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童子颂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怀瑾先生《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要注意這一次法會講學的開始,不是以出家人為主,而是以在家人為主,就是這五百個長者子。佛運用神通把五百個寶蓋合攏為一個蓋子,這蓋子就升空了,蓋住了整個虛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是一佛國土,是佛的威力所及。這個世界空間有多廣大,時間有多長,都沒有妨礙,都蓋住了。看來像是神話,如果我們站在地平面上仰頭看,整個天體就是個寶蓋。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頭上的天頂都不一樣,和個人立場不同的天頂變成一個宇宙的觀念,本來如此,不是神話,就是說明宇宙就是個圓蓋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根據佛經,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世界的邊緣有七金山,藏有無盡的寶藏,鎮住世界的邊緣,使之不裂開。這段是描寫在此寶蓋之下,我們這個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時又呈現了這個世界以外的一切諸佛,都同時在講經。佛教並沒有一尊的觀念,宇宙沒有個絕對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張所有眾生本來就是佛,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眾生只不過迷失了本性,這與其他宗教是不同的。
  
  「爾時一切大眾,觀佛神力,歎未會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當時在場的大眾看見了佛的神通威力,感歎從未見過如此場面。「歎未會有」這四個字用得太好了,我們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當初創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眾讚歎不已,就合掌敬禮。合掌是表示恭敬,將自己的散心收攏起來,同中國人的拱手一樣。大眾將眼睛瞪起來看著佛,眼光沒有一刻離開,好像所有照相機的鏡頭都對著佛。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這是印度禮貌,見到長輩用唱誦表示尊敬,歌詞就是偈頌。寶積唱的這一篇偶頌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寫成為人天師表的學問道德境界,同詩一樣,但是沒有辦法把有押韻的原文翻成中國的詩歌體,而不失其神韻,這在文學翻譯上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外文詩歌很難翻成中文,就連中文的古詩一翻成白話就走樣了。偈頌成為中國一種特殊的佛經文學體,同詩詞一樣的長短句,可是沒有辦法配合音韻。
  
  「目淨修廣如青蓮」,形容佛的面相,雙眼大而長,黑白分明。好像古書所說,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藍眼,而是講眼睛有神,眼白清澈無瑕。
  
  「心淨已度諸禪定」,佛的境界是內心達到了絕對的乾淨,超過了禪定的境界,無所謂定與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禪定的功夫達到淨的境界。汪意,打坐禪定和後世禪宗不同,不要混為一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淨業是什麼
  
  「久積淨業稱無量」,多生累積的修持,到達無量成就境界而成為佛。淨業不是善業,善與惡像是一陰一陽,是相對的。沒有惡業僅有善業還不能算是淨業,淨業是善惡二邊都不著,無著無依,非有非空,連空也空。佛境界是淨業,十方三世諸佛國上皆是淨土,因為心淨所以國土淨。
  
  「導眾以寂故稽首」,作為導師領導一切眾生進入寂滅涅槃,因此向佛叩頭禮拜。寂或涅槃不是死亡,超過了清淨安詳,是在無比混濁、無比動亂中的清淨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頂上,在沒有風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過你到了那裡,或在打坐中進入這個境界,可能反而會覺得可怕。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現的神通,普遍的呈現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無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東西。中文翻譯得很好,是我們自己誤解了。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質、超越肉體時,他的精神與天地宇宙法界的觀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種變化。所以不應該以凡夫境界的意識妄想,隨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無所不在,為何我們看不到呢?譬如太陽永遠在天頂,我們在夜裡看不見,並不是太陽不照地球,而是我們所處的地方轉到背對太陽的緣故。所以我們看不到佛的神通,見不到我們的自性,是由於自我的妄想、煩惱、業力阻礙住了。
  
  大家繼續聽我講,但要看著經文,我發現有些人只聽經不看經,自以為記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終不開。文字智慧一定是從讀經來的,光靠玩弄聰明,以為耳朵聽了就理解了,文字智慧是開不了的。
  
  「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在十方無量國土中,一切佛任何時間都在說法,眾生法眼清淨、自心清淨了才能見到、聽到,這就回到了前面頭兩句「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自然能見聞十方佛在說法。「於是」二字是行文的虛字。
  
  中國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禪宗,是以《維摩詰經》為最重要的根據,下面要講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別稱,成了佛是一切世間法出世法之王,這個法不要認為是結手印、唸咒子、敲木魚或者心裡面作些古怪的觀想;真正的法緣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見,是大祕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眾生,不是眾生所能想像的,佛法永恆不變,不論肉身佛是否在世,一切善知識諸佛菩薩都常以法財作布施,注意這個「常」字。
  

不動的第一義
  
  下面來的就是佛布施我們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沒有煩惱,但是自己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問題大家要仔細參究。下一個問題,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
  
  大家注意這裡「能善分別」,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佛能善於分別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別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惡念,或落於不善不惡的無記念。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作意而不著。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願)為三解脫門。能善分別,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義就是第一義,佛學的解釋是真諦或形而上之道體,現代的哲學解釋是本體,「於第一義而不動」,在這上面沒有動過。
  
  比方大家從上課以來雖然每一句話都聽見了,每一句話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好好在這裡去用功參究,慢慢可以達到「心淨已度諸禪定」。例如我們對於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現在、下一秒鐘,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個知道過去、現再、未來的,「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因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之後,才能達到佛境界,自在而不執著,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說因緣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佛說一切法,世界一切萬有現象,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也叫緣起性空。這裡用的因緣二字,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非常難瞭解。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緣是攀緣。「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係。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譬如手中這個煙灰缸,由化學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熱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壓製出來,是因緣所生,無物質自性,因緣聚了,就構成這個東西;打破了,因緣散了,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如果當初不叫它作煙灰缸,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名詞也無自性。我們大家相聚在這裡,也是一樣。所以因緣的兩個道理,就是緣起和性空;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皆無自性,沒有單獨自動存在的可能和性質。換言之,一切事物的開動,那強有力的是因;由之發展出來連續的作用是緣。

  後世把因緣的法相加以分析,就成了唯識法相學,有四緣。因緣本身是一個因素,例如這次講經,我要講就是因,諸位來聽是緣,但這個因緣本身,叫親因緣。又如生命是中陰的業力到了該去投胎,加上父親的精和母親的卵,三緣和合,成為一個人,就是親因緣。第二因素是增上緣,如泥土之於植物種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遺傳特質,家庭、社會的環境,都是種子的增上緣。如果這個種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緣不管是善惡都會培養他向善路上走;如果這個種子是惡緣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惡緣。

  再用剛才講經的比方,我一念一動:給他們講《維摩詰經》吧!這是「親因緣」。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動念,發出通知,大家有緣的湊在一起,就在這裡了。這個地方要有燈光、電力、設備等,促成這次講經,就是「增上緣」。在座聽經的道友們,有人因為聽了經,自己明心見性,悟了道,這個環境,就是他的增上緣。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也不是老師給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碰到善知識,碰到佛菩薩,這麼一個增上因緣促成他明心見性。譬如我們由親因緣出生,其後有父母遺傳、家庭、社會、國家、時代等等增上緣影響,這個人由此因緣出發,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惡業,像一個個連續不斷的圈子滾下去。前緣變成後因,後因又變成了前緣,所緣之緣連鎖不斷,就是「所緣緣」。由這個關係,在六道輪迴裡,有三世因果,像轉圓圈一樣永遠不斷地滾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這一生碰到增上緣變得更好,因此連續下去所緣之緣,他又去弘揚佛法布施功德。這個所緣之緣又經三緣和合,帶到他生來世的善根增長,是「等無間緣」,等是平等的輪轉,無間是因緣無間隙。

  凡夫眾生的善惡因緣累積了很多,成佛之後這因緣還不會斷,甚至過去結的冤家仇人都成了這一世的眷屬善緣。有句話說:「未曾成佛,先結人緣。」你得了道要度眾生,如果功德、法緣不夠,還是無法度人。我們要學佛的人也一樣,如果法緣不夠,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識。就算碰到了,自然也會離開,或是有阻礙。所以因緣要自己去培養。

  我們解釋了因緣的道理,瞭解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無主宰,沒有一個上帝或命運來主宰,八字命運事實上就是因緣法。宗教家都講生命有個主宰,有個管你的。有許多迷信的人常說,因為不拜某個菩薩就被降罪了,不拜某個鬼就被附身了,這些不是佛法,因為讓神鬼作了你的主宰。菩薩無論有緣無緣都要度,對壞人更要教化,怎麼會因為不拜他就罰你?這哪算是菩薩?不要說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個年紀大的人,或有道德修養的人,都會包容別人,難道菩薩連這樣的胸襟都比不上嗎?一切法無主宰,那麼是自然來的嗎?如果說是自然來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無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緣所生。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無我無造無受者」,一切法緣生性空,所以一切法中無我,宇宙萬有皆是因緣所生,無造者,也無受者。無我、無造、無受是佛法講性空的最重要的三個要點。讓我們用自己的生命來參究,現在大家坐在這兒,如果講無我,大概只是說說的,明明覺得有我坐在這兒,怎麼說無我?大家所學各種五花八門的功夫,你打坐時能做得到無我嗎?功夫做得愈好,恐怕這個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認為「我」最了不起。為什麼做不到無我呢?因為犯了三個錯誤: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識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頭。做功夫的時候,不論你觀想、持咒、練氣、唸佛,都是自己在那裡造作。最大的錯誤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狀態放大,自以為是在做功夫。所以大家上座也好,不上座也好,要隨時參究無我者,我者究竟是什麼?是這肉體嗎?肉體不過是個殼子,是暫時借用的,「我」不在這裡面,要真正參究我在哪裡。

  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身上覺得氣脈動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對了或吃錯了東西,再不然可能有輕微的感冒,頭有點微脹就自以為是氣衝動,這都是自我在造作。眾生本來無我,妄認有我,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並不是打坐時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兒而已。你平時不知道打多大的妄想,總以為有我的存在。明明沒有一個造作的、沒有一個主宰你的,你自己卻有意或無意地,總覺得有一個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賴,是佛菩薩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運;再不然就依賴自我,相信自我不會錯,這是愚癡到了極點。

  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說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這當然,你坐在那兒什麼活兒都不幹就像是休息,精神當然好。你說這是功夫,這不是自欺欺人嗎?無造者,自己卻在亂造境界!無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覺。你昨天打坐覺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個境界怎麼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壞得掉。天地萬物萬事凡是靠修道來的,不修就一定壞。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毀壞開始的那一天,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你在這兒做點功夫都是因緣,有這樣的場地,你是個有閒人,有人幫忙弄飯,你有個墊子坐著,有空調開著……記著,此中無我無造無受者啊!

  一切因緣生,緣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學佛呢?有一樣東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惡之業亦不亡」。既然無我無造無受者,那你說:我不妨作惡吧?不是教條禁止你,是業力不失!你說:空了還有什麼業力?有空的業!空就是因緣,就是因果;空為因,所得的果報是清淨。同樣,善惡的業果不會喪失。我們懂了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這是讚歎釋迦牟尼的成佛經歷。「始在佛樹力降魔」,佛於三十二歲在菩提樹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什麼是魔?煩惱魔、死魔、五陰魔、天魔,這些在前面說過了。「得甘露滅覺道成」,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還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許才可以得定。如果連這甘露都沒有,嘴裡乾乾的,甚至發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說了。《維摩詰經》這裡所講的甘露,不是這種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滅之道,也就是得涅槃之道,才叫作證得甘露。得甘露滅,是滅掉一切煩惱一切生死,就是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佛學中的心、意、識是三樣不同的東西。想是心,譬如你出門時腦子裡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門時放一百元在口袋裡,你沒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百元,這叫意。識用現代的話說,是心理狀態。在本經中,意也包括了識。真開悟的人無心地無意識,但不是變成白癡,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開發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識到達了緣起性空。

  感覺狀態不是心意識,醫學上可實驗的。比如人到了絕對昏迷或剛剛死亡一剎那,你碰他一下,他還是會有反應,這是感覺,是受陰境界。又如斬斷蚯蚓,兩截都會動,它的意識狀態分散了,動的餘力是受陰境界的感覺本能。行陰是生命的動力,生命的本能,永遠在動。行陰靜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們靜坐時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識短暫的清靜,也可以短暫忘卻了生理上的感覺,但是你的血液還在循環流動,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陰還在,不是真正的定。所以證得菩提道果的人,沒有心意識,也沒有受,也沒有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因此,能夠摧伏一切的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裡,不在上帝、不在佛、不在境界上氣脈上,氣功咒語都不是。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這是繼續讚歎佛。佛說法那麼多年,嚴格算來只有三轉法輪,就是小乘道講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中乘緣覺道講十二因緣所生法,大乘道講六度萬行。也有認為三轉法輪都是在講四諦法門,不過每次講的境界不同。輪是形容詞,表示周圓旋轉的力量,像個輪。大千是這個大千世界。法輪一向是清淨的。一切世間天、人都因佛法而得道,可以作證明。佛、法、僧三寶,因而呈現在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佛用妙法度眾生,真正開悟了,只受這一生果報,從此不再退墮,恆常在涅槃清淨中,是度脫了老、病、死的大醫王。因此讚歎佛法廣大淵博,浩如大海無量無邊。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你可不要輕視外道,外道都很講究做功夫,都真實吃素,都戒飲酒,他們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稱佛弟子的還要徹底。外道修持最高可以往生無色界天,超過了色界天,很了不起喲!但是外道是靠修持造作,一旦不修持造作,就會退轉,照樣在六道中輪迴。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薩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說一受不退。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對世間的詆毀或是稱譽全不動心,像須彌山一樣不動搖。對於善人和惡人,佛徒和外道,均能夠平等地以慈悲心對待。心理和行為、起心和動念,都是平等如虛空一樣,無不包容,是人中之寶,誰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這個寶蓋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果照佛經直講,就是神通所變化的。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話故事,而是個事實。我們要好好從實證的立場來研究一下,這個世界是一個寶蓋,我們的身體也是個蓋,卻是個壞蓋,但也可以轉成寶蓋。我們現在是在佛的寶蓋之內,但也是在自己業力的蓋覆之內,被遮住了。你人坐在這裡,心可以去到外太空,但是身子動不了,被蓋住了。要轉化這業力之蓋,就要有真正的修證功夫。

  寶積這裡讚歎說,我們每人今天將這小小的蓋奉獻給佛,在這小小的蓋子中,現出了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問題要參,不能看過文字就過去了。我們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我們雖然在寶蓋中,卻找不到它。現在借用神通的情節說明,我們此心與寶積所奉獻的寶蓋是同一功能。在這蓋中,一切天人龍神,天龍八部等所住的宮殿,都在其中顯現。

  假使有人說你要落入畜生道,你一定會不高興;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性中就有獸性,人有時的言論思想就是禽獸的行為;但有時又是聖人的思想行為,有時一念就在地獄中。六道輪迴天龍八部都在這一蓋,這一念之間,也反映在我們的生理、心理、動作、相貌、言語上。所以一心能蓋萬法,我們的心性自體,就是同這個寶蓋的作用一樣。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在寶蓋中看見世間萬有,佛哀憐慈悲眾生,用十力呈現這個變化。「佛十力」就是: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佛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定得樂報,稱知是處: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只有佛知道一切禪定是求解脫,不是在玩弄色身或意識境界,而且知道用哪一種禪定來教導哪一種人。這裡的禪是禪定,不是禪宗。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人的根器不同,但只有佛有此智力,知道如何使人真正開悟,怎麼樣則不能開悟,怎麼是證悟,怎麼不是證悟。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大的三千世界、三界,小的十八界,這些界在哪裡?你理論上知道,實證上證不到。例如眼是根,色是塵,這根與塵之間就是界,是色界。如用現代高倍顯微鏡,可以看見微末物之間的空隙,但沒有顯微鏡就看不見。所以十八界各個界限之間的間隙,只有佛的智慧神通才看得見。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行八正道至涅槃,也知道一切外道魔道。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羅漢甚至菩薩可以修到斷除習氣,但是習氣的根還在,餘習未斷,只有佛能澈底斷掉習氣。

  「眾覩稀有皆歎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家看到了難得一見的現象,都讚歎佛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天人之尊,並且向佛頂禮。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在中國文化中,成道之人就可以稱為大聖。法王也是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自在。也可以稱佛是空王,等於中國稱孔子為素王。法王是大眾所歸依。心要絕對乾淨了,佛境界就現前。你說自己的心很清淨了,祈求能見到佛,只此一念,你的心已經不乾淨了。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淨。我們修持真做到持心於淨,做到一念不生時,不是壓制,不是勉強,既不思惡也不思善,此心本淨,既不看有也不看無,也不觀空。到了這樣的淨心來觀佛,無處不讓你歡欣,世尊就在你眼前,眼前都太遠了,應該說佛就在你心中,淨心就是佛。懂了這個,才曉得佛永遠具神通的能力,不是一切外道所共有的。

  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學佛的,你在淨心上面動了一念,另求一個效果,求一個法,不是增就是減。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減法;你想見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才是淨心。假使做不到淨心,就與佛境界不相應。不論是增是減,是垢是淨,是生是滅,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對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個,就是淨心,也就是淨土。再進一步,連這一個名稱都沒有了,有一個心,有一個清淨,有一個淨土,有一個清淨境界現前,都不是了。要在這個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佛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裡大問題來了,依照普通的理解,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個聲音說法,所有眾生,不論印度人、中國人,連牛、馬、貓、狗等等,統統聽懂了,而且都認為佛說的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那我要反問,照這樣理解,佛當時講經我們中國應該也聽見了,為什麼還要翻譯佛經?不要講中國了,佛在世時,印度當地就有許許多多的方言,是不是聽佛講經都不要翻譯了?小乘經典記載,許多人見了佛當場決定出家,「鬚髮自落」,是頭髮自動落下嗎?那豈不是患了脫毛症?連佛的塑橡都是有頭髮的,一粒粒右旋的髮窩。自落是講那些人自己剃去了鬚髮,不要照字面死板理解佛經。比如這個保溫熱水壺的蓋子鬆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發出嘶嘶的聲音,有人聽了知道是水壺發出的,有人聽了可能以為是鬼,「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

  同一個老師上課,下面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同樣一句話講出來,就會有人誤解。比如佛說過:「看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後來竟然被有的弟子轉誦成「看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這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還有,釋迦牟尼佛雖然已經過世了,可是根據佛法是十方三世都有佛在說法的,那麼現在應該也有佛在說法,在哪裡呢?唐代有個和尚問禪師,「佛在說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無情,在不在說法?」有情是眾生,無情是石頭、樹木、山、水等,因為它們沒有知性感受。當然,現在也有研究生物的人認為植物是有感受的,事實上反應同感受是兩回事。這位禪師回答,「無情當然說法,」誰聽到了呢?「有情聽到。」歷史上有些禪宗祖師因為風吹草動或瓦片碰到竹子而悟道,就是無情說法。眾生何以聽不見呢?是被自己的業力擋住了。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是說眾生根據自己理解的不同,認為老師說的就是我這個意思,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三藏十二部講了那麼多,都是空話,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別注意聽!(師不語數秒)聽到了嗎?你太注意就聽不見了,只有這一法,這一法你悟進去了就萬法皆通了。在你沒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剎那,佛已經說了。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自己的程度深淺而解釋佛法;不管他們解釋的對或錯,都會有點好處,都會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有些人聽到了害怕,有些人聽到了無比的歡喜。有人聽了就起厭離心,討厭世間一切。初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是無法學佛的,不能跳離三界。也有人聽了佛法就斷絕了懷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這一篇讚歎之辭,重複三次提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得到那麼大的好處。我們由此領會到《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讚歎觀音法門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世界上真正教化的體系,是在聽音聲的清淨功能,也就是耳根圓通法門。用耳朵聽聲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為什麼?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東西擋住視線就看不見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圓滿。用鼻修數息止觀,也不圓滿。五根當中只有耳朵不受限制,能同時感受到十方來的聲音,容易修得圓滿。

  觀音菩薩傳我們這個耳根圓通法門,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修這法門時,耳朵不向外頭聽了,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而成道,聽什麼呢?聽自已的思想,這思想就是沒有說出來的語言,說話是發出聲來的思想。當然,有人打坐聽到別人在對他講話,那是魔境界。音聲是現象,你要聽自己沒說話,念頭沒有來之前的淨心。比如你心中唸佛,唸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唸,耳朵不要聽外面,回轉來聽自己唸佛聲音,一字字把它距離遠一點,自己聽自己唸。前一字過去,後一字還沒有來,就空了嘛。有雜念來了你就唸一句,沒有雜念了,你也不唸。這樣反聞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慢慢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唸佛,慢慢、慢慢進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淨。亡所,就把唸佛的聲音、雜念都空掉了,淨性現前,亡其所念。這是第一步。「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個唸的聲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滅。下面你們自己去研究了。

  你們以為佛法有什麼祕密法門,一定要找個老師磕頭灌頂嗎?真灌頂是智慧灌頂,自己得到智慧,心裡瞭解了是真灌頂,十方諸佛一切眾生都可以灌頂。你趕緊去研究《楞嚴經》這一段。《維摩詰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你怎麼聽得到呢?就是依觀音菩薩淨心反聞自觀,你就達到那個境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那個時候你就真清淨了。這就是佛法,難道需要磕頭才傳給你嗎?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寶積問佛淨土

  「稽首十力大精進」,這些都是寶積讚歎佛的話,世上哪一個人最精進?只有佛。學佛的人不論在什麼環境,什麼地方,快樂中,煩惱中,晝夜時中,只有一條路向前修,這是大精進。成了佛還修不修?我可以告訴你,永遠是在修,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啊!學佛的人要對自己不姑息、不馬虎,才是學佛根器,大精進之人。

  「稽首已得無所畏」,只有成了佛才無所畏,生死無累,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生死是最大的魔障,你檢查自己為什麼怕鬼,就是怕被鬼弄死嘛!如果不怕生死還會怕鬼嗎?其實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魔鬼都怕人的。人可怕在人心,自己的心最可怕,因為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心。

  「稽首住於不共法」,佛法是不共法,世間一切的方法,外道與佛法共有的,叫共法。比如打坐禪定,是共法,連天主教都有,只是不盤腿而已。以前我在成都認識一位法國神父,他在一間像電話亭那麼大的地方靜坐,二十分鐘就下座。他打坐的時候會懸空,但是他說只要一動念,知道自己在懸空,咚,就掉下來了。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是般若。

  「稽首一切大導師」,佛是世上一切眾生人天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我們能把心中千萬個結使、束縛,都解脫了,就是佛。生死,習氣都是結使。叫它結使是因為這個結,才使你苦惱、輪迴。

  「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這個世界,才真正永遠了生死。你們可能以為了了生死就不來這個世界了,錯了。因為佛了了生死,個個都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已經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來去自如。你覺得怕了這個世界,想了生死就不來了,這是外道之見,何況自己還不能了生死。如果這樣發心的話,就永遠不能了生死,因為見地不正,連小乘道都談不上。我們學佛就要先學會《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生生世世度一切眾生,而且要去苦難最多的地方,乃至地獄都敢去,這才是佛的精神。如果為逃避這個世界,哪是學佛?

  「悉知眾生來去相,吾於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連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佛了了生死,把眾生來去六道之相看得很清楚。佛於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得了解脫,乃至外道魔法無所不知。佛法在哪裡?佛法在世間,真正的淨土就在你心中,不要外求。佛法的標記是蓮花,是生長在最髒的污泥中才開花的,如果是乾淨的土中,反而生不出蓮花,這就是學佛的精神。要在愈苦難的地方修持才會愈有成就,你要逃避世界,一個人去到清淨地方修持,是不會成功的。這是正統的佛法。

  所以佛能善於入到空的境界,入到寂滅涅槃;並且深深悟到一切法一切相無罣礙,所以空無所依。你說空了所以不來了,這是空而不靈活。空能包容一切法,善法惡法都是。如果心中認為空是對的,不空是錯的,那你還有罣礙,不是真的空。最重要的是,空還要無所依。打坐禪定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坐坐看。坐著覺得熱,想打開冷氣,已經有所依了。你說什麼都沒有,空了,還是依了個空,空的境界是心裏出來。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長者子寶積說了上面這一段讚歎之辭,就對佛說,他們這五百位長者子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是正的意思,藐是等的意思,菩提是覺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容易翻譯,所以就用了原文的音,勉強的講等於是中國人說的「大徹大悟」。但大徹大悟還不能完全包括,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意義。學佛第一要發心就是發這個心,如果只是為自己逃避現實,圖個清淨,那叫阿耨多羅自私自利心。這些長者子們發了心只是動機,還沒得到成果,所以現在希望能聽聞到世尊說明佛的果位,也就是佛國土的清淨境界,以及諸大菩薩們怎麼修行淨土。寶積在這裏問了兩個問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佛稱讚了寶積能為自己和諸位菩薩們提問怎麼是成佛之路,要他們仔細地聽,好好地思惟,佛將為他們說。在這裏,佛將寶積提的問題二合為一,因為菩薩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薩,所以就為他講成佛之路,也就是我們要學習修持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能生佛國

  下面就開始講淨土之行。大家看到淨土就很容易聯想到流行的淨土宗,念佛法門。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則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淨土,但是不要把淨土看成是一個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國家,大乘佛法中淨土的觀念要搞清楚。什麼是淨土,什麼是佛國,不要被文字的土和國兩個字帶引走到了形相的觀念,那就是埋沒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都有佛土,我們很容易把它想像成一個帝王統治國土的觀念。佛土、淨土換一個名詞來講,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眾生與菩薩是相對,眾生是沒有悟道,還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還沒有明心見性,是因地上的菩薩。菩薩是已經明心見性,正在修持而還沒有完全到家的眾生。比如,我們今天精神很好,身體沒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淨,自己覺得平安幸福。但這平安幸福是相對於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來講的。所以轉眾生境界就是佛菩薩境界,佛菩薩境界的根在於一切眾生。如果沒有了眾生,就沒有成佛的事,也不須要成佛。沒有煩惱也就不須要求解脫。眾生有貪瞋癡慢疑,有聰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樣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薩根據眾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緣相契而隨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有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不相近,因緣不相契,可能會選擇東方琉璃光佛土。一切眾生根性不同,諸佛菩薩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土的境界也就不同。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一切菩薩自己成就的境界是無執著、無主觀、無成見、絕對無我的。隨著眾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調伏是調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種各樣的方式,喜、笑、怒、罵等都是。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看眾生該入哪一種佛國的境界,而引導他、教化他進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實證功夫。《法華經》講開、示、悟、入四法門,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四個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沒有哪個先哪個後呢?我認為都不是問題,但是歷來都有佛學的學者們,就先後次序起爭論,把佛法修持搞成思惟的學問了。這句經文等於是《楞嚴經》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的自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無方所。一切眾生業力不同,知見不同,形成了眾生種種的思想、情感、個性、根器不同,本體是一樣的,所有的差別都是眾生自我的差別。等於一桶水,有人拿一勺去作酒,有人拿一勺去作醋,有人拿一勺去作霜淇淋,但水性都是一樣的。因為眾生有這些差別,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佛隨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的方便波羅蜜成就的佛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是為了有緣的眾生該往生那裏而成立的佛土。東方藥師如來世界,是藥師如來為了根器相應的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在這個世界上教化眾生也是「隨眾生心」,根據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於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連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樹的根器大,狂風大雨之下瞿然不動,反而受滋潤後枝葉更茂盛。所以一切眾生根器不同,「應以何國」,以什麼佛土的境界,教化培養他的善根,生起菩薩的根,而取佛土。教化眾生是非常苦的,有些眾生是顯教的根器,就只限於顯教,不能受密教;有的是密教根器,跟他說顯教他聽都不願聽;小乘根器的,不能受大乘;外道根器的,無法信入佛法,必須用外道來誘惑。教育就是誘導,使他培養善根,讓他在外道裏轉回來。這就是菩薩教化的方便,難怪諸佛見面都彼此問候:「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我們學佛修持,要從哪裏下手?哪裏立根?從哪裏找淨土呢?要想成佛,離不開一切眾生,所以要先學會作人。與人都處不好,還想度眾生?自己想成佛,看到人都是冤家,嫉妒人家,這是種善根嗎?簡直是魔道了。你說自已瞋心大是阿修羅,你有阿修羅的本事和功德嗎?你能一怒而安天下嗎?

  佛在《維摩詰經》說的這一段經文,看起來經意很明顯,其實是密教,秘密在其中,我們再讀一次:「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學佛是離不開眾生的,一個眾生也不能捨離。「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你不要說眾生沒有隨你之所化,是你連化緣──教化的因緣,都結不上,因為你自己與眾生隔離了。造隔離之業,甚至於造仇恨之業,就是在造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業。惡言刺眾生,惡語傷眾生,尤其是四種口業: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還有心中貪瞋癡意業,你說,怎麼結化緣?當然得不到成果。

  所以,一切菩薩「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自己心中的眾生更要調伏,眾生就是心中的念。「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起菩薩根而取佛土。」這一層道理是大乘佛法,注意!不是談空,是說有,是「而取佛土」。所以發了願就要執著你的願,要你不執著,是開佛知見,開示你先能夠了「妄念空」的一面,然後再起而修「勝義有」的一面,畢竟是有的,不是空。但是這個有是妙有,不是凡夫的執著假有。沒有真願力,就不能成就真佛土。比如一個人做學問、做事業,就得真發心,晝夜孜孜為此,才能有成就。就連練毛筆字,如果沒有幾十年苦功夫練字,絕成不了書法家。所以要成佛就要發願,而且是發利他的願,否則不能成就,千萬記住。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這是大乘佛法的要義。諸佛菩薩皆為一件大事因緣出世,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出世,示現了脫自己的生死,這是佛法的精神。我們學佛都是為別人而學,不是為自己。沒有這個認識,就不算佛子。標準的凡夫,標準的輪迴眾生,統統在為自己打算,在為自己要求,一點菩薩的氣息都沒有。

  比方有一個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宮殿,這是容易做得到的。如果沒有土地,想懸空蓋宮殿,是不可能的。這裏第一個秘密是,自己功德根心地沒有修好,免談佛法。本錢都沒有,根基都沒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嗎?白居易的詩:

    空花豈得兼求果 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 不禪不動即如如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檢討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諸佛菩薩發願成就佛土淨境,不是光講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證到自性空,是不能談修行的。所以必須要先修證到性空,然後才能修緣起妙有。比方說,這有一塊地,上面蓋了棟千萬億年的老房子,房子裏面有毒蛇猛獸,還有糞便,各種塵垢都有。你必須要先清理乾淨,甚至把房子全部鏟平,重新蓋個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但是只講空,就是邊見,頑空。講實際的道理,我們凡夫眾生初步是空其念,空第六意識的妄念、業力的習氣。慢慢影響,才空掉第七意識我執,人空我空。最後是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的習氣也空也清淨了,空與清淨是一體的兩面。

  諸佛菩薩雖已證到空,也修成有的國土,自心還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著,依然入空。所以佛經也稱空為如如,真妙不可言,你說它空,它又不空,你說有,它又不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菩薩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佛在這裏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點告訴了我們。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一切菩薩起心動念是直心的,什麼是直心呢?是心直口快嗎?不是的,直心是無諂曲之心。你們學佛要研究眾生心理學,《百法明門論》非研究不可。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諂曲心,諂是諂媚拍馬屁的意思。例如我們日常穿衣服就有諂曲心,怕難看,拍眾生馬屁,化妝也是為了讓別人覺得好看。你說你不化妝,不洗臉了,還正是在諂曲你自己,將就自己。所以我們處處都有諂曲心,除非悟了道,明心見性了,才是直心。

  直心就如《易經》講坤卦的三個字,直、方、大。《華嚴經》的全名是《大方廣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就是直心,是大心,胸襟廣大,包容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不為自己。佛說直心是菩薩淨土,心地真正清淨了,修戒、修定、修慧就是為了達到直心,達到菩薩淨土。因為菩薩在因地修直心成就了心意識的淨土,所以每一位菩薩成佛時,不會妄語,不會諂曲眾生來生其國,佛是不會作廣告的,看你自己發心有緣,如果照此緣他也不要你來,其實不是不要你來,是你自己不要來。淨土宗講阿彌陀佛如父母憶念子女般地希望眾生來歸,可是啊!子女偏要遠走他方,不念父母。父母想念兒女是無限的,佛經教我們用父母憶念子女般的心來念佛,那樣沒有不往生的。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深心與淺心相對。一個窮人如果在路上撿了三十萬元,當天晚上一定樂得睡不著。有錢的人,一筆生意賺了一億,可能只笑笑說還可以,這是心量深淺的問題。大家打坐有一點點境界就很高興了,想自己快成佛了,明天打坐怕境界飛掉了,這就是心淺。你們作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中阿難作偈子:

    將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什麼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薩淨土,一切功德,萬善莊嚴,沒有哪一點不修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馬上就想為什麼找我,為什麼不找別人?這樣子怎麼成就功德?什麼是「具足功德」?就是萬善莊嚴。大家喜歡講禪,什麼青蛙跳水撲通一聲,荷花開了,真是發瘋了。什麼是禪?禪宗祖師們說過:「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你修得到嗎?「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就是把生生世世的業力習氣煩惱一概丟盡,實際理地是實相般若,不受一塵。一起心動念就是行,修行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就是萬善莊嚴。所以我常常看到同學們的行為動輒為己,自私心重,不發心,成了楊朱的徒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如果這樣能夠成就,那我的佛法就白學了,我不是上當了嗎?佛法決不是這樣的!

  我再讀一次,「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麼深,菩薩成立佛土的時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眾生才能往生佛國啊!你們修藥師和淨土法門的要特別注意了,不要以為光叫幾聲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憶子女那樣的念。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還要有「具足功德」的德。《淨土經》上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轉的菩薩,那已經深心具足一切功德,豈有不往生之理,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眾生,以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國,是何其狂妄而愚癡啊!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的行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真正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菩提心,真正禪宗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不發慈悲喜捨心的。如果慈悲喜捨發不出來,般若智慧發不出來,願力發不出來,敢說自己已經明心見性,是絕無是處的。這個話我可以負責,講錯了下地獄,永不翻身。你以為坐起來得一點點清淨,瞭解了某一點道理就是禪,規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無知,那不是開悟,那是地獄種子。

  菩提心是徹悟之心,發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開悟的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的起心動念,作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狹小的人變寬大了,窩囊的人變頂天立地了,習氣結使全改了。有些年輕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說,要跟我談禪,還要我給他印證,狂妄之極。唉!我只好說我不懂禪。要學禪,先讀好《維摩詰經》《般若經》《法華經》《楞伽經》《楞嚴經》再來吧!先從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薩淨土,所以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大乘眾生沒有不發慈悲行願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眾生才來生佛國淨土。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真能布施是菩薩的淨土,一切能捨的眾生才有資格往生佛土。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講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給自己,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哪一點給人家了?「一切能捨」不是光把錢布施了就是布施,這是外布施;還有內布施,要把一切煩惱妄想乃至身心皆空。一切能捨的眾生,是絕對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的菩薩,才能做到一切能捨,才有資格來生佛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真正戒行清淨了,就是菩薩的淨土。講到戒行多可怕,三皈五戒、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有多少?《維摩詰經》沒有講得這麼可怕,你只把十善業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圓滿了。身三業:殺、盜、淫;心三業:貪、嗔、癡;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十個修行圓滿了,戒行自然清淨。我們曉得佛法細分不只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學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沒作好,基礎是沒有的。人沒作好,升天的資格都沒有,還想做到阿羅漢、得菩薩果?人乘的基礎,甚至全部五乘的基礎,都建立在十善業道。能做到十善業道,然後以善果迴向一切眾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標準,然後可以往生佛國。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大家看到忍辱就以為是受人打罵,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真正的忍辱是八個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我們這個世界翻譯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這個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質環境痛苦的能力特別強,因為世界並不圓滿。夏天那麼熱,像我現在就在修忍辱,張口講課冷氣吃進去喉嚨乾燥,背上在流汗,並不舒服。只有一個願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見的告訴別人,聽不聽是你們的事,這是忍辱行之一。晝夜那麼多事情,不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薩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剛經》上說過,佛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還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不是要你像佛一樣被人割肉,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發心的菩薩都是犧牲自己。忍辱是擔負一切,擔負不起來的還是要擔負;做不到的,還是在做。我們到佛堂念佛還要找個好地方坐下,還要爭取這樣那樣的,這樣的心性就成問題了。忍辱是一切菩薩的淨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莊嚴是怎麼來的?是忍辱功德成就來的,不是像有人講的,供花給佛,來生就長得漂亮,那樣就變成做生意了。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什麼是真精進?一句話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所以一切經典皆是戒律。我們看《維摩詰經》,戒律都在裡面了,每一條都是戒條,我們做到哪一條?我們學佛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有幾分鐘、幾小時在勤修一切功德?除了自己貪舒服,養自己這幾十斤大肉之外,並沒有勤修一切功德。這樣怎麼是佛法的行?這些經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為什麼我要說得這樣嚴重呢?要大家不要以為容易懂,其實統統沒有懂進去。那不是在念經,是在造業,造無記業,得什麼果報?白癡!得愚癡的果報。你沒有聞思修,果報是很嚴重的。所以我處處提醒你們注意,每一句一字都要好學而深思之。
  
  《維摩詰經》所講的淨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淨土,不像阿彌陀經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所不同的只是這一點,但原理原則都是相同的。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這裡很明白地告訴我們,禪定的原則就是「攝心不亂」四個字,也就是制心一處,把雜念、妄想制於一處。比如修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攝心一處,攝心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上。比方修白骨觀,這一念就止在白骨上面。攝心不亂是修定的一個原則,我們打坐貪圖一個清淨舒服安詳,看起來是定,其實沒有一念專一,不算是真修定。真修定初步是有心定,不是無心定。一般人好高騖遠,上來就想空,什麼都不管,坐著很舒服,以為這就是修定。這是細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腦子愈空白,愈修身體愈不好。
  
  你可能會問,有些禪師不是教人一切不用心嗎?這裡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沒有要你捨去正念。他講了前半句:後半句你要參啊!如果什麼心都不用,那去學死好了,何必學禪呢?再不然學睡覺吧!所以,真正禪定要攝心不亂,攝是收攝,一切妄心雜念要收回。
  
  有些人說,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體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錯了。四大的身體和思想的念頭,身心合起來是一心,一心不亂,要身也不亂,不用談氣脈而氣脈自然調和。我經常要你們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對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還是細腰身,沒有肚子,尤其胃沒有凸出來,更不是彎腰駝背的。
  
  真的制心一處,或者念佛的一念專一,這個時候,身自然也專一,這個叫做攝心不亂,初步得定。這種禪定的因,是菩薩淨土,這是講初步。那你可以問,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攝心嗎?當然不要攝心了,成了佛果是無功用道以後的事,不要用心去攝心不亂而自然不亂了,還是一心不亂。所以禪定是一切大小乘學佛的基礎,這裡說禪定是菩薩淨土,就是這個道理,這些有定力的眾生才能夠來生佛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聰明,世間的人有學問,頭腦聰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亂。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攝心不亂開始,到不須要攝心,無往而不定,無時而不定,定中有菩提心,有覺心,這是正定,所以說智慧是菩薩的淨土,因為一切菩薩成佛的時候,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夠往生佛國。修智慧修定就是修淨土法門,修這個法門的菩薩,自己成佛的時候,因為智慧的力量來化生他的佛國。來生佛國不單是指眾生往生佛國,也指菩薩自己化生佛國,這裡特別交待清楚。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學佛的人第一步發心要講四無量心,尤其年輕同學特別要注意培養這一種胸襟,這種心地,就是慈悲喜捨。初步學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個個來,先培養慈心或者悲心。這兩個有什麼分別?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來講,是愛心,愛一切人、眾生、萬物。慈心是帶陽性的,像父親愛子女的心。悲心是陰性母性的,等於母親愛兒女心情的擴大。
  
  我們學佛的人口口聲聲講慈悲,真正慈悲的行為很少見,都以自己為中心。比如我一直有個理想要辦個養老院,收容各色人等,有各種教堂,可以讓老年人做些零活,能絕對自由生活到終了。跟幾個都是學佛的老朋友在談到這個理想的時候,就講到工作人員怎麼來,最後大家都同意,恐怕只有天主教的修女最合適。人家硬是在行的功夫上做得比我們佛教徒實在,有服務的精神,組織的能力也比我們強,學佛的卻只是求自己清淨,利他的精神不夠,組織散亂,講到這裡心情實在很沉重,這是個大問題。
  
  再講到四無量心中的喜心,我們的年輕師父們將來要去弘法的,但是一點基本的演講技巧都沒有,臉又繃得死緊,毫無喜悅感覺。不像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的演講技巧好,又面帶笑容,讓人想親近。我們這樣子怎麼與眾生結緣呢?能捨得掉自己的時間、意見、身心嗎?學佛不是光搞打坐,你們千萬注意啊!要先學建立這四種心理,而且要注意是無量的心理,慈悲喜捨都是沒有限量的。你能夠這樣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道,上面講的慈悲喜捨是學佛人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四攝法是行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包括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是以布施道來攝化眾生,有內布施、外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就是奉獻。愛語,不是不理人家,是用慈悲性的愛語招呼人。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對人家有利,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處,乃至罵人打人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做。做到同事菩薩很難,比如你愛打牌我就陪你打,打厭了,我們一起學佛去。所以菩薩道沒有那一樣不會的,吃喝嫖賭都來,為的是度人。菩薩行四攝法,但是不執著,懂得解脫,四攝法做到了,使一切人解除苦惱痛苦,自己在行功德而不自覺,是解脫法門,所以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方是方法,便是利便,你有很多方法便利大家成就叫做方便。佛家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不是隨便,不是馬虎,但也有隨便也有馬虎的意思,怎麼說呢?什麼是真正的方便?是於一切法方便無礙,任何魔法邪法外道法,到了真正菩薩手中,都可以用來讓人走入正道的佛法,這就叫方便淨土。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要學佛,這三十七個學佛的因素一樣一樣必須去實習過、修持過,這是學佛的正道。三十七道品的內容就不在這裡細說了。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大家做了善事或者念了經就說迴向給什麼人,但什麼叫迴向?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它的意義?迴向是梵文翻譯成中文的名詞,迴是迴轉,向是方向。天地間的事物都是迴向的,宇宙是迴轉的,輪迴是旋轉的,迴向也是這個道理。一切心念自然會迴向的,你念經要迴向給誰,只要這個念頭一動就已經迴向了,不須要拼命去想或者特地去說出來。你心念專一了,心波放射的力就愈大,就能起影響。心念不能定,不能專一,就不能影響。一切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也是迴向。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貪嗔癡是人心理上的劣根性,佛學上叫「三毒」。貪心起因,所遭遇的惡果是水災、饑荒、餓鬼道。嗔心的果報是火災、刀兵、地獄道。癡心的果報是風災、瘟疫、畜生道。人在世遭逢到不好的果報,是多生累積的貪嗔癡三毒引來的。
  
  「八難」是八種苦難: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長壽天是災難噢!因為生在那兒的人不會想學佛)、北拘盧洲(是四大洲之一,那兒的福報好,沒有災痛,生在那兒的人也不會想學佛)、聾盲瘖啞、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很高,嘴巴又能辯,但一學佛就不懂了,而且也不會相信)、佛前佛後(比如我們這個時代)。你覺得我們現在沒有在八難裡,其實四面八方都是八難。我們自己有地獄種性,因為嗔心大。我們自己有畜生種性,因為癡心大。我們自己有餓鬼種性,因為貪心大。能在今天這個時代享受,把你放到極貧苦的山區,你一定受不了。你在享受就等於是在北拘盧洲了。我們可能耳朵能聽,眼睛能看,但是卻做了知識上的聾子和瞎子。世智辯聰就更不用提了,大家都自以為聰明,有的人你剛要說他,他就跟你辯起來了,看到這種人我的嗔心就來了。我們都生在佛後,這是第八種難,是我們大家共有的。所以我們學佛修持要除去心地上這八難的根根,佛的國土是沒有三惡八難的。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學佛要守戒,《維摩詰經》講得很清楚,要內心自動自發地守戒,不是靠外在環境逼你,或者別人勉強你而守戒的。看到別人的行為不正,不譏笑他,不批評他,不宣傳他的缺點,就是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是菩薩道。佛國沒有所謂犯不犯戒,因為那裡人的行為自然都在道德中。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學佛的基礎講戒,先要修十善業道。就是殺、盜、淫,貪、嗔、癡,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能夠把身口意容易犯的這十種過錯改過來,就是十善業道。前面已經講過了。
  
  能修十善業道是菩薩淨土,為什麼學佛先要學作人?人道沒有修好就想證果是沒有可能的。人道怎麼修呢?就是修十善業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不會中年幼年就死去;「大富梵行」,就是雖富有,同時也肯修行,這就不是我們常說的「貧窮布施難,富貴發心難」了;「所言誠諦」是所講的話言而有信;「常以軟語」就是不會粗暴地與人講話,不像我常大聲吼你們;「眷屬不離」,父母兄弟姊妹等六親眷屬不會分離;「善和諍訟」,能調和別人的諍訟;「言必饒益」,總是講有益於人的話,不講無益之言;「不嫉不恚」,不嫉妒不怨恨別人。讀了這一段,我們再用每一條來對照自己今生的遭遇和言行,就知道自己前生有沒有修十善業道了。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這一路連下來,就是淨土法門,學佛做功夫的程式就在這裡了。佛說第一步是直心,不走諂曲心。因為真正修直心才能發行,發什麼行?發心行願,真能修行。然後慢慢就得到了深心,修持智慧功德心愈來愈深。得到了深心,你的妄念意識自然得到調伏清淨,你打坐時妄念降伏不了,因為沒有得深心。   
  佛在《金剛經》中說「應如是降伏其心」,照《維摩詰經》的道理來說,要直心、發行、深心自然能調伏妄心。調伏了妄心,你才做到言行一致,說得到就做得到,做得到的當然說得出來。因為做到「如說行」,才有資格迴向一切眾生。能迴向,你的智慧才能方便度人,成就眾生。能成就眾生,你的佛土就是淨土了。你的佛土清淨了,自然開口所說一切都是淨法。因為說的是淨法,自然智慧清淨。因為智慧清淨,你心就清淨,就是淨土了,唯心淨土。也用不著往生那一個淨土了,到了心就是淨土時,則一切功德莊嚴清淨。佛在這裡說得清清楚楚,修行的方法就在這裡了。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便你修那一種淨土,西方極樂淨土也好,東方藥師琉璃光淨土也好,上方香積淨土也好,北方不空如來淨土也好,南方寶生如來淨土等等,要注意重點的這四句話:「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你心不清淨,念佛念法念僧只能算暫時種一點點善根罷了!什麼是心,這問題大了,不是大家現在用的知覺感覺第六意識的妄想心,而是包括身心內外,心物一元的全體真心。至於怎麼淨,要先從妄念開始清淨,漸漸地使意識淨,然後是身淨,然後進入到身心內外心物一元完全的清淨。這樣才是真正的心淨,真正的淨土,真正的佛法,大家要把握到。這裡是《維摩詰經》的第一個要點。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為什麼看不見佛的佛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這是很有戲劇性的一幕。舍利弗就是《心經》上的舍利子,翻譯的名字不同,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很多經典都是因他起來向佛請示而由佛開示的,也是經常跟隨在佛身邊的弟子。這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是聲明舍利弗並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他雖現出家的小乘羅漢相,但他本是大乘菩薩,不會不懂,而是裝不懂,好像是跟佛二人在唱雙簧。佛用心念的威力感通他,叫他提問,是佛與弟子間心念彼此感應道交。於是舍利弗就心中產生一個思想,假如菩薩心淨了,那麼成佛時他的佛土就是淨土;如此說來,難道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多生累世做菩薩時心不太乾淨嗎?否則為什麼要在這個不乾淨的世界成佛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佛感應到了舍利弗的心念,就對他說,你的意思怎麼看,日月難道不乾淨嗎?為什麼瞎眼的人看不見光明?佛這個道理是說,清淨光明無所不在,為什麼不能清淨呢?是因為人自己心念的罪障的緣故。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回答,看不見日月的清淨光明,與日月本身沒有關係。日月永遠是發光的,是瞎眼的人自己看不見日月的光明。這裡用了「過」字,是代表多生累積的業報因緣,所以眼睛不能見光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佛就告訴舍利弗,你講得對,一切世界國土沒有不淨的,眾生因為自己罪孽的緣故,所以看不見國土的莊嚴清淨。這不是佛不來感應你,是你自己沒有辦法受感應。比如太陽永遠是照著大地,可是你躲在房子裡,以房子為自己的天地,自然看不見太陽。一切佛菩薩善知識,都想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灌輸給眾生,而眾生卻自己擋住不接受,自以為是。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佛再告訴舍利弗,這世界就是佛國淨土,只是你們看不見,只見到髒的一面。講到這裡,我舉個例證,你們參一下。各位坐在這房中,環境很乾淨吧!這牆壁是水泥和磚頭做的,可是水泥和磚頭的本質是泥土,如果把泥土放在房中,你就嫌髒了。牆上糊的有壁紙,你們去紙廠看過就知道紙漿是又臭又髒。沒有一樣東西本來是乾淨的,可是經過人工製造,現在都好像變得乾淨了。你去餐廳的廚房看看,都很髒,可是做出來的菜色香味俱全。所以《心經》上告訴你不垢不淨是高一層的道理,是法身上的道理,本體的道理。這裡也是講本體的道理,但又講現象的道理。一切物質世界的現象,淨與不淨是你智慧功德的能力,唯心所造。這個世界婆娑國土,只是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國土的一部分,佛告訴舍利弗,我這個娑婆國土其實非常乾淨,可惜你看不見:好像我們這一輩人比舍利弗運氣好一點,看見點影子。你看那太空人在外太空拍的相片,這個地球多美麗啊!很嚴淨啊!這個道理很深,要參究。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這時聽眾當中有一位大梵天天王螺髻梵王,他頭髮是右捲的,他告訴舍利弗,你的想法錯了,你認為這個世界不乾淨,但從我們色界天天人的眼光看來,這個世界清淨莊嚴極了,同我們的自在天宮一樣美麗。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舍利弗說,可是以我們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有山有坑,有刺人的荊棘,有土有石塊,充滿了又髒又臭的東西。舍利弗跟螺髻梵王都是老實地把自己看到的說出來,這是個大問題。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螺髻梵王稱舍利弗「仁者」,這是佛教對平輩的出家人或在家人的尊敬稱呼,是由《維摩詰經》翻譯過來才開始使用的。中國習慣則是稱仁兄或賢弟,仁與賢都是代表道德高尚的意思。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因為你的心有高下,就是有分別心,萬事計較的意思。換句話說,也就是心不平。

  如果心平了,看一切眾生如諸佛菩薩,也就是等,合起來叫平等心。平等心這個觀念,在人類文化中首次出現是來自佛法。心不平等,所以看這個世界就有缺陷。而心所以不平等,是因為不依佛的智慧眼光的緣故。要得佛慧得先修佛眼,佛眼永遠是以慈眼看一切眾生。人看人則是用斜眼、怒眼、諂媚眼看人的。記得我小時候跟著媽媽上廟子,看到菩薩的像就問媽媽,為什麼菩薩的眼睛好像沒睡醒似的。她隨口答我說,菩薩要是全睜開眼,世界上看不到一個好人,只好半閉著眼了。當時就這樣聽了,等到以後年紀大了,也學佛了,才覺得媽媽講得真有道理,不知道她是怎麼冒出這句話來的。

  佛慧是什麼呢?一切畢竟空,了無一切可得,所以依佛慧看世界,自然是心無高下,一切空嘛!不垢不淨,自然看到的是淨土了。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我們號稱學大乘菩薩道的人,讀起經典來真令人臉紅,這裡講的,我們哪一點做得到啊?螺髻梵王繼續向舍利弗說,因為菩薩看一切眾生平等,如此慢慢修持,就能夠深心清淨,不只是表面的。依唯識的道理來講,我們的思想意念清淨了還不算是深心,只是第六意識的清淨,第七第八識還沒清淨。要把第八阿賴耶識清淨了,才算是深心清淨,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依佛智慧,那時看這個世界就是佛土清淨。所以唯識說把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不只是意識心念轉了,而是種子心念轉清淨了,習氣種子都轉了,然後再看這個世界,哪裡不清淨呢?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見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討論個沒完,就顯神通,用腳趾按在地面,當時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種的珠寶都呈現出來。講到這裡,想起世人顛倒,都愛珠寶鑽石,其實都是泥巴變的,有什麼好?鑽石同煤炭的分子一樣,只是排列方式不同。一個夏朝的陶碗,價值連城,還不過是泥巴燒出來的,我在街上買個新的碗,又美又實用。所以好與不好,都是唯心所變。這裡佛以唯心神通智慧的力量,把這世界另一個面目呈現了,譬如寶莊嚴佛,有著不可計算功德的寶莊嚴佛土。在座的所有人看見了,都讚歎從沒見過如此場面,不只如此,所有人還看見自己坐在珠寶做成的蓮花上。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佛就問舍利弗,這樣的佛土是不是莊嚴清淨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舍利弗答說,唉!是的,從來沒有見過,從來沒有聽過,這個世界有這麼漂亮,現在親眼看見莊嚴清淨的佛國土呈現在面前。
  
  「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惡不淨土耳。」佛告訴舍利弗一個祕密,佛的國土經常是這麼樣的清淨,但是為了適應這個世界上根器下劣眾生的關係,所以呈現的物質世界是如此的不乾淨。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天人吃飯不是每一個人拿個碗和盤子來吃,是共同用一個大的容器來吃,可是同樣的飯,每個天人吃到嘴裡的感受不一樣。福報大的天人,味道就好,福報小的,味道就差一些。其實不只是天人,我們也一樣,有胃病的人吃起來什麼都不對,沒有胃病的人卻覺得好吃。當年有幾個同鄉從老遠的鄉下來找我,我拿巧克力糖招待他們,那曉得他們一點都不覺得好吃。又像有一次,朋友招待我吃最好的榴蓮,那個味道真難聞,我的福報不夠,真難以下嚥。有的人能把高麗參當蘿蔔乾吃,但我只要吃一小片就會流鼻血,補不得。所以福德不好的人,吃什麼都不美味。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佛作了個結論,假如這個人自心清淨,自然看到這個佛土的功德莊嚴。這是事實,不是理論。例如你們真正修到禪定的人,在靜坐中會覺得身體內外一片光明,這不是用眼睛看見的。不過有時眼睛發炎也會見到光明,那個不是的。得定時,身體內外一片光明,身體已經沒有感覺了,沒有身子了,也沒有一點妄念,是絕對無分別,清淨莊嚴。這個光明是自性光明,晝夜不變,動中靜中都在一片光明中,也就是密宗所講的,虹光之身。這我平常不跟你們講,怕你們聽了著相,天天求光明,最後非神經不可。

  現在告訴你們兩個原則,一是心理上沒有一絲雜念,二是生理上沒有身體的感受了。你們坐在這裡聽課,身體有感覺嗎?感覺到自己的手腳身子嗎?是痛還是樂?在這個境界如果看到光明都不是好事噢!能夠不理它,倒還馬馬虎虎;聽過我講內外一片光明,自以為是放光了,那是瘋光。不要亂來!很多人在這個裡面看到東西,就說是發了眼通,其實是發了神經。

  到了內外一片光明的境界,不論在定出定,若這個物質世界都是清淨莊嚴。這樣修持的人本身的氣象也會改變,臉色好看,放虹霓之光。有許多人自覺打坐放光,但是看他那滿臉的病相、死相,比煤炭還要髒。這些都是事實,不是理論。我看同學們打坐的樣子,念頭沒有一個是清淨過的,我一看就知道了。你有過一剎那的念頭清淨,你那神氣就不同了,走兩步路也不同了。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入定,心不清淨,搞了半天都白搞了。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年我們學佛,讀到這裡,大家就想,佛是右足還是左足按地?是用大足趾還是小足趾呢?佛是怎麼坐的?為什麼不用手按地?這些都是話頭。你們倒好,不起分別心,讀了就放過去了。你參參看,這些經文決不是偶然說的。例如《楞嚴經》講到阿難出了問題,佛從頭頂放光有九百化身佛在其中,傳一個咒子,教給文殊菩薩去救阿難。為什麼要從頭頂放光?為什麼另一個場合又是從心口放光?還有從眉間放光的,什麼理由?如果佛經都是神話假話,那就不用研究也不用學佛了。如果真有事實,為什麼放光的部位不同?這就是研究佛學的精神,也是實修,同打坐做功夫都有關係的。國土,心田是心土,在生理上,胃是五行中的土,這些資料給你們,你們去參,參出來可以學佛,否則是學饞,不是禪。這是我提出《維摩詰經》裡的話頭要你們去參。

  這裡講到當佛現出國土嚴淨的時候,寶積所帶領來的五百世家公子,當場就得了無生法忍。在座的八萬四千人,統統發了大乘心。發心是發明心地,就是禪宗講的明心。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佛學上講神足通,一般研究教理的把這足字解釋做滿足的足,是充滿的意思。講修證功夫的,神足通的足是腳,真有神足通功夫的人是可以飛天的。

  經文說,佛把腳收回來,腿盤起來,這時眾人看見世界恢復原狀。這裡又要參,為什麼佛要等到五百長者子得到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發了大乘心之後就把腳收回來?而這時,小裡小氣,計較心又大的,求聲聞的三萬二千諸天和人,總算悟道了,曉得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曉得一點空的道理了,怕了這個塵世的牽累,得了一點法眼清淨而已。

  你看,佛他老人家看出來,大乘根器的境界現完了,把腳拿上來。因為對小乘根器的人沒辦法,只好把腳收回來。好吧,該你們來吧,結果小乘根器的人也證道了。跟著有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注意喔!不管你是天臺、密宗、淨土、禪,哪一個法門的,能做到這八個字才是真正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我們眾生的煩惱和病痛,都從心中結使來,都解不開,如果意結一解開,八十八結使自然清淨,自然可以達到漏盡通的境界,才可算是比丘的阿羅漢,才可以做到不受諸法,空也不受,一切皆不受。

  比如今天有朋友,一定要介紹有位從美國回來開會的教授來看我,他長期睡不著覺,一身是病,人變得很悲觀。我跟他談了一下,沒法子同他深講。他根本的問題就是意結太多,唯心所造,影響到生理的健康。意解心開就是道,禪宗開悟的第一步就是這個。拿密宗來講,開悟第一步是脈解心開,心脈打開了。我們的心臟好像是八瓣蓮花,定力到了,真悟道了,心脈就打開了,就是意解心開。那是事實,沒有辦法冒充的,心脈打開有心脈開的象徵。有年輕人來找我印證,就憑這一念就不行了。修持要實實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自以為懂了一個道理就到家了。真到了有所心得的時候,一定是意解心開,脈解心開。《維摩詰經》第一品就講到這裡。
(本講記第一品完)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瞭眾生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正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是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病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方便」這兩個字不要隨便看過去了,你們學佛的同學答一下:方便波羅蜜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幾波羅蜜?是第七波羅蜜!這就是打你們一香板,連這個佛學基礎知識都沒有。所以方便是修菩薩道的一個法門,是但登彼岸的一個法門,不是要你讓讓路的方便。方便是一個大法門,十波羅蜜中的一條大路。現在《維摩詰經》告訴你方便波羅蜜,你看這一品中包含著什麼,你就瞭解方便波羅蜜,這就是話頭了。普通看經以為文字都懂了,其實一點都不懂。

  前面是由釋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這一場戲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維摩居士。佛是教主,必須現出家身。在家的也可以成佛,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門。這一品是《維摩詰經》全經的關鍵所在。現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維摩居士出場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1:47:00 | 只看该作者
有辯才 有神通 方便度人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裡讚歎形容維摩居士的每一句話都要注意,都是我們學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羅蜜。維摩居士,「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在過去生乃至當時,已曾經供養不曉得多少佛。

  「深殖善本」,這裡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種植的植,是說維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則就該用木字邊的植了。

  「得無生忍」,悟了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辯才無礙」,不是說人很會講話會強辯,而是什麼問題都解答得了。為什麼他能辯才無礙呢?因為多生多世修得口業清淨。其實他的口業修法正如禪宗祖師講的:「言滿天下無口過」。即使罵人也是功德,不是過錯,因為出發點是慈悲喜捨。同樣的話,他說的人家會信;同樣的話,他說的就有份量:同樣的事,他說了就可以定案。如果這一生沒有辯才無礙,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沒有口業清淨,老是批評人家,刺激別人,不講好話,怎麼會有好果報?更不要說辯才無礙了,以世間法來說,要找有演講天才的學生都沒有。現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員,他的聲音悅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有人相貌雖不是很好,但是聲音好就蓋過了一切外相的不足。

  「遊戲神通」,神通已經很難了,他能遊戲神通。什麼是遊戲神通呢?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第六通的漏盡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沒有的。遊戲神通,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遊戲自在。遊戲神通第二個意義是,這位大菩薩活在這個世界是來玩玩的,隨時可以走。

  「逮諸總持」,佛經講咒語也叫總持,因為咒語包含了一切意義。總持的真正意義是一切的總綱,總是涵蓋一切的意思,維摩居士已經成就了一切總持。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煩惱、生死等魔,證得無所畏的阿羅漢果。有些比丘說法不能圓融,而大阿羅漢、大菩薩,因為生死煩惱之魔已經破除了,說一切佛法得無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謂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無所不通。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說法無所畏,能夠降伏世間的塵勞煩惱魔。你覺得作人作得很累,因為沒有到達菩薩境界,不能降伏塵勞。自覺對人萬分慈悲,卻換來以怨報德,而生惱怒。菩薩若不能降魔勞怨,就不能停留在這個世界上遊戲。到這裡有個問題你們參一下,維摩居士能夠降魔勞怨,為什麼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門,善於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禪定。世人以為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絕對錯誤的。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門,不是淺薄地懂了幾個佛學名詞,看懂了一些經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來求證,深入又深入。入深法門與善於智度是互為因果的。

  「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我們學佛都曉得先要讓大願,慣用的第一個大願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學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的,以自我為主的一點輕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時間也是很短暫的。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願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邊緣。我們觀察不只是佛教界,任何宗教或學術界,有了地位或學問的人,他的行為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遠,乃至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人。這原因就在於不能通達方便,沒有方法,不學無術。

話說回來,我們年紀大了,看的各種人多了,就瞭解這很不容易。宋朝有位大臣寇準,權傾一時,官拜宰相,有次問一位好朋友對自己的評價,朋友勸寇準回去讀《漢書》的霍光傳,他回去翻《漢書》,原來史書對霍光的評語是不學無術,寇準才知道被朋友罵了。不學無術的術,就是方便。我們年輕時常愛批評別人是不學無術,現在年紀大了,覺得不學無術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學而有術的人,這是我幾十年的經驗。有人自己沒有能力,做事沒有條理,一朝當權或做一件事情,耽誤別人更大,你說不可怕嗎?佛家有句話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講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沒有智慧,就反而出問題。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是非常難的。這兩句話也是互為因果的。

  「明了眾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經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眾生心裡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個,有些眾生心中業力的關係,絕不是這一生能成就的。這一生能讓他種一些善根已經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談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瞭眾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別諸根利鈍」,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積修持功德來的,這種人反應敏捷,看到煙就曉得有火,就是禪宗祖師講的:「良馬見鞭影而馳」。眾生根器利鈍的差別與心理的趣向一樣,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堅決,反應靈敏。孔子再三讚歎他的學生顏回,《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另一個高足子貢,要他自己同顏回比較,子貢回答說無法比,顏回聞一而知十,自己聞一而知二,孔子聽了就說,不只你不如他,連我也不如他啊!從這裡可以看見,眾生根器的利鈍可以差得很遠。歷史上的張良,所以輔助劉邦而不去幫項羽,就是因為他看出來劉邦是利根,腳在桌子下一碰他,劉邦馬上就會意了。今天講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須看出來學生能領受的程度,甚至於他的性向所趣。現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實中國三千年前已經知道了。

  「久於佛道,心已純淑」,這裡說維摩居士實際上早已悟道成佛,久遠以來對於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經純熟了,因此「決定大乘」,決定走大乘道路線。我常跟與我平輩的和尚說笑,不要和居士爭,他們聽了都笑,心裡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諸位菩薩都是居士身,觀音、文殊、普賢、彌勒都是。彌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國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彌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薩一位是出家菩薩。大乘道是不限於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薩道簡單的說有八個字,永遠都做不到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決定大乘,決不退轉的。

  現在演繹什麼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大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三思量,這是大乘與小乘不一樣的地方,小乘人動輒想無念,求空,不求思量,萬事怕囉嗦,山裡頭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沒有動過妄念,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衝動,喜怒哀樂都自智慧發出。但是他的內心是「住佛威儀,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現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萬象。而且十方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學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釋天,色界初禪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間的帝王領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因為要度人,以變化神通的方便,現普通人一樣的身像,不是從石頭裡跳出來或者是蓮花裡生出來,為的是與眾生親近,否則眾生不會修道了,以為成佛的人必須是天生的。所以維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離。

(此時南師忽對某同學說:某某人,你在幹什麼?不要裝模作樣,放鬆!休息!很輕鬆地學佛作人就好了。聽到沒有?對了,笑了就好了,一個人每天笑幾次多好!不信試試看,躺下來休息,躺下來聽,不要打坐了,知道嗎?去後面躺下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22 19:52 , Processed in 0.0746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