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转载]三星堆与西南玉石之路(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3 09: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hoenix 于 2012-10-23 09:12 编辑

夏桀伐岷山与巴蜀神话历史
叶舒宪

三、“巴蛇吞象”与神话化的巴蜀

      从古汉语词汇学看,在中原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作用下,大凡提到古代四川人和四川文化语汇,往往明显带有轻蔑的或嘲讽的意味,体现出高等文明对地方文化的俯视心态,以及帝国的沙文主义情绪。古汉语简称四川为“巴蜀”,从字源学上审视,巴和蜀两个字既是地名,又是居住该地的人群之名,而且这两个字所反映的名号中皆由动物作为原型。简言之,巴指蛇,蜀指蚕。二者皆为爬虫类生物。那么自古流传的此类动物命名,出现在中原文明催生的汉字系统中,其原因何在?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巴”不是一般的蛇,而是中原地区罕见的、传说中的身躯巨大蟒蛇。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能够吞吃陆地上最大动物———大象。《说文解字·巴部》云:“ 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按照许慎的看法,巴这个字就产生于对大蛇的象形写法。后人忘记了这一点,所以又有“巴蛇”一词,提示这种想象中的巨蛇。《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③ 对于《山海经》的这个记载,医学家看到的是象骨的药用价值:被巴蛇吞到肚子里的大象,要到三年以后才能将象骨排泄出来。古代的君子知道服用此骨为灵药,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无心腹之疾”,即不会再患内科疾病!今日的四川,不论平原还是山岭间,根本见不到大象踪影。像巴蛇吞象这样的传说,是中原人出于想象而建构的猎奇性神话呢,还是巴蜀之地自发产生的民间叙事?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彻底打消了对古代四川有没有大象的怀疑,成顿的象牙作为三千年前蜀王的祭祀礼仪之道具,可见当时川人与大象的生态距离,要比今人的动物园饲养不知要接近和熟悉多少倍。

       晋代左思写《吴都赋》也抬出巴蛇的典故来说事:“屠巴蛇,出象骼。”宁调元《燕京杂诗》“:巴蛇渐长期吞象,蜀帝从今定化鹃。”这是把巴蜀神话化的最简洁概括。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吞象”是对人之贪欲的夸张和形容。巴蛇吞象一类词语留下中原文明对巴地和巴人的妖魔化表现之见证。据《尚书·牧誓》记载,在周王征讨殷纣王的各路大军中,有不少来自边远地区的方国:“及庸、蜀、羌、、微、卢、彭、濮人。”孔传:“八国皆蛮、夷、戎、狄属文王者国名。”巴国的地域范围,北接甘肃陕西,东临湖北西部,南接云贵高原地区,西通成都平原。巴人,作为古族之名,指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的先民。传说周以前居今甘肃南部,后迁至今湖北长阳一带,以廪君为首领,称廪君蛮,因以白虎为图腾,又称白虎夷或虎蛮。西周时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过重大贡献。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其族人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五溪蛮)的一支。留在四川境内者则称板蛮。这些巴人在南北朝以后逐渐迁移并与汉族交融同化。如今巴东至湘西等地的土家族,在族源上与古代巴人有一定的关联。刘禹锡《杂曲歌辞·竹枝》:“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巴人一词还可以指当地人歌唱的曲调。李白《古风》之二一:“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后人用“下里巴人”或“巴人下里”的说法,来指代民间流俗的音乐,同朝廷上的高雅音乐形成对比。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这些材料表明,下里巴人为什么直到今天还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代名词。这里既有占统治地位的雅文化对民间俗文化的歧视,也有中原中心主义正统文化观的支配作用。

四、蚕丛与凸目之神

        “蜀”字的构成以上方的“四”(目)和下方的“虫”为造字意象,其另外的写法是从虫的“”字,特指蛾蝶类的幼虫。《说文·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诗》曰‘:者蜀。’”段玉裁注:“葵,《尔雅》释文引作桑,《诗》曰:‘者,蒸在桑野’,似作桑为长。毛传曰:‘,。,桑虫也。’传言虫,许(慎)言蚕者,蜀似蚕也。《淮南子》曰:‘蚕与蜀相类而爱憎异也。’”①什么是与蚕相类似的小虫呢?今人的补充性认识是,蜀指岷山地区的野蚕。作为古族名和古国名,蜀国或古蜀人取法野蚕这种动物而获得命名。传说中最早的蜀王名叫蚕丛。蜀和蚕两个汉字之间的相关性,就是以岷山野蚕为实物基础的。蜀国在公元前316年归并于秦国。秦灭蜀后,设置蜀郡,“蜀”之名沿用至今,而“蚕”(丛)的名字却几乎被忘却。

        从文献记载看,蜀王的先祖叫蚕丛,他教人蚕桑。《艺文类聚》卷六引汉扬雄《蜀本纪》:“蜀始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李白《蜀道难》诗“: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从字源学看,“丛”(丛)是聚集或丛生的意思。蚕丛一名,指示野蚕丛生的状态。如果说这位教导蜀人学习蚕桑的氏族先祖兼丝织业导师,也许就是野蚕的人格化表现,一定会让很多人觉得蹊跷。野蚕被奉为人类部族之先祖,可有先例,又何以见得?“我国是育蚕抽丝最早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首先应该指出,蚕是野生的,是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发现的,人们起初是吃蚕蛹,进而才使用蚕丝。在四川大凉山有一支所谓藏族,自称‘布郎米’,意为吃蚕虫的人。他们过去采集蚕蛹为食品,后来开始养蚕抽丝。”①日本的阿伊努人以猎熊吃熊维生,熊作为食物来源,也同时作为阿伊努人社会信仰中的图腾祖先。黄河流域的华夏先民以种植小米维生,代表小米及其赖以生长的土地的合成词“社稷”,就成为中国农耕社会的崇拜对象。西周史诗《大雅·生民》也奉后稷为本族先祖。对照之下,食用蚕蛹并育蚕抽丝的蜀人,能够以野蚕为始祖图腾,也就容易理解。北方红山文化玉器中就多见玉蚕形象。江苏金坛县出土新石器时代石钺柄冠饰,也疑似为蚕形②,或为初民崇拜蚕的新物证。

       至于古蜀人与现代的藏族或羌族有着何种错综的血缘关联,值得探究。目前可以大体明确的是,这种西南地区的古今民族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也是考察中华文明之源所无法回避的。依照后来的中原汉字叙事,是华夏人和西南地方民族的和亲,产生出所谓的蜀人。这个和亲的故事,是在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之前上千年的古老文化记忆:“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史记·三代世表》正义引《谱记》)被黄帝的儿子昌意所娶的蜀山氏女,到如今已经没有实际的姓名可考,但是其身份出自四川西部的边地民族,无可怀疑。中原统治下的权力叙事习惯于将一切与中原有关的地域民族,解说为与华夏通婚的亲缘族群。这种情况就像司马迁把北方异族匈奴人也说成是黄帝后代一样,不宜看成既成事实,需要用新史学的话语分析技术去理解为一种权力叙事策略的产物。

       《史记·五帝本纪》说到华夏桑蚕文化之始,有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的说法。关于西陵的命名,注疏家有人认为西陵是蚕陵之误。那么,蚕陵究竟在哪里呢?《汉书·地理志》说“:蜀郡有蚕陵县。”于是,黄帝所娶的正妻———西陵氏女嫘祖,也就是蜀地的蚕陵氏女。也有人认同为蚕丛氏,那样即将嫘祖认同为蜀国王族的公主。此一则记载足以将华夏民族的和亲历史一直上溯到文明发生期,这是耐人寻味的。李学勤《〈帝系〉传说与蜀文化》考证了传说中黄帝后裔的二系,并联系三星堆出土的玉璋等物质文化因素,认为蜀国君主与中原有更多的联系,蜀、夏同出于颛顼的传说不是偶然的③。

       野蚕之神祖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征可以识别呢?按照四川当地古籍,晋常璩《华阳国志》的说法,就是“目纵”。至于所谓的“目纵”指的是何种样子,古今学人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过去的解释是眼睛呈现为竖立状。《楚辞·大招》就有“豕首纵目”的描绘,那是针对猪眼而言的,似乎是一种诡异非常的神话形象。如今三星堆出土青铜凸目面具,纵目说又被用来解说瞳孔极度夸大凸起的神幻形象。相关的疑问也由此而生:难道说纵目和凸目是一回事吗?

       对此,国内学者多持有肯定的意见。陈德安就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三件凸目面具称为纵目兽面具,并落实为蚕丛之形象①。四川学者范小平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澳大利亚汉学家巴纳就此类说法提出批评认为“纵目”一词指“竖直状的眼睛”,用来形容整个眼睛,而不仅仅是瞳孔。将古文献中的形容蜀王的“纵目”说用来解释三星堆二号坑的瞳孔突出之面具,是牵强附会的②。凸目面具若与第一代蜀王蚕丛无关,那又是代表何方神圣呢?日本学者古贺登认为凸目面具代表的是帝尧陶唐氏,而杜宇则是帝尧的后代。如此看来,由于文物本身默默无言,不能对各种推测之说发表肯定或否定意见,后人猜谜一般的新观点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产生。从面具之凸目、凸耳和额头顶着巨大羽冠的造型特征看,与其说解释为凡间的俗人形象,不如说是具有超自然身份的神灵形象。后代神话叙事夸张描写的千里眼、顺风耳,都集中体现在这类面具形象的特征上。人类学提供的第三重证据对此有足够的参照意义:今日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其宗教领袖毕摩的头顶上方也插有高耸向上的通神羽毛;甚至有彝族学者提出三星堆文化的族属应该就是彝族先民的新假说。在2010年春召开的“首届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探源”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就三星堆出土器物与彝族文化元素共性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彝人原生图腾的龙、鹰、虎崇拜均体现于三星堆文化的造型艺术。此外,青铜鸟爪人身像、金杖、玉璋、玉璧、金箔鱼形饰、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神树、青铜公鸡、纵目面具、青铜菱形眼形器和三角形眼形器、石蟾蜍、金冠带等器物,都与彝文化基因有相似处,这并非出于巧合。至于三星堆祭祀器物为什么被焚烧后埋坑的现象,也有彝族本土文化视角的诠释。彝族学者普施达岭认为:古彝人每隔七代至十代,都要举行一次悲壮的祭祖分支仪式“耐姆”,哭祖泣别之声感天动地,同祖同宗的亲人们对祖灵塑像进行具有诀别意义的焚烧毁埋。根据彝族古谚语:“先辈不逝,后辈不旺。”焚烧毁埋祖神像的目的是祈求分离后的各家支能够兴旺发达,开拓疆域。这种祭典仪式至今还鲜活地保留在彝人宗教生活中,和三星堆的焚烧填埋礼器现象属于相同的性质③。
2#
发表于 2012-10-29 17:47:3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完全文,有理有据有见解,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0-30 08:35:11 | 只看该作者
开阔学习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6 18:4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3:11:42 | 只看该作者
成都杨 发表于 2012-10-29 17:47
拜读完全文,有理有据有见解,学习.

问好!回贴迟了,罪过,请见谅!{: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3:12:47 | 只看该作者
劝学 发表于 2012-10-30 08:35
开阔学习视野。

问好!回贴迟了,罪过,请见谅!{: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3:14:01 | 只看该作者

古版问好!回贴迟了,罪过,请见谅!{: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29 14:12 , Processed in 0.0739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