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西藏岩画的发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7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藏民中很久以来就流传着山里有“日木栋”岩画的传闻。据说,这些画是菩萨亲手在岩石上刻划出来的,它时隐时现,只有幸运儿才能看见,不幸的人即使在它的旁边走过,也是看不见的。这个古老的故事激起西藏的考古工作者的热情,一次又一次出发去寻找“日木栋”,但他们却一无所获。直到1985年9月中旬,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阿里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在日土县首次发现岩画。

    日土县位于西藏最西端的阿里地区,北以昆仑山为界和新疆毗邻,西与克什米尔接壤。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境内多山,也有不少内流河和湖泊,新藏公路自北而南贯穿而过。当地的老人们有的见过“日木栋”,但不能确切地指明地点。于是普查队开始艰苦的调查工作。一天终于在一条公路附近的悬崖上发现了一些隐约可见的图象。后来发表在《文物天地》是的报导是这样记述的:

    “根据传说中的线索, 考察队员先去了日土区。 日土区的平均海拔虽然有4800米左右, 但有的地方还能种青稞。 不过, 这里的青稞, 似乎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只有尺把高。 一连几天都毫无收获, 但他们(考察队员们)毫不气馁。 最后决定沿着修建在草场边缘和山脚之下的公路考察。

    “他们从日土区的区公所出发, 走了十公里的路, 仍一无所获。 正在无可奈何之际, 突然有人在公路北侧的岩壁上发现了依稀可辨的岩画。 大家欣喜若狂, 一拥而上, 纷纷辨认画面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 他们发现画面上画的有太阳、月亮、动物、人物。

    “啊! 这就是人们朝思暮想的、日夜寻找的神画日木栋! 普查队的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跑到公路南侧的小河边, 为庆贺在西藏首次发现岩画, 以水代酒, 开怀畅饮起来。”

    这就是后来命名为鲁日朗卡岩画的发现经过。岩画点所在地鲁日朗卡山,东距日土区约12公里,日土县约30公里,离克什米尔边境很近。岩画点附近标高为6222米。鲁日朗卡山下北面有一条简易公路,路北为曲垄河,河北岸有宽阔的牧场。

    鲁日朗卡岩画共有六个画面,采用敲凿粗轮廓线,或通体敲凿的方法制成。画风粗犷古朴,属早期作品。

    继鲁日朗卡之后,又发现日松区的任姆栋岩画。任姆栋,藏语意为画面,可见山名是根据岩画而来的。这里北距日土县约30余里,西边是山谷间宽广的草场和沼泽,此地野草茂密,股股清泉流向西北,汇入麻嘎藏布河。新藏公路经任姆栋西侧山下,沿山间谷底向北延伸,很可能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条通道。

    任姆栋岩画的发现是普查队根据在日土区工作的经验。从日土区岩画所在的地貌看,岩画都刻在牧场边缘,而又临近小河的山脚下,因此,他们根据同样的地貌,又在距日松区公所东南四公里处,找到任姆栋岩画点。在崖壁上共发现40余幅紧密相联的岩画。制作技法仍是敲凿的,比鲁日朗卡较为细致:

    “从岩画的造型艺术来看, 刻划的技艺不断提高。 一部分岩画与日土区的岩画一样, 是用粗壮的单线来刻划物象; 一部分岩画已用双钩造型来刻划动物躯体的轮廓, 但四肢仍用单线刻划; 一部分岩画的物象各个部们都已用双钩造型, 相当细致。 动物的蹄趾已经分开, 关节处也能表示, 甚至躯干上也有了装饰花纹。

    “从岩画内容看, 动物最多: 有牛、马、长角的鹿、豹、狼、羊、鱼、骆驼和鸵鸟。 其次是人物: 有双手伸直上举的人, 有搭弓射箭的人, 还有骑在角羊身上, 手持带穗长杖, 头戴有羽状装饰物的人。器皿最少, 但有一种长颈圆腹的容器, 似乎具有吐蕃早期器物的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 还发现了一个宗教符号, 可能是本教的吧。”

    任姆栋附近的标高是6238米,没有树木,只有植被。上午风和日丽,草场尽头那起伏平缓的山峦均可尽收眼底;可是一过中午,则狂风怒吼,飞砂走石,成为天昏地暗的世界。普查队员的联系只能凭借声音,可是谁一开口喊叫,嘴里就灌满了沙子。

    在阿里地区的日土县,除发现上述两处岩画点外,还在多玛区的恰克桑山上发现了用颜色绘制的岩画共三处。制作方法以绘为主,其中也有用硬石敲凿而成的。内容除了近代所作的,数量众多的佛像、菩萨像、高僧像外,最具特色的是一号岩画点。

    “一号岩面们于恰克桑山余脉一突出的断崖面上。 在上方绘有残月和太阳, 太阳内有小圆圈, 外边射出十道光芒。 太阳右侧绘一大树, 多层枝叶布于枝干两侧, 枝干外侧有若干圆点, 不知是否表示果实。 其右侧绘一'卐' 形符号, 在线条之间和周围有许多小圆点。 右下方又有两个射出光芒的太阳。 岩画均为暗红色的粗线条, 当是用矿物颜料绘制。 这幅岩画显然属于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产物。”

    1987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赴西藏拍摄大型人文艺术片《万里藏北》,在藏北(那曲)地区的西部,属双湖县级办事处的绒马区东七公里处的嘉林山,发现了嘉林山岩刻。

    嘉林山上乱石纵横,闪着青灰色、铁褐色的莹莹光泽。据当地藏民说,嘉林山上有大批的岩画,忽隐忽现,早晚不同,传说是神造的。摄制组决定去看个究竟,他们背着机器和三角架向前走去,奇迹终于出现了∶眼前的一块灰色的大石头上刻着一头两只角、四条腿、一条尾巴的动物,分明是一头牦牛。再往前走,又发现石头上的人、马、、羊、狗等各种形象。另一座山头上,岩画更美更清晰,其中有猎人拉弓瞄准,旁边的狗正在向前奔跑,但前面的牦牛已经四脚朝天了。这里有狩猎图、放牧图、耕耘图等等。岩刻呈淡淡的土黄色,由许多颗粒状的麻点组成,显然是古人凿成之后,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而变成这个样子的。

    西藏嘉林山的岩刻,现在还没有正式的报告发表,只是一些图片已收录在有关的画册中。

    此外,在弗朗科的著作中曾提到西藏西部地区的岩画,但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那确切的地点,也许是属于境外的拉达克地区。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对藏北无人区展开大规模综合科考

    由地矿、考古、文物、历史、岩画、动植物、美术、药剂等多学科的藏汉族专家组成的综合科学考察团,今天由拉萨启程前往考察地——藏北高原无人区。
    此次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经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为期一个月,科考团成员将沿藏北西部的大片无人区进行活动,主要通过班戈、申扎、尼玛、双湖、安多等县(区),最后到达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全部行程预计可达上万公里。
    此次考察还将成为中国对藏北无人区历时四年的综合科考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据介绍,中国组织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科考活动,希望能够探察二十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五千多米无人区的奥秘,为保护和利用好这块世界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处女地”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资料。
        唐召明 

西藏将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新华网西藏频道6月26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由地矿、考古、文物、历史、岩画、动植物、美术、药剂等多学科的藏汉族专家组成的藏北高原无人区综合科学考察团今天从拉萨启程。
  此次为期一个月的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是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组委会组织实施的,是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历时四年综合性科学考察中的一次最大活动。
  这项从一九九九年至二00一年所进行的跨世纪科学考察,以期探测二十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五千多米无人区的奥秘,为保护、经营好这块世界上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处女地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资料,也为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献礼。
  此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将沿藏北西部的大片无人区进行活动,主要通过班戈、申扎、尼玛、双湖、安多等县(区),最后到达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结束整个科考活动,全部行程预计达到上万公里。

中国西藏的藏北无人区岩画考察
 

     2001626---720日中国岩画网潘文彬,贡续作为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的科学考察团的成员,对藏北无人区的岩画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国西藏的藏北无人区,位于北纬33—36,东经83—93。这一地区被称为“生命禁区”,也是当今世界人类最后为数很少的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这一地区的岩画分布于尼玛县,当雄县,申扎县,班戈县境内。这次考察活动对我们全面了解研究中国西藏的岩画,提高中国西藏的岩画,特别是藏北无人区岩画的社会影响,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岩画网  
 潘文彬
   贡续
                      20017
30 

藏北无人区发现岩画群

        藏北无人区发现岩画群西藏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的岩画考察人员在对藏北扎西多、普布扎贡、拉日扎普、加林山等地岩画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发现并记录了极为丰富的岩画群。这批岩画群内容多以宗教、狩猎为主,体现出藏北岩画与当地宗教、历史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对研究西藏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唐召明

《万里藏北》摄影组在西藏那曲发现大面积岩画

    几位电影工作者,在西藏北部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偶然拍摄了一组凿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去年五月,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万里藏北》摄影组在西藏那曲发现大面积岩画《万里藏北》摄影组忻迎一,海潮明,廖威,瞿小松等人,在西藏那曲地区拍摄影片时,在海拔5200多米的加林山下,看到巨石上人工用利器凿刻的图形,其中有牛,羊,狗,还有人耕作,狩猎和举行庆典活动的图画。岩画专家门认为,加林山岩画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属首次发现。

   丁人人
 

题目:西藏将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新华社拉萨6月25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由西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组委会组织的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活动将于6月26日从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出发,10多位地矿、考古、文物、历史、岩画、动植物、美术、药剂等多学科的藏汉族专家将对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的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为时一个月时间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这项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是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组委会组织实施的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历时4年综合性科学考察中的一次最大活动。这项从1999年至2001年所进行的跨世纪科学考察,以期探测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无人区的奥秘,掌握更多我们不曾相识的知识,为保护、经营好这块世界上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处女地,并以此造福藏北人民,为西藏乃至于为我们祖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资料;也为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献礼。
此次重大的科学考察将沿藏北西部的大片无人区进行活动,主要通过班戈、申扎、尼玛、双湖、安多等县,最后到达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结束整个科考活动,全部行程将预计达到上万公里。

藏北科考发现珍禽胡兀鹫
 

新华社西藏那木湖6月28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6月28日,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的考察人员在藏北那木湖的扎西岛上首次发现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禽胡兀鹫。被称为青藏高原卫生“清道夫”的胡兀鹫,以动物尸骨为食。它在我国只有千只左右,属濒危物种,过去只在西藏西南部时有发现,而在藏北还是第一次发现。
在藏北那木湖扎西岛西北角突兀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很大的胡兀鹫杂草窝,只见雌鸟飞出飞进地在给4个月大小的雏鸟喂食。这种头顶和后颈为白色、头顶周围有一圈黑羽、长有胡须、腹部为褐色的胡兀鹫,体长1米多。它的发现,对于藏北高原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据西藏大学化生地系藏族副教授次仁介绍,由于胡兀鹫孵化期长达半年,每窝又只产蛋一至两枚,加上雏鸟出壳时又在三九隆冬,所以繁殖率很低。这次胡兀鹫在藏北高原的发现,将会对胡兀鹫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的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是那木湖扎西岛离拉萨比较近,交通便利,便于我们对胡兀鹫的观察和研究;二是一旦掌握了胡兀鹫的繁殖规律,就会通过保护提高胡兀鹫的繁殖率,这对于藏北乃至西藏清除动物尸骨和进行环境保护都将会带来很大的益处。

漫长科考路  初行遇险情

    新华网西藏频道6月28日电 庆贺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随藏北无人区科考团前往藏北考察的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格桑达娃小分队,昨天一大早从当雄出发,于当晚到达纳木错扎西多半岛。
    小分队在前往纳木错途中,天气变化无常。万里无云、朗日当空的下午,突然乌云密布,大雨裹挟着冰雹倾盆而下,道路顿时泥泞不堪。暴雨冲毁了多处路面,险情不断,科考车几乎难以前行。有一处长10多米的路段,在科考人员的修筑之下,科考车才得以通过,他们把这段路命名为“七一路”。
    据悉,小分队明天将离开纳木错,前往班戈大溶洞考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7 14:07:01编辑过]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4:05: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将对古格遗址大考察

        西藏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在公元9世纪,这里出现了一个兴盛一时的古格王朝。17世纪中叶,它神秘地消失,只留下都城遗址,还有一些佛教寺庙。7月初,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对这一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察,以期揭开古格文明之谜。

  此次考察活动以探寻古格文明起源、兴盛、神秘消失为主线,以现存文物的保护为重点,围绕西藏古文化发展脉络考察沿途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城堡遗址、寺院遗址、古岩画点、古渠道、古墓葬以及地理地貌、野生动植物、自然环境的变迁)。通过对古格文明全方位的科学揭示,让世人了解西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西藏文物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新华社 


    


    

日土的岩洞壁画和岩画
 

         1989年夏季,我们和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的同事们在西藏西部的日土县进行民间采风。县政协委员平措次仁告诉我们,县城北行约50公里处,海拔4500米的山谷里有一处岩画点,画了足有上百个“一条腿的人”,另外还有一个名为“从天而来的神殿”——丁穹拉康岩洞。岩洞和岩画所在地现今稍有人烟。有关丁穹拉康的一则的传说:仙女三姐妹曾来此地,看到山洞神殿太低,一仙女用头顶起,不料拱得太高,另一仙女从上面往下压了压,才形成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边多 张鹰 

日土县的神画日木栋-记西藏首次发现岩画的经过 

         1985年9月中旬,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阿里地区普查队在日土县首次发现岩画(岩画藏语日木栋)。发现的岩画位于海拔4800米。这次发现填补了西藏无岩画的历史。 
                                    王家凤

题目:藏北科考首次发现数万只渔鸥改变繁殖地迁徙来藏“生儿育女”
新华社西藏申扎6月 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

6月 日,西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的野生动物学家在那曲地区申扎县的错鄂湖鸟岛上获得科考上的重大发现:5万多只迁徙渔鸥密密麻麻地占据在4650平方米的沙砾地面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这种体长60厘米、头部为黑色的渔鸥过去在西藏只是过路歇脚鸟,它们的繁殖地过去仅分布在青海和内蒙。海拔4600米的错鄂湖鸟岛大群渔鸥的新发现使这个小岛一夜之间成为我国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渔鸥繁殖地,并改写了渔鸥繁殖地不在西藏的历史。
错鄂湖鸟岛是藏北高原申扎县奇林湖的卫星湖,它大大小小有六个小岛。这个渔鸥栖息的小岛藏语名叫“桑勒日热”鸟岛。10多年来,西藏野生动物学家刘务林曾几次考察过这个小岛,那时小岛的栖息繁殖鸟是比渔鸥个体小20厘米的棕头鸥,而从未发现有渔鸥在这里栖息繁殖。现在的考察发现,此时的岛上已没有了棕头鸥,替代的全是以前从青海、内蒙繁殖地飞来的渔鸥。
在错鄂湖大大小小的6个鸟岛中,要数这个新发现的渔鸥岛热闹非凡。只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窝里趴的,无不是渔鸥,多的数不清的渔鸥,构成一个渔鸥独霸、鸟声鼎沸的王国。它们密密麻麻的窝经测算每平方米平均有2、5个,每窝有3至5个蛋。最多的渔鸥窝每平方米为6个,共有窝蛋20多个。
据西藏野生动物学家刘务林介绍,如同人们常常选择丰饶的土地作为自己的生活家园一样,鸟类也喜欢根据自己的习性选择适当的环境作为自己生存繁衍的基地。由于地处藏北高原的错鄂湖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无人伤害和干扰的宁静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为渔鸥的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这里便成了渔鸥新的繁殖地。

藏北无人区科考团胜利凯旋 

    新华网西藏频道7月21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7月20日,历经25天的风餐露宿和艰苦跋涉,西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藏汉科考人员顺利返回拉萨。此次科考活动中,科考人员克服高寒缺氧和雨季带来的种种困难,横穿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西部大片无人区,全部行程近5000公里,获得了对沿途地区地质矿产、文物古迹、岩画、野生动物、高原植被、藏医药及旅游资源等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科考成果。 这是在拉萨举行的“热烈欢迎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凯旋归来”座谈会上,全体科考人员欢呼胜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7 14:07:40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4:09:00 | 只看该作者

藏北无人区深处有墓葬

新华社西藏尼玛县果旺湖试掘现场7月9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7月9日,西藏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团考古人员在尼玛县岗龙乡三村果旺湖附近考古中发现8处石棺墓葬群。在所试掘的一个探方中,现已发现排列有序的石板棺葬遗址。目前,考古试掘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海拔4650米的果旺湖附近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70年代无人区开发后,迁到这里的牧民从没有石棺葬的习俗,周围也从未发现有石棺葬标志的黑石柱原料。据西藏大学考古人员次旺分析,这可能是比较原始的一处遗址。
据了解,西藏各个地方都已发现石棺葬。具有代表性的石棺墓是拉萨曲贡遗址和昌都相皮遗址,它们处于新石器前后期,距今约3000至4000年的历史。石棺葬在西藏的盛行可追朔到1300多年前的佛教传入以前。佛教传入西藏后,石棺葬逐渐消失。这次藏北无人区石棺墓葬群的发现,很大可能是由外族人留下的。对于它的来龙去脉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但从现在试掘的情况来看,这一重大发现,对于西藏和藏北的历史文化已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藏北科考发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柳灌木丛

    新华网西藏频道7月2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娃)西藏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团今天在海拔四千八百多米的班戈县保吉乡发现面积达三百万平方米的山柳灌木丛。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片山柳灌木丛。
    山柳(藏语朗玛)是西藏一种最为常见的高山灌木树。在西藏低海拔的大部分山区生长这种灌木。它平均高度为二米多,可作为建筑材料。而在藏北西部地区属首次发现这种灌木。这里的山柳灌木平均高度只有八十厘米,因为它适应了藏北高海拔地区干旱、风沙等恶劣气候环境。它比起拉萨等相对较低海拔的灌木丛只有一半高,但它长势旺盛,在高海拔地区有着广阔的种植前景。
    据西藏大学化生地系藏族副教授次仁介绍,这种植物在藏北高海拔地区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一旦试种成功后,将在改善藏北高原的环境气候和防止草原沙漠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2 03:07 , Processed in 0.0644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