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荫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他说,学佛的人应该有此种存心念头。一切众生被愚痴、重暗、不正见如白内障的厚膜所覆障,因此进入荫翳的原始森林。被色、受、想、行、识五阴,生理的、心理的阴翳所遮蔽。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被后天的荫翳所蒙蔽,因此失去真正的智慧光明,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自己的行为太狂放,有如行走在旷野的险道,不仅如此,奔放的行为又生起一切恶见。邪见以外又加许多恶见,自以为是。所谓‘见’即见解、思想问题。我们学佛一定要使众生去掉荫翳、障碍,使他得到无障碍、清净的智慧的眼睛;使他知道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实相般若。

不随他教’,真正成佛、大彻大悟,最后的智慧,都是我们本有的,不从他教。换句话说,佛法教我们依教奉行修持,最后成佛是找出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本有的智慧光明不是善知识或老师给的,也不从佛得,是我们本有的正命,本有的智慧的实相的光明。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一切众生在分段生死的险道中打滚,快要进入地狱道,此谓心理上造的业接近于地狱的业,好比犯罪虽然没有触犯刑法的法律,实际上我们起心动念有许多时候都在犯法的边缘转,将堕地狱,或堕畜生饿鬼道中。人生所做许多事,自己不反省检查,大部分的行为跟畜生一样,自己不知道;快要完全进入畜生境界,自己也不知道。而且加上自己有许多见解。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常有许多解释。思想进入恶见网中跳不出来,结果因为没有大般若智慧,被世界愚痴的稠林蒙蔽了!除了堕落,还在赛跑,堕落在邪道中拼命快跑,所作所为均是颠倒行。

他说,我们现有的生命又比如瞎子,无人引导。以佛学眼光看,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所得的知识,所做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超越,而是堕落。为什么呢?一切众生把不能超越的知识,当成宝贵的知识;把堕落的行为当成了不起的行为;结果‘谓为出要’,自以为很高明,实际上已进入魔界,被心理的恶贼所摄服,许多人自认为学得很对,结果却是‘随顺魔心’,走入魔道。‘远离佛意’,名为学佛,却离佛本意越来越远,而学佛的人,就要发心出离险难,使众生住在无畏的大般若智慧城中。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欲流如旋瀑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洑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

一切众生心理的思想,随时有一股力量在支配,这股思想力量如大瀑布一样进入‘欲流’。欲流不作狭义的解释,男女之欲固然是欲的一种,实际上广义的欲岂只男女之欲,我们随时在欲望的瀑流中奔驰。

有流’,一切想占有,本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把握不住,可是一切众生随时想占有,当然最重要的是想占有自己的寿命,即《金刚经》所谓的寿者相,想把现有生命留住。当然你会说寿命看得很开,只要孩子们好、学生好,唔!讲得很好听,关键时刻孩子学生都可以不管,还是我最重要。如果把四肢截去才活得了,你一定马上开刀,活著是什么?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正命,贪执生命就是大有欲。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的流是形容词。无明流更普遍,这两天闷闷地,很难过,为什么?既不感冒又不头痛,找不出理由,简单地说是‘无明之流在作怪’,一股无明的力量发起来,你仔细研究,或者属于生理的变化,比如女性比男性明显一点,不是男性没有变化。女性周期性地生理变化,到时间非闷一下、非烦恼一下不可,脾气非来不可,过后一下好、一下坏,这就是无明的作用。男性也一样,许多青年、壮年的朋友,突然莫名其妙地情绪不好,或者胃口不好,饭也吃不下。此种情形皆是这股无明在作怪,它像是一股流水一样回转性地跑,你左右不了它,它左右了你。这就是所谓邪命当中的一股力量,要把这些转过来,才真正是修道学佛的功夫。

‘见流’,我们被自己主观的思想、观念如瀑布一般的流水牵著走,这股流进入哪里?进入爱河漩转漂流。爱河也是形容词,爱流与有流是同一个东西,都想占有,所以说爱就是占有。以前在学校教书常说这个话,尤其女同学多,经常要我讲爱的哲学,发表对爱情的看法。我说我这个人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什么都懂,就是中间不懂这个。

占有就是私心,也不是私心,就是这个意念,也不是意念。这里头有个东西,这也是生死的根本,及至了生死也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了,始终跳不出来。我们无以形容它,只好叫爱。

生死在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我们就在这样一个邪命、邪见的生命状态中奔跑,忙得没有时间反省观察自己心理、生理方面的东西。学佛观心,密宗则有所谓修观想,佛法讲净观,就是要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这股力量的根本何在?怎么来的?等于我们刚才提到,不管男女,有周期性的情绪变化,你要找出来。像今天我问一位同学跑到哪里去了!他说去验血了。为什么?怕有肝癌!他说感觉到最近很容易疲倦,我说对,应该去验。可见他随时注意自己,反转来观察自己,什么理由!如他检验出不是肝癌,更要进一步找自己心理上是什么原因会形成这样?都有其原因。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众生的劣根性

所以我说真正学佛用功的人,是非常严谨地反省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学佛是科学的。以现代名词来说,所谓科学就是懂得理论,并从实际实行去实验,不是情感的相信,情感有时是盲目的。没有这个精神,没有时间观察自己,结果不知道自己被欲觉追逐不舍。注意啊!‘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是贪欲。注意这个‘觉’字,‘佛陀’二字翻成中国文字是正觉,正觉是什么觉?就是睡觉睡醒了!我们都在睡,白天也睁著眼睛迷糊地‘睡’。因此‘佛陀’二字不能翻,中文睡‘觉’、‘觉’悟的觉,含义不能包括完全,知觉、感觉都是这个觉。

欲觉’,有时候感觉想吃面,不想吃饭,胃肠的食欲来了,这也是欲,饮食的欲,‘饮食男女’是人生基本的欲。今天想吃荤,明天又想吃素;今天想吃甜,明天想吃碱,这固然是心理作用,但是这个欲觉也是周期性的,欲一来你就感觉到要怎么做了,被它所支配。众生聪明得很!

恚觉’,嗔恚,嗔就是发怒、发脾气,莫名其妙,心里一肚子火,看到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顺眼,格老子就是我对,这就是恚心。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大家仔细反省检查一下。尽管有许多人态度友善,那是假的,心里想:‘格老子,我才看不起你呢?你是混蛋!’这就是恚。这一念嗔恚闷在心里非常厉害,尤其在我的感觉与经验看,嗔恚心在内而不外发的人更严重,往往会形成肝脏的毛病。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常常看到许多朋友就说:‘小心肝啊!到中年更要小心。’人家问我:‘什么理由?’‘没有理由。’我不好意思讲,这种脾气压在里头,又不敢发出来,肝不出毛病才怪呢!百发百中。所以,有许多毛病都是恚觉来的。注意‘觉’字,其实你自己感觉得到,力量出不来,有时心里晓得很讨厌,自己没办法去掉。学佛的基本在这里,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嘴上的那个没有用,要在这里头观察。

害觉’,害觉厉害了!随时想占人家的便宜,不但对人,对事情也一样,总想占人家便宜,害人家一下才过瘾。乃至在公共场合,只要过团体生活就看得出来,团体生活哪个有公德心?为何没有?明知道不对,会害了别人,几条抹布摆著,没人看到就拿人家的抹布擦,绝不用自己的。‘怪了!为什么自己的东西要保持干净,非要擦人家的?’这样一个微小的心理行为,大家想想看,都有的,怪得很!随时生害,以害他为快乐,这是恶的一面。有时善意的行为也会害他,过份的招呼和关爱,我反觉受害。等于关怀一个孩子,爱心愈重,愈是害了这个孩子。我们的心理行为随时在错误中颠倒行,可是平常却认为这种心理行为是对的,自我解释这种行为不是害他,是爱他。他说我们的心理行为在错误颠倒当中‘随逐不舍’,接续不能停止。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还有更严重的: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著。

把自己身体看得非常重要。身见是我见最明显的现象,如果对一个学者说他有‘我见’,他一定辩称他大公无私,绝无‘我见’。你既然无我,我要你身上一小块肉、一滴血,好不好?他不甩你耳光才怪,此即身见。别人多坐了你的位子一下,你就起嗔心,公共汽车、火车上经常可见,自身非常严重。能够舍身见那还得了,全体应该顶礼膜拜,此人差不多了!虽然不是什么罗汉果,至少也是个小苹果啦!那已经证得果了!身见是很难舍的。他说我们的身见同罗刹鬼一样,被恶魔抓住。诸位在此打坐修道学佛,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就是‘身见罗刹’这个玩意被你抓住了,结果你两腿一盘坐在这里搞什么?跟身见罗刹玩。身见忘不掉,修什么道?而且,因身见再配合颠倒错误的心理作用,‘其永入爱欲稠林’,心理与生理两者配合,两伙计把我们拖入爱欲的森林中转不出来,我们的生命对现有的贪与爱,深深地生出了没办法,舍不掉。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

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很可怜,由心理到生理,两方面综合为我慢,在我慢的原始高原上。比如自尊心,本来是件好事,一个人没有自尊心那就完蛋了!自尊心是应该有,但是有许多自尊心理恰是我慢。所谓贪嗔痴慢疑是天生的。婴儿从一懂事开始,我慢就来了,尤其到了幼稚园、托儿所去看看,小孩子早就生起我慢。然而现代的教育都在培养我慢,尤其西方崇尚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我慢越来越大,这里头是个大问题。慢是一个人自我为第一的那种崇高的心理。由于我慢,‘安六处聚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人生被他这么一描述,真是一无是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善于救你,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度你。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学佛最基本的发心,应当发起大悲心。那么,帮助人以何种方法最好?就以一切善根而为救济,是最好的帮助方法,如何运用?那要看个人的智慧了。换言之,利人利世要以智慧行之,六度波罗蜜均须大智慧,如何使人生起善根善性,方法要随时变化,如果跟他打一架而能使他从此发了善心,那你宁可跟他打一架,问题在于你要如何使人生起善根?方法怎么运用?随你方便,此即方便般若。所以帮助众生最好以诸善根而为救济,激发他的善性,其目的就在使他‘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这是利人利世的目的,所谓度人是如此地度。

使他生起善根,灭除什么灾患呢?使他离开生死苦海的灾难。世间恶业的灾难、染污太重,把古文‘染污’倒过来念,就变成时髦的名词‘污染’,立刻懂了,此谓新时代,新文化就是那么一回事,新来新去还是那个东西,新瓶装旧酒,酒杯还得歪著倒酒才是时髦动作,不像从前的人两手斟酒,那落伍啦!其实一样。

要使他离染;使他住于寂静,寂静的涅槃,道的境界,使他住于一切智慧的宝洲。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七章  春去引得千春来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临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翳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这一段引了许多佛经经文,看似重覆,仔细看都不是重覆,那是因为文字翻译得太好、太明白,反而使我们看不清楚。

佛说一切众生处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在一个大牢狱中。没有成道以前,每一个人都在坐牢,所以佛经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牢狱,三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太阳系中所有的生命也还在欲界中!我们被判了罪住在大牢狱中,自己不知道。虽然是牢里的犯人,不但凶得很,还管别人。佛说可怜这些众生,现处牢狱而不自知,而且在牢中多诸苦恼。

更严重的是:‘常怀爱憎’。众生的心理,不是贪爱就是讨厌。我们的心理一天到晚碰到人、碰到事就是两件事:爱与憎。在这种心理状况下,生命都在‘自生忧怖’,被种种贪欲的器械所缚绑住,被无明的稠密森林障碍住,在三界中跳不出来。我们学佛的人要使他永离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住在无障碍的大涅槃中,这是学佛的诚心所在。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五蕴皆空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诸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了修行求证,大家要特别注意‘六处空聚’,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在我们感觉是有,在佛学的眼光看,假使有人修行真正证道、悟道,会晓得这六处是‘空聚’。空聚不是空,是假有,看起来存在,实际上没有永恒固定的存在。要在六处证到空聚,学佛用功,差不多有点希望了,这一点值得用功学佛的人观察反省。大家学佛打坐用功,并没有了解‘六处空聚’。我们要在智慧上了解空聚,再做功夫,才会进步,这是两层意思。换句话说,打坐、念佛、参禅做功夫,是内在智慧做功夫,要随时晓得在‘六处空聚’求证空性,这才是真正的用功,不要搞错。

一切众生不知这是空聚,在认识上把它当作实在,所以生起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贪、嗔、痴、慢是四大毒蛇。‘五蕴怨贼之所杀害’,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怨贼。换句话说人生下来虽然是假的生命,非正命,但是也可以把寿命变成如正命一样,活得很长。为什么不能活得很长?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恼,被五蕴怨贼之所杀害,认错了方向作用,因此受无量的苦。这些理论都是功夫。

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最好就是最好,最好的是什么?是‘无所著’,让一切众生住在‘无所著’,‘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大家找找看,有没有一个无所著的地方?我们盖房子、买房子,经常有所著,怎么去找一个无所著?哪里是无所著?尤其现在年轻同学,喜欢讲禅的,都找到了——《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地方就是无所著。怎么去‘应无所住’?你去体会,从这句话就可以找到‘最胜无所著’,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那么,永明寿禅师一口气引用那么多经典,目的何在?要我们了解心意法门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经据典给我们参考,我们冒然一读,不明白他引用那么多经文干什么?你要晓得永明寿禅师编撰这部书的时候,非常用心,佛经浩瀚,他为什么抽出这几段放在这里?所以不要马虎看过每一句,忘记当时作者与编者的苦心,如果不了解这点,就白读这本书了。而且当时编辑部不只永明寿禅师一个人,他是总编辑,天下高僧一百多人,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至少在佛学上都有成就。讨论到最后,他引证了这些经典,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看过去,每一段都有它的深意。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如上经云,我当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又云,令彼安置清凉涅槃之处。又云,令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所以如上经云,我当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所以说,上面所引用的经典,概括起来是说:我要使一切众生住在正见上,思想观念对佛法的认知要正,然后修行要行真实的道。换句话说,对佛法的认知,对思想、学理的了解不正确,你修行走的路子就不是正道。

又云,令彼安置清凉涅之处。’归纳经典说,都是要我们度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安顿在清凉涅槃之处。

又云,令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他归纳佛经佛所说的话,重覆提出重点。他说佛说的,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知道一切法本来是实相,真如实相。真如实相不跟你谈空,也不说有。说佛法是谈空,错了;说有,也错了。形而上本体,生命本有的本来,佛法名词无法形容,只好给它一个名词叫‘真如实相’。换句话说,实相是真有这么一个东西。

所以,到了中国禅宗祖师们,无法讲。真如啊、实相啊、如来啊、涅槃啊!反正圆的、长的、扁的,都给他们用光了。中国禅师们很简单,就用‘这个’来表示。现在,禅师们也过去了,我们就用闽南语‘按呢生’!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如,就是道。所以只好用‘这个’,如果连‘这个’都不用呢?就是手拍一拍,脚蹬一蹬,就是它。

他说,一切诸法的实相不属于他教。刚才我们也强调过这句话,这是佛说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不从人得’,道不是哪个人给你的,你本来就有,你要把自己那个东西找出来。佛的教育就是用种种方法使我们找出生命本来的那个东西,那你就成功了!成佛了!拿西方宗教讲,你就得救了!就安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8 06:08 , Processed in 0.0701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