格 , 消除神人之间的疏远 , 缩小神人之间的距离 , 在神人之间建立起血缘的、亲密的关系 , 从而使人进入神的殿堂。

六、结束语

三星堆玉器上的龙,不是古蜀先民的主观臆造,不是一种随意杜撰,也不是对生活在地球上某几种强大生物的综合物体。龙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动物,在距今 3000 多年前的古蜀国,是 巫 師在祭祀中使用的活体动物,毫无疑问,最初形态的龙是真实存在的。龙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



【图 17 】古蜀龙舟


《左传 · 昭二十九年》记载 : “ 公赐公衍 羔 裘,使献龙辅于齐侯 ” 。《拾遗记》也说:舜时, “ 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 豢 龙之宫,至夏代, 豢 龙不绝,因以命族 ” 。说明夏朝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龙是伟大的,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敬重。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已经灭绝,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它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助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 赤 、白、黑、黄五种。 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 素,中国龙文化是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图 18 】龙抱柱


2#
发表于 2012-11-12 21:41:2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21:50:13 | 只看该作者
红山迷玉 发表于 2012-11-12 21:41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1-12 22:20:04 | 只看该作者
國之瑰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1-12 22:25:0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1-12 23:42:29 | 只看该作者
精彩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1-13 02:01:18 | 只看该作者
學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08:41:02 | 只看该作者
abubuyou 发表于 2012-11-12 22:20
國之瑰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08:41:20 | 只看该作者
独钓寒江 发表于 2012-11-12 22:25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08:41:36 | 只看该作者
phoenix 发表于 2012-11-12 23:42
精彩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4 17:51 , Processed in 0.0669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