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曾力 于 2012-2-22 17:36 编辑
横贯川西南和四川盆地的长江,自古就是我国东西民族迁徙的交通动脉。纵列川西高原的岷山山脉,自古也是我国南北民族迁徙的往来走廊。巴蜀地区自古就有许多族群活动、生息和繁衍,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古代文明。
一、先秦巴蜀地区各族的称谓和族系
先秦时代巴蜀地区的族群,除巴、蜀两族外[1] ,还有众多族类。分布在川东地区的,主要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1〕。分布在巴蜀以西和以南的,则是汉代所谓“西南夷”,《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西南夷族类有异,成分复杂。按《史记》有关篇章所记,实际上包括西夷和南夷两部分。所说夷,即上引《西南夷列传》末句所记蛮夷,是汉人对巴蜀西南外少数民族的通称,西、南皆方位词。西夷,即指巴蜀以西的少数民族;南夷,即指巴蜀以南的少数民族。 称巴蜀西南外少数民族为西南夷,是始见于秦汉时期的称谓,先秦时期并不如此。据《战国策·秦策一》所载张仪,司马错之言,蜀是“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这应当是秦和东方六国的一致认识。《史记·秦本纪》也说秦灭蜀后,“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戎伯即指臣属于蜀的各族君长。先秦臣属于蜀的族群众多,汶山、南中、僚、僰都曾先后为蜀的附庸。蜀为其“雄长”〔2〕,而称为“戎狄之长”,那么诸此族类也就是戎狄了。先秦文献中直接提到巴蜀西南外少数民族臣属于蜀者,仅此一见,说明汉代所称的西南夷,在先秦时代多称为戎狄,这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引起的称谓变化。这种名异实同,在古代史上是常见的通例。 应当指出,先秦史上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3〕,都是中原华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是他称,非自称,是泛称,非专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又可合称为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即所谓四方之夷。关于此点,唐代孔颖达的解释最为精当。他说:“四夷之名,随方定称,则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随方立名,则各从方号。”又说:“夷为四方总号”〔4〕。从《左传》、《国语》等先秦史籍可见,不仅四夷事实上都包有大量不同的族系,其中许多族系可以蛮、夷或戎、狄互称,而且这些名称亦多随时代的变迁而异同不一。无论先秦西南地区的戎狄,还是汉代的西南夷,都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类,所说戎狄或西南夷,都是泛称,而不是一个统一或单一民族的族称。 大体说来,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可以划分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此外还有华夏和百越系统,但不多。各系大致分布范围:百濮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氐羌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部分进入成都平原,百越仅见于四川东部之一部:华夏则多不成系统,混融于四川盆地各处,其成系统者,仅见于川东之一部。 (待续)
文章作者: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布媒体:《贵州民族研究》
发布时间:2006年5期
网页链接:http://www.bswh.net/ReadNews.asp?NewsID=421&BigClassName=%B3%C9%B9%FB%D5%B9%CC%A8&SmallClassName=%D7%A8%D6%B0%C8%CB%D4%B1%C2%DB%CE%C4&SpecialID=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