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春到西陵——雍正陵寝文化之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4 19:57: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年前就想到西陵去畅游,只是听说它没有东陵那么集中,个人游玩起来交通不便,一直未能前行。近几年随着对清代历史的了解,加上交通的改观,便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西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太平峪,先后有四位皇帝安息于此,他们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正确的说应该还有一位,那就是最后成了公民的宣统,不过他是1995年迁入,进的是公墓,来到西陵游历后,我不知怎得,更愿意看到他能有属于自己的帝王安息地,让历史回到本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这么熟悉的荆轲刺秦,我到汽车驶进易县才意识到这里是古燕国,是千百年人们传颂的一位武士故乡。联想到明代朱元璋将自己的安息地选在三国孙权墓地的后面,让武士保佑他,不知雍正帝选武士荆轲告别易水河边作为安息地是否同出一辙。

       我去的那日,正是谷雨过后,北京迎来了一场大雨,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我们驱车先到了崇陵光绪的陵寝,一下车我就发现它是在一个小山坳里,雨后的山上一片嫩绿,在这中间不时闪映着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煞是好看。走过一座石筑拱桥便进入陵寝建筑群,西陵与十三陵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地面建筑都在,而且非常的艺术。光绪的陵寝是民国政府给盖的,据说有六千多人施工,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光绪帝可以说是最不得志的,空有一腔抱负而无法实现,死后陵墓还不幸在1938年被盗,是西陵唯一被盗掘的,目前地宫开放。2007年据考古人员用现代技术研究,确定他为砒霜中毒而亡。享年仅38岁。

       在崇陵的不远处是崇陵妃园寝,想不到珍妃和谨妃安息于此。该园林满园的苍松翠柏,陪着这两位命运各异的姐妹。 从崇陵出来沿途经过几个阿哥、公主、王爷的陵寝,就来到了西陵中最宏大的泰陵雍正帝的安息地。传说雍正一即位,就在东陵选址,当探址发现是沙地时,便认为不吉利,决定重选,最后选择了易县永宁山下。泰陵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如巨龙俯卧中原,是陵寝的屏障和靠山,南面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天然陵口东西华盖山,东西两则有九龙山和九凤山作为环护左右的低岭,易水河蜿蜒曲折从陵区缓缓流过,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佳境。人一到这里就感到气场十足。


       泰陵给人的冲击力就是极其壮观,美感十足。所有的建筑都可用精美来形容,置身于此地使我不禁想到了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各个精美绝伦,是所有朝代不可比拟的。泰陵的建筑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石碑坊。它共有三座,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两座稍后分列左右,三座大小相等,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上面刻有龙、凤、狮子、麒麟等多种图案,规模宏大,在全国独一无二,在西陵申遗时,联合国负责这方面的官员到此看后,均叹为观止。目前联合国授予的世界遗产的碑牌就在于此。

       走进隆恩殿——泰陵的祭祀主殿,有一个对雍正帝的介绍,他在位13年,批的折子无数,那里展示了一份他批示的年羹尧上的折子,几乎在折子的每行之间都有他的朱批。字迹苍劲有力,疏朗猷字。没有他在位的励精图治、整肃纲纪、割除弊端、发展生产,就没有乾隆盛世的到来。近年来对于雍正功绩的重新评价,使现代人对他多了分敬仰。也使很多年轻人成了四爷党、成了他的粉丝。


       西陵中的昌陵没有开放,道光帝的慕陵便是我们去的最后一处皇陵。它建在西陵的龙泉峪。道光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的跨世纪人物,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勤于政务却少有作为。现代人对他的记忆,主要是林则徐和那场著名的鸦片战争。

       道光帝的陵寝和他本人的经历一样波折,第一次选址不成,第二次建后第二年就漏水,以致龙颜大怒。最终他也从东陵搬到了西陵,长眠于父母身边的龙泉峪。

       道光帝自称是节俭的皇帝,在慕陵的规制上与先前各大帝陵有很大的区别,裁撤和缩减了许多建筑,看似古朴大方,而实际花银并不少。最特别的是它的龙恩殿和围墙,它的隆恩殿木料全部为金丝楠木并饰以雕刻。围墙通体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本质本色的建筑和常绿的松柏,使整个建筑群清静肃穆、朴实凝重。


       夕阳西下,它将柔和的阳光洒向这满山的松柏和殿宇。紫荆山的垛口已没有了硝烟,帝王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只有那易水河的河水还在缠绵不息的流淌,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我收藏的雍正官窑淡描青花山水盘


2#
发表于 2012-5-14 21:26:09 | 只看该作者
【读后感】文章思想性强。对几位皇帝功过做了精当点评。行文淡雅,笔触细腻,读后令人难忘。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7:07: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的好评!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两千多年,不可能都是糟粕,我们要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社会才能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6 15:02 , Processed in 0.0590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