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转载]三星堆与西南玉石之路(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3 09:0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hoenix 于 2012-10-23 09:10 编辑

夏桀伐岷山与巴蜀神话历史
叶舒宪

二、夏桀追求的古蜀国宝藏

        屈原《天问》中有两句是针对夏朝最后一代帝王桀的:“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汤何殛焉?”注解《楚辞》的王逸说:桀是夏代亡国之君。蒙山是一古国的名称。夏桀征伐蒙山之国,俘获一位叫妹嬉的女子,从此放纵情欲,导致亡国,被商汤放逐到南巢。我们不必责备王逸为什么要重弹女人祸水论的老调,把夏代的灭亡归罪于一位来自异邦的女妖精。但是探索失落已久的历史真相,需要抛弃父权制社会的几千年偏见,通过抽丝剥茧一般的现代解读技术,对上古文本给予重新理解和复原,发掘表层叙事背后隐藏的信息。在这方面,清代蒋骥已有独到认识。他据《列女传》和《竹书纪年》等,认为夏桀伐蒙山得妹嬉一事和伐岷山得琬琰一事,形成叙事上的两相对应,而且岷山别名“鸿蒙” ,可知两山实为一山。游国恩继而指出,《韩非子·难》四篇中也有此事的记述:“是以桀索珉山之女,而天下离。”在这些异文中,“蒙” 、“珉”、“岷”三字为同声字。《管子·地数篇》也说:“女华者,桀之所爱也。”女华即女琰。以刻于华玉,故曰女华。这些先秦文献异口同声地讲述桀攻打岷山获取女子之事,当是可信的②。

        岷山的位置坐落在四川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高山峡谷,地貌异常险峻,成为岷江和嘉陵江支流白龙江发源地。此山实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也就是南北方划分的一道天然分界线。《尚书·禹贡》说“岷山之阳,至于衡山”,指的是夏禹疏通水道的南方路线。古代文人将岷山和峨眉山并称,如江淹的文章就有“山通岷峨,襟带百县”之说。岷山在北,峨眉山在南,岷峨合称也单指峨眉山。苏轼《满庭芳》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古书讲到“岷蜀”,即指代四川。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赠崔少府》诗:“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至于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所说的“胡为漂泊岷汉间,干谒王侯颇历抵”,则是将四川岷山与陕西汉中看成一个地域。“岷渎”“ 、渎山”“汶山”等都是岷山的别名。《史记·封禅书》云:“渎山,蜀之汶山。”正如岷山玉可以专称为“珉”,汶山玉则称为“玟”,自古就为中原王朝所用。《礼记·聘义》:“敢问君子贵玉而贱者何也?”汉郑玄注:“,石似玉,或作玟也。”《周礼·夏官·弁师》:“诸侯之缫九就,珉玉三采。”另外的一个称呼是“珉石”或“石”。《楚辞·刘向<九叹·愍命>》“:藏珉石于金匮兮,捐赤瑾于中庭。”王逸注“:珉石,次玉者。”既然将来自四川的珉石珍藏在金匮之中,显然也是非常宝贵的。“次玉”之判断,当指仅次于新疆和田玉。汉代出土玉器表明,当时有档次的玉器皆用和田玉原料。

        三千多年前在中原定都的夏桀,跨越陕西而攻打四川的岷山,目的何在?难道就像古书上讲的为了占有一两个川妹子吗?如果将古书所讲当作神话,其中的潜含历史信息是:当年有什么战略性资源能够如此吸引夏代君王的注意力,让他不惜跋涉千里,率领大军面对“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知难而进呢?夏桀之后,大约周代的帝王周穆王也有过一次不远万里的西行旅途,到昆仑山会见了西王母。此事对于理解夏桀的西行真相很有参照价值。笔者据《穆天子传》的叙事分析,认为穆天子西游的目的表面上是见西王母,实际上是对昆仑玉山的朝圣之旅,为了获取象征永生的和田美玉。西王母头戴玉胜,位居瑶池,这些细节分明透露她就是玉女神。或者说,西王母是中原人想象中的昆仑山和田宝玉的神话化和人格化①。

        根据汉文史料记载,巴蜀被描述为蛮荒落后的方国,既没有文字和经典,也没有礼乐制度传统,就好像边远落后的原始部落。现代学者主张将巴和蜀区别看待,认为蜀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建立起国家级地方政权,即所谓地方王国,其首领不再是酋长,可以称为国王,巴则是以川东地区为主的部落社会,在生产水平上相对落后于蜀,它虽然与蜀有密切联系,但或许并没有发展到像蜀国那样发达级别的国家。这样的看法在三星堆文明大发现以后,必须有所修正。今日学人倾向于将三星堆视为夏商时期古蜀国的王都所在,其黄金青铜加玉石器的高等级礼器体系大大超出史前部落的级别,甚至在某些贵金属和工艺技术方面高于中原文明。这就意味着三四千年前的古蜀国就已经相当发达强盛,其东向的文化影响肯定波及川东的巴人地区。

        成语中有“巴蛇吞象”,生动体现出中原人想象中的边地蛮荒之奇特景色。至于巴蜀的经济和文化,既与中原有较大差距,被视为落后的边地,唯有少数地方特产为人称道,如蜀石、蜀布、巴豆等。蜀布是蜀地出产的布。《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的话说:“臣在大夏时,见竹杖、蜀布。”可知西汉时四川物产流传西域的情况。巴豆是产于巴蜀的植物,形如豆。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等,有大毒,须慎用。汉人桓谭《新论·祛蔽》云“:巴豆毒鱼,石贼鼠。”

        在此类带有地方王国名称的巴蜀物产中,对于早期中原王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就是蜀石。蜀石是蜀地出产的一种玉石,肉眼观看其晶体状的透明度,明显逊于和田玉,但依然具有美观色泽和坚硬度等玉石特色,其别名很多,如、、、珉、玟、嘉陵玉、岷山玉等等。《文选》收录的司马相如《上林赋》有句云:“蜀石黄,水玉磊。”李善注引张揖曰“:蜀石,石次玉者也。”宋高似孙《纬略·蜀石》“:有人遗余玉笔格一枚,状如浆水玛瑙而非玉也。因扣之,谓玉出嘉陵。按司马相如《上林赋》曰‘蜀石黄’,张揖曰‘:蜀石,次玉者也。’嘉陵之玉,盖出于此。”以上是汉代至宋代人对蜀地玉石的记载,年代虽晚,却可为夏代末代皇帝的蜀山追求提供参照。

        嘉陵之玉为什么被看成较差的玉石呢?这是中原文明习惯于将来自新疆地区的和田玉奉为美玉的标本,其外在特色是加工后光泽柔和,如油如脂。古人所谓“羊脂玉”的比喻,不是文学夸张,实出于视觉和触觉的真切体验:一种温润华美之感。相比之下,蜀地出产的玉石,因为石性突出而玉性较差,就被中原文明视为半石半玉的替代性材料。就距离而言,巴蜀比新疆更加接近中原,所以夏代国家在无法掌控西域通道,不易得到几千公里以外的新疆和田玉时,也有就近取材,运送输入嘉陵玉或岷山玉的文化现象。体现在文献叙事中,就是夏朝末代皇帝桀攻打四川岷山一事。

        《太平御览》卷一三五“皇亲部”引《竹书纪年》“: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从表层叙事看,夏桀进攻岷山的原因,如同希腊史诗讲述的希腊联军进攻特洛伊,是为了获取美女,但是两位岷山美女的名字“琬”和“琰”,却透露出美女表象之后的美玉信息。《艺文类聚》卷八三也同样引用了这段叙事,却安排在“宝玉部”里,还点明了岷山氏献二女给桀的人是“庄王”。由此可知,岷山庄王相当于四川岷山一带的方国部落首领。夏桀不远千里去攻打四川的目的,不会是仅仅为了女人,而是为了获取对于夏代王权建构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玉石。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玉礼器表明,夏商之际的巴蜀玉器生产,已经融合南来北往的玉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以玉璋为主的玉礼器体系。①玉璋在所有玉礼器中体积较大,耗材也多。三星堆博物馆常年展出的重达数顿的几大块玉石料,表明当地玉料供应相对于中原的丰富性。

       岷山庄王的地方军事力量无法抵抗夏桀的大军,只好献上夏桀所垂涎的蜀地之玉材。这也许就是琬和琰这两个从玉旁的字所暗示的隐情。正像希腊联军渡海作战攻打特洛伊,表面的借口是为夺回美女海伦,真正的目的是夺取希腊本土所缺少的战略资源黄金。桀用来标记琬和琰的名字选用一种物质载体,古书称之为“苕华之玉”,毫无疑问也是美玉。《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引《竹书纪年》又云:“后桀命扁伐山民,山民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人。女无子焉,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这里的“山民”,显然是将“岷”字分开的误读。也就是把一个字误为两个字了。后人对此夏王刻玉之事津津乐道。明代徐复祚《投梭记·鬻女》说:“果是玉无瑕,休言价,愿将白璧聘苕华。”清龚自珍《乙酉得汉凤纽白玉印喜极赋诗》云:“夏后苕华刻,周王重璧台。”那么,为夏代人推崇的“ 苕华之玉”是怎样的玉呢?

        苕本为陵苕,亦名凌霄、紫葳,是一种蔓生草。《尔雅·释草》:“苕,陵苕。黄华,白华茇。”透露出黄白两色的特征。这不是蜀石的颜色吗?《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毛传:“苕,陵苕也,将落则黄。”据此推测“,苕华之玉”很可能指一种黄玉。新疆和田玉中就有黄玉,但数量很少,甚至比白玉还少。古玉收藏界一直有黄玉最贵重的流行说法。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古玉果然有一些呈现为黄色,却不见白玉。这说明岷山出产之玉料中就有黄玉。古人将植物之名“苕”用于水的命名时,居然都是指产玉之地。《山海经》就记载着两条河水,都叫“苕水”。《西山经》“: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在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今人以为这个苕水的位置在今陕西境内。此外还有在今浙江省境内的一条河也叫苕水。《南山经》“:浮玉之山……苕水出于其阴。”由此可见,陕西的苕水多美玉;浙江的苕水所在之山就叫“浮玉之山”。这些水名对于理解“苕华之玉”的内涵不无帮助。

        再看琬和琰二字。《龙龛手鉴·玉部》:“琰,玉名也。”琰又指有尖锋的玉圭,考其用途,《周礼·春官·典瑞》有清楚的说明:“琰圭以易行以除慝。”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琰圭有锋芒、伤害、征伐、诛讨之象者。”琬则是圆头的玉圭,不用于征伐,而用于朝聘。《说文·玉部》“:琬,圭有琬者。”这样的解释表明琬属于玉器方面的命名,但在逻辑上显然有问题。玉圭有琬者称为“琬”,这定义就犯了同意反复的毛病。礼书中有“琬圭”一名,即指上端呈圆形的玉圭。《周礼·考工记·玉人》说明了圆头的象征意义:“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郑玄注“:琬,犹圜也,王使之瑞节也。诸侯有德,王命赐之,使者执琬圭以致命焉。”元代的方回写过题目为《石氏四子名字说》的文章,说明给孩子取名效法玉圭名的寓意情况:“盖琬圭之首圆,其象仁,第三子庆源,欲名曰石琬,字德玉。”由此看出,琬和琰本为美玉的代名词,古人在起名字时喜欢用其美好的道德引申意蕴。不过夏桀之时,这种儒家比德于玉的观念尚未产生,史前至夏商的主导观念是比神于玉。神灵不死,食玉者希望永生或成仙得道。

        琬和琰二字组成的合成词“琬琰”早在《楚辞·远游》中就已经使用,泛指稀有可以食用的美玉:“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洪兴祖补注“:皆玉名。”《淮南子·说山训》“:琬琰之玉,在泥之中,虽廉者弗释。”梁刘峻《辨命论》:“火炎昆岳,砾石与琬琰俱焚;严霜夜零,萧艾与芝兰共尽。”此处说的“砾石与琬琰俱焚”,即玉石俱焚之意。《尚书》中也有合成词“琬琰”,是指周代人珍视的宝器。《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古今注释家多以为琬、琰是玉圭名①。由于琬琰指美玉的原意被淡忘,玉圭说成为新的信条。而在儒家语境作用下,则又引申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东方朔《七谏·自悲》“: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葛洪《抱朴子·任命》“:崇琬琰于怀抱之内,吐琳琅于毛墨之端。”

       推考古籍中神话叙事的用法,“琬琰”可特指某种长生不老的玉液仙药,或许也是黄色的。王嘉《拾遗记·周穆王》就有此例:“〔西王母〕共玉帐之高会,荐清澄琬琰之膏以为酒。”这是把美玉之膏当做神仙世界的特有食物,让凡人也能获得永生不死梦想的神圣媒介物。如此神话信念,其由来如何,笔者在《玉教与儒道思想的神话根源———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期的国教》②一文中已有详论,于此不赘。

        关于夏代君王桀攻打的岷山,在古籍中还有一种写法是“珉山”。这看似无关紧要的通假字现象,却将蜀地对于中原的战略物资意义彰显出来。珉,亦作“”、“”、“玟”,指似玉的美石,或为比蜀石更早的称谓。《荀子·法行》“: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汉书· 司马相如传上》:“其石见赤玉玫瑰,琳珉昆吾。”颜师古注引张揖曰“:琳,玉也。珉,石之次玉者也。”鲍照《见卖玉器者》诗序“:见卖玉器者,或人欲买,疑其是珉,不肯成市。”这种情况就像今天古玩市场上的玉商贩,不见和田玉不动心;买到假冒的和田玉(如俄罗斯玉、青海玉)会大呼上当。

        汉代以下出现合成词“珉玉”,从专指岷山之玉到泛指似玉的美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玢豳文磷。”郦道元《水经注· 谷水》:“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宋史·舆服志六》:“册制,用珉玉。”可见从四川进口中原的玉料,一直到宋代还在继续使用。由于经过河西走廊长途运输来的和田玉数量有限,古代的王室贵族用玉,不得不采用替代性的玉石材料。这种情况在三星堆出土玉器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在大量用岷山玉制作的玉璋玉圭玉璧之外,还有一些是用石料加工而成的同类器物,如直径约一米的巨大石璧为中原罕见的巨大礼器。此种情况表明,古蜀国君王有就近取材的岷山之玉,但是面临玉少石多的材料短缺,还是要用石料替代玉料制作大件礼器(图3)。国人熟悉的成语有“玉石不分”或“玉石俱焚”,表明古人心目中非常在意神圣礼器的原材料区分。中原文明一般不用石料制作礼器,至少也要用次等的玉,如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四川岷山的珉玉。

        古代文人写作中如果将珉与玉相对而言,则是比喻优劣、好坏和贵贱。鲍照《见卖玉器者》诗:“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于此五义,不善分别,坚着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共色,珉玉等价。”如此比喻用法在古汉语中形成惯例,一直为后人袭用。陆游《书叹》诗就有如下对句:“世方乱珉玉,吾其老江湖。”同类的比喻性典故还有“珉”一词。,也是美玉名。大凡出现真伪不辨或美丑不分的情况,就用这个典故。如元代周德清《斗鹌鹑·赠小玉带》套曲:“不辨珉,纷纷贯耳。”用美丽有色的石料制成的台阶称为“珉砌”。《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二》中收录胡延《长安宫词》有句云:“门锁金蟾夜漏长,中官吹烛倚回廊。碧阑干畔施茵褥,直把珉阶当玉床。”,亦作“”,作为一种美玉之名,其产地为何已经无考。作为美玉的专名,在宋代文人欧阳修的诗中依然和珉相互对照“:君怀磊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

       对珉这种稍逊一筹的玉给予诗意化的表现,就有“珉陛”一词,犹如说玉陛。南朝梁陆《天光寺碑》:“珉陛凌虚,琼楼郁起。”“珉陛”与 “琼楼”为对,当起始于夏桀。说到“珉佩”,则是玉佩的代名词。说到“珉”,是借以比喻同时并立的杰出人材。若是将“珉”与代表和田玉的“瑶”相组合,称为“珉瑶”,则泛指一切稀有的美玉和宝石。晋支遁《阿弥陀佛像赞》“:珉瑶沈粲,芙蕖唏阳。流澄其洁,播其香。 ”佛教徒赞美佛像就是赞美神圣。出自蜀地的岷山玉作为新疆和田玉的替代品,就这样在中原王朝这里获得与和田玉同样的神圣化和美化价值。追溯其源,当与夏桀攻打岷山的历史事件相关。

        夏代帝王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蜀地求取岷山玉料,用途何在呢?我们知道夏桀好玉如命,为了在人间修筑模拟神话中瑶池仙境的圣景,必须不惜工本地动用大量玉材。古籍中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乃至把夏朝亡国的原因,归结于滥用玉而耗尽国力民财。以下引出这方面的几例,以先秦两汉的记载为主:例一,《汲冢古文》曰“: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文选·吴都赋》注)例二,《晏子春秋·谏下十八》:“ 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例三,《竹书纪年》:“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引)①例四,《淮南子·本经训》:“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室、瑶台、象廊、玉床。”高诱注“:、瑶,石之似玉,以饰室台也。用象牙饰廊殿,以玉为床。言淫役也。或作旋,瑶或作摇,言室施机关,可转旋也;台可摇动,极土木之巧也。”②例五,张衡《东京赋》:“必以肆奢为贤,则是黄帝合宫,有虞总期,固不如夏癸之瑶台,殷辛之琼室也。”

        从表层叙事看,夏桀因为宠幸妹喜或琬琰而亡国,以及因为滥用民力建造玉质宫殿而亡国,说的是两件事,但是从深层的隐喻意义看,两件事也是一件事。因为如前文所分析的,琬琰就是蜀山之玉的人格化、女性化联想的产物。

        以上五条记载中,桀以玉材营造的建筑有倾宫、瑶台、璇室(室)、琼室、玉门、玉床,花样虽多,却都突出一点:玉。具体用的是什么玉呢?“琼”是琼山之玉,琼山即昆仑山,其玉乃和田玉。《文选·张协<七命>》:“大梁之黍,琼山之禾。”李善注:“琼山禾,即昆仑之山木禾。”琼室也可以指仙人所居之室,或称“琼宫”、“宫”,本为天神的住所。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从当代考古发现所揭示的情况看,夏代虽有使用和田玉料的情况,但是毕竟还很稀少,当时大量的玉材属于和田玉的替代品。若是夏桀果然建造玉宫、玉门和玉床等,最有可能的取玉料地点之一即四川岷山,那一带地区当是夏朝元老大禹建立中原政权之前所居处和熟悉的。古籍中“禹出西羌”的说法保留着这一份远古记忆①。

        “璇室”亦作“室”,同样是玉饰的宫室。按照高诱的注解,亦可解为“能旋转的宫室”,为夏桀、商纣所相继修造。唐谢偃《惟皇诫德赋》 “:夏桀以瑶台璇室为丽,而不悟鸣条、南巢之祸。”至于玉门和玉床之类,顾名思义,皆为耗费大量玉材的人工产品。从上古时期只有切磋琢磨的玉器加工手段看,确实不知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样的奢侈举动,被说成祸国殃民的祸根,导致国家衰败、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云“:[桀]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师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琰、琬。……北去其邦,……为桐宫,筑为璇室,饰为瑶台,立为玉门。其骄泰如是状。”②看来夏桀喜好用玉材营造人间仙境的事迹,在先秦时代已经传播得家喻户晓。商汤就是夏桀耗尽国力的情况下,以武力推翻夏王朝的统治。

      夏禹以天神所赐玉圭而兴邦,夏桀以滥用美玉而亡国。这样的教训再度出现在商朝的末代帝王纣那里。古史兴亡的细节居然可以是代代重复的,这就增强了“神话历史”这一观念对于考察中国古史的适用性。
2#
发表于 2012-10-29 17:19:2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读时,费神,费眼,费脑,却也受益多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0-30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6 18:52:57 | 只看该作者
有空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3:15:43 | 只看该作者
成都杨 发表于 2012-10-29 17:19
拜读.读时,费神,费眼,费脑,却也受益多多.学习.

问好!感谢关注!回贴迟了,罪过,请见谅!{: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3:16:3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回贴迟了,罪过!{: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3:17:4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关注!问候古版好!{: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3 23:30 , Processed in 0.0535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