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先秦巴蜀地区百濮和氐羌的来源2……曾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2 17:3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先秦巴蜀地区百濮的由来

濮人的历史十分悠久,因其分布甚广,群落众多,故称百濮。《逸周书·王会》载商代初年成汤令伊尹为四方献令说:“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短狗为献。”这个殷畿正南的百濮,当即《伪孔传》所说“西南夷”,亦即杜预所说“建宁郡南”之“濮夷”〔5〕,当即云南之濮。濮或作卜,见于殷卜辞:“丁丑贞,卜又彖,□旧卜。”郭沫若释为:“卜即卜子之卜,乃国族名。”〔6〕卜子,《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王先谦补注曰:“盖濮人也。”卜、濮一声之转。先秦时代生产丹砂最为有名的是四川彭水《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逐客书》说:“西蜀丹、青不为采”,丹指丹砂,青指空青。《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集解》引徐广曰:“涪陵出丹。”涪陵,今重庆彭水。,故此以丹砂为方物进贡的濮,当指川东土著濮人。《尚书·牧誓》记载西土八国中也有濮,是殷畿西方之濮。可见,商周之际的濮,业已形成“百濮离居”之局,而不待春秋时期。这些记载说明,濮人支系众多,分布广泛,是一个既聚族而居,又与他族错居的民族系统。

西周初年,西方的濮人已东进与巴、邓为邻《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居楚西南〔7〕,分布于江汉之间。西周中叶,江汉濮人力量强大,周厉王时铜器《宗周钟》铭文记载濮子曾为南夷、东夷二十六国之首,十分势盛焰炽。到了西周末叶,楚国在江汉之间迅速崛起,猛烈发展壮大,“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8〕,多次给濮人以重大打击,使濮人势力急剧衰落。到了春秋初叶,楚武王更是“开濮地而有之”〔9〕,大片濮地为楚所占,从而造成了江汉地区濮人的大批远徙。

春秋时期江汉之间的濮人群落,已不复具有号令南夷、东夷的声威,他们部众离散,“无君长总统”〔10〕,各以邑落自聚,遂成“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之局〔11〕。在日益强大的楚国的屡次沉重打击下,江汉之濮纷纷向南迁徙。先秦文献中战国时代楚地已无濮人的记载,除留居其地的濮人改名换号,或融合于他族外,由楚国的猛烈扩张所造成的濮人的大批远徙是其重要原因。

江汉濮人的远徒,多往西南今川、黔、滇三省。究其原因,当为西南地区原来就是濮人早期聚居区之一的缘故。过去多有学者认为西南之有濮人,是由于春秋时期江汉百濮的迁入。其实不然。前引《逸周书·王会》提到商代初叶云南有濮人。四川西南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即文献所记“濮人冢”,为濮越系的邛都夷所遗,其年代之早者,可上及商代;川滇之间今四川宜宾与云南昭通即汉代朱提郡的僰人,是濮的一个支系,至少在商代即在当地定居。《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郡临邛县有布濮水(《汉书·地理志》记为濮千水),广汉耶郪县也有濮地之名,均为濮人所遗。而殷末周初由滇东北至川南入蜀为王的杜宇,也是濮人。至于川东之濮,有濮、賨、苴、獽、夷、蜒诸族,居于渝水两岸的賨、苴和长江干流两岸的獽、夷为土著,蜒则是从江汉之间南迁的濮人一支。《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川东诸族中作为专门族称的濮,也是从江汉迁来的濮,故虽徙他所,名从主人不变。而居于鄂西清江流域的廪君蛮,文献记载说:“廪君之先,故出巫诞”〔12〕,来源于巫地之诞,原为百濮之一,是由汉水中游南迁至清江流域的濮人〔13〕。

由此可见,先秦巴蜀地区的濮人,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分布在川境的濮人,以川东、川南和川西南以及成都平原最多,也最为集中。他们名号虽异,但在来源上却都是古代百濮的不同分支。后来,随着各地濮人经济、文化、语言等的不同发展、演变,以及与他族的混融,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集团。秦汉时期及以后历代史籍对这些民族集团或称夷,或称蛮,或称僚,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

                                            (待 续)


文章作者: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布媒体:《贵州民族研究》

发布时间:20065

网页链接:http://www.bswh.net/ReadNews.asp?NewsID=421&BigClassName=%B3%C9%B9%FB%D5%B9%CC%A8&SmallClassName=%D7%A8%D6%B0%C8%CB%D4%B1%C2%DB%CE%C4&SpecialID=4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2 13:11 , Processed in 0.0534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