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鲁文健 • 壺 • 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9 16:19: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昆明,雲南師範大學 哲學與政法學院 哲學系 09哲學班 楊威)

(一)緣起
初識文健先生是在北京同宗堂茶莊[1],文健先生正與三位资深玩壶藏壶方家品鑒著幾十把紫砂壺,我坐在几位先生中間邊聆聽他們品鑒的話語邊細細地觀賞著造型質樸、光潤如玉的紫砂壺。每當玩壶藏壶方家捧起一把紫砂壺從泥料、造型、燒製、工款、神態等方面品鑒它時,文健先生背靠木椅露出笑容。几位老友意趣相投、相視而笑,那溫和默契的氣氛實在讓人感動。文健先生樸實敦厚的外表,溫和儒雅、凝重內斂的氣質更讓我對這位紫砂界的工藝美術師敬佩不已。對文健先生來講每把紫砂壺都是“寶貝”,在幾天乃至幾十天製作的過程中先生把心中早已成熟的壺的真切影像,通過精湛高超的制壺技藝,將心中影像變為成品。我在傍邊聽得津津有味,心中油然生起對博大精深的紫砂壺藝的欽佩與喜愛。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文健先生將一把家藏多年的紫泥料製成的西施壺贈與給了對紫砂壺藝一無所知的我。手捧著砂壺心中歡喜不已,充滿了感恩。在同宗堂茶莊,與先生、與砂壺藝術結下了深厚的緣分與情誼。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時那歡喜、意趣相投的情誼讓人流連。
(二)砂壺藝術
1.天生麗質——砂壺原料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2]溪頭一丸土。”明季李漁又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從詩句與評論中不難看出古陽羨是紫砂壺的原產地,因其優質上好的紫砂陶矿,該陶矿土黏中帶砂,柔中見剛,富有韌性,顏色繽紛且經工藝師精益求精的制形、燒製后“胎骨坚硬如铁,色泽温润如玉”、形制古樸,質地經久耐用,隨著時間的沉澱砂壺的天生麗質展現的更富有氣韻。
    紫砂壺所用的原料統稱為紫砂泥,其原泥分為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很強,滲透性良好,是一種品質極優的陶土。這些陶土都深藏於岩石層下,雜於夾泥之中。出礦時呈岩石質地塊狀,經過攤場風化,成為豆粒顆狀,再經細磨,通過羅絹鋼絲篩下粉末,加水拌成生泥塊,再經多次捶打,使泥料壓縮黏韌,再经窖藏,岁月反省,就成了可以用來制坯的紫砂泥。
一把上好的紫砂壺除工藝大師們精湛高超的技藝之外,更重要的是紫砂壺本身的泥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好的泥料千金難求同時更是萬緣難遇的,在紫砂“氾濫”“良莠不齊”的時期,有深厚的緣分加之慧眼識得一把絕好泥料的砂壺當惜之、憐之、愛之。
文健先生做砂壺用料極為考究,做壺的泥料都是先生精心挑選,再经窖藏,岁月反省而珍藏的,先生在挑选泥料时不惜用重金购买稀有的泥料(黄龙山四号井底槽青),家藏泥料亦為稀有,窖藏泥料各有心法,既要遵循传统藏泥技艺又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时时照看细心养护,可见一位工艺师精益求精的高贵品格。這些珍貴的泥料經氣氛優質的窯火燒製后“水色”動人,天生麗質的高貴氣質由內而外的煥發出來,这也报答了先生的良苦用心。
2.源遠流長——技藝傳承
   文健先生先1983年入宜兴紫砂厂学徒班,那时人们对“紫砂壶”这个名词都知之甚少,但先生耐得住坐冷板凳,苦练功夫,对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深深地热爱与追求。先生師承江建翔胡永成諸名家。又得大師呂堯臣指導,技藝精湛,對紫砂藝術有較深理解與較高要求。所制仿古作品古樸典雅,媲美傳統佳作;創新作品,比例合度,美觀實用,全面继承保持了全手工與純手工成型技藝。1988年开始先生在壶内钤上印记,趣味十足,且用这个方法为藏壶方家鉴别纯手工壶与非纯手制壶提供了一个可以依止的入处,更加体现了先生深厚的功底。
3.巧奪天工——制壺技藝(工、形、火、用、神)
1.工——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文健先生制壺所用泥料極為考究,同時對泥料、泥性的熟知程度更是深刻,在制壺的過程中對壺本身的造型把握準確,包括壺的嘴、扳、蓋、紐、底、腹,加之先生功夫扎實穩健,尤其是製作仿古壺型、一粒珠壶型時渾厚的功底更為可見。上好的泥料,對泥性的熟知,傳統深厚的制壺技藝決定了先生的壺質樸典雅凝重內斂不失氣韻的內在特質。
2.形——大巧若拙,天地有大美不言
   紫砂壶的造型从根本上说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传统壶形或以传统壶形为主的。一种是创新式的壶形,当然也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和对传统壶形深刻的理解后才能大胆创新。文健先生始终坚守走“传统”一路,这深深地体现了先生对“传统”深厚的热爱,更体现了先生“惟精惟一”的人格魅力。在这个既讲“创新”但又很“浮躁”的时代,人们喜欢且追求的是新奇、独到、特异与个性,但令人思考的是这些新奇、个性的“根”是什么?——是凭空想象和为追求新奇个性张扬自我且迎合众多消费者心理加之炒作者的愚蠢牟利之心吗?——“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在于时间,一把紫砂壶它运载了天地的精华,担当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经过时间的检验,存在的是古人对后人深深地爱恋。
3.火——火与土的对话
   按韓其樓先生《紫砂壺全書》介紹燒制窯火時的介紹,筆者摘擇重點示之:
“百和丹砂百煉陶”。紫濤壺在制坯成型、陶刻裝飾等工序完成並完全乾燥後,需用匣缽裝套入窯,然後放在1000℃-1200℃的高溫中燒煉。紫砂壺的燒煉也是一門頗深的學問,燒窯技藝的陶工,需要有非常熟練的經驗。
最原始的窯,是利用現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用石頭砌成,在裏面焙燒“缶”一類的陶器。
據《宜興縣誌》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宜興就出現了圓形升焰窯。唐代中葉起窯型向随山势而建的龍窯演變,此後窯爐均為龍窯。
    燒龍窯只憑經驗看火色,所以必須掌握“緩燒勤看”的原則,兩邊燒窯工人應該經常交換對火色的意見,使溫度均勻,兩邊產品同時燒成,做到同時燒上一孔的要求。
明萬歷年間,紫砂名家時大彬精選上等紫砂泥,調配成各種泥色用以製作紫砂壺。同時,他摒棄了陳舊的“裸胎露燒法”。陶都自從發現了石骨泥以後,就開始用龍窯燒造有名的紫砂壺。陶工們運用不同的火焰,燒成各種多變的顏色。
時人吳梅鼎在《阳羨茗壺賦》裏寫道:“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砂,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
黝若钟鼎陈明廷;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由此可知紫砂壶的颜色丰富多彩。紫砂壺入窯燒煉耐火度較高,不易變型而容易變色。這些多種多樣的色彩,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藝人們利用不同的泥料調製配合,並在燒煉過程中發生的種種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形成的。
    如何控制火焰的性質和溫度,使之滿足紫砂壺燒成的需要,是燒窯操作的主
要內容。火焰的化學性質,對於製品有很大影響。窯內調風情況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窯內的壓力、氣氛和溫度。为此風量、風壓的調節,對燒窯來說,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因为上好的泥料、精湛的技艺制成的壶是可知的,但在窑火内烧制是不可知的,是极难把握的,一把好壶因没烧好所有的工作前功尽弃。所有问题都是考验衡量一位优秀的砂壶艺人扎实的功底、成熟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的重要标准。我们深爱着每把紫砂壶的背后更是钦佩砂壶艺人的内在品格与其高超的技艺。
窯火燃燒時,隨著溫度的升高,陶坯顏色也不斷變化,400℃時呈暗紅色,至1000℃時呈黃色,至1400℃時呈白色。這一些,全憑燒窯工人的熟練技巧,靠目光觀察,根據火焰的溫度和坯件的變化而增減燃料以及空氣流量,縮短或延長燒煉時間,使產品合乎規格。宜興紫砂壺所需的燒成溫度在1000℃~1250℃之間。這種火焰色調很掌握,“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稀,稀沙土氣。”紫砂壶的烧制沒有固定的成陶火候,要看陶藝家熟練的泥料配法和其時尚的風格而时时调控紫砂壺燒窯成陶的溫高。因紫砂壺或其他硬陶的燒成沒有不超過1000℃以上的,有“千度成陶”之說。
文健先生的壶,“水色”动人,易可见在窑内烧制的过程中窑温保持很好,窑内气氛饱满充沛,“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烧制出的壶光泽莹润,秀色可餐。
4.用—鹤鸣在阴、唯取相应
    上好的泥料,精益求精的制壺工藝,難得的窯內氣氛面面俱到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制得一把好壺,但因其不實用只能欣賞,豈不遺憾?人與壺的情緣在那月蘭幽靜、戶牖明媚、高山流水、佳客知音、茗香氤氳之間,這豈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文健先生常說的一句質樸的話語:“我的壺你拿去用!”我常玩笑似地想:文健先生之語頗似趙州禪師的“吃茶去”。見性之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便通過“吃茶”的方便法門應接眾生;人與壺的情感,關乎自己,只能通過次次的壶与茶的对话中、次次的品飲中覺知壺的氣韻與品格。
5.神—阴阳不测之谓神
    紫砂壶从选料、制壶、烧制、成品后的使用等各大环节都与人紧密相连,因此紫砂壶的神韵是制壶人与用壶人内在精神生命的彰显,亦是制壶人与用壶人两个生命个体相互欣赏、对话和融合的显现。文健先生朴实敦厚、温和儒雅、凝重内敛,因此先生制的壶典雅内敛,加之是传统壶形更添厚重沉稳之气韵。使用文健先生的壶泡茶时有氤氲的茶香围绕,内心安稳,语气和缓,在喧闹的世界里自净其意得一清凉。紫砂壶的神韵便是人与壶的合一,壶亦是人,人亦是壶。

[1] 北京同宗堂,坐落於北京馬連道茶葉一條街,是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授權的天心禅茶在北京唯一一家特许代理商。

[2] 宜興古稱。



2#
发表于 2012-9-9 17:34:19 | 只看该作者
看着就不错,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9-9 18:01:59 | 只看该作者
起码是紫砂,品相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9-9 18: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28 12:12:32 | 只看该作者
人生{:soso_e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21 03:09 , Processed in 0.0558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