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藏北无人区展开大规模综合科考 由地矿、考古、文物、历史、岩画、动植物、美术、药剂等多学科的藏汉族专家组成的综合科学考察团,今天由拉萨启程前往考察地——藏北高原无人区。 此次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经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为期一个月,科考团成员将沿藏北西部的大片无人区进行活动,主要通过班戈、申扎、尼玛、双湖、安多等县(区),最后到达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全部行程预计可达上万公里。 此次考察还将成为中国对藏北无人区历时四年的综合科考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据介绍,中国组织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科考活动,希望能够探察二十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五千多米无人区的奥秘,为保护和利用好这块世界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处女地”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资料。 唐召明 西藏将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新华网西藏频道6月26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由地矿、考古、文物、历史、岩画、动植物、美术、药剂等多学科的藏汉族专家组成的藏北高原无人区综合科学考察团今天从拉萨启程。 此次为期一个月的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是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组委会组织实施的,是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历时四年综合性科学考察中的一次最大活动。 这项从一九九九年至二00一年所进行的跨世纪科学考察,以期探测二十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五千多米无人区的奥秘,为保护、经营好这块世界上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处女地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资料,也为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献礼。 此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将沿藏北西部的大片无人区进行活动,主要通过班戈、申扎、尼玛、双湖、安多等县(区),最后到达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结束整个科考活动,全部行程预计达到上万公里。 中国西藏的藏北无人区岩画考察 2001年6月26日---7月20日中国岩画网潘文彬,贡续作为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的科学考察团的成员,对藏北无人区的岩画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国西藏的藏北无人区,位于北纬33—36,东经83—93。这一地区被称为“生命禁区”,也是当今世界人类最后为数很少的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这一地区的岩画分布于尼玛县,当雄县,申扎县,班戈县境内。这次考察活动对我们全面了解研究中国西藏的岩画,提高中国西藏的岩画,特别是藏北无人区岩画的社会影响,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岩画网 潘文彬 贡续 2001,7,30 藏北无人区发现岩画群 藏北无人区发现岩画群西藏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的岩画考察人员在对藏北扎西多、普布扎贡、拉日扎普、加林山等地岩画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发现并记录了极为丰富的岩画群。这批岩画群内容多以宗教、狩猎为主,体现出藏北岩画与当地宗教、历史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对研究西藏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唐召明 《万里藏北》摄影组在西藏那曲发现大面积岩画 几位电影工作者,在西藏北部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偶然拍摄了一组凿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去年五月,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万里藏北》摄影组在西藏那曲发现大面积岩画《万里藏北》摄影组忻迎一,海潮明,廖威,瞿小松等人,在西藏那曲地区拍摄影片时,在海拔5200多米的加林山下,看到巨石上人工用利器凿刻的图形,其中有牛,羊,狗,还有人耕作,狩猎和举行庆典活动的图画。岩画专家门认为,加林山岩画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属首次发现。 丁人人 题目:西藏将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新华社拉萨6月25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由西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组委会组织的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活动将于6月26日从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出发,10多位地矿、考古、文物、历史、岩画、动植物、美术、药剂等多学科的藏汉族专家将对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的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为时一个月时间的综合性科学考察。 这项大规模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是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组委会组织实施的对藏北高原无人区进行历时4年综合性科学考察中的一次最大活动。这项从1999年至2001年所进行的跨世纪科学考察,以期探测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无人区的奥秘,掌握更多我们不曾相识的知识,为保护、经营好这块世界上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处女地,并以此造福藏北人民,为西藏乃至于为我们祖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资料;也为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献礼。 此次重大的科学考察将沿藏北西部的大片无人区进行活动,主要通过班戈、申扎、尼玛、双湖、安多等县,最后到达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结束整个科考活动,全部行程将预计达到上万公里。
藏北科考发现珍禽胡兀鹫 新华社西藏那木湖6月28日电(记者唐召明 格桑达瓦)6月28日,藏北高原无人区科学考察团的考察人员在藏北那木湖的扎西岛上首次发现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禽胡兀鹫。被称为青藏高原卫生“清道夫”的胡兀鹫,以动物尸骨为食。它在我国只有千只左右,属濒危物种,过去只在西藏西南部时有发现,而在藏北还是第一次发现。 在藏北那木湖扎西岛西北角突兀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很大的胡兀鹫杂草窝,只见雌鸟飞出飞进地在给4个月大小的雏鸟喂食。这种头顶和后颈为白色、头顶周围有一圈黑羽、长有胡须、腹部为褐色的胡兀鹫,体长1米多。它的发现,对于藏北高原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据西藏大学化生地系藏族副教授次仁介绍,由于胡兀鹫孵化期长达半年,每窝又只产蛋一至两枚,加上雏鸟出壳时又在三九隆冬,所以繁殖率很低。这次胡兀鹫在藏北高原的发现,将会对胡兀鹫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的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是那木湖扎西岛离拉萨比较近,交通便利,便于我们对胡兀鹫的观察和研究;二是一旦掌握了胡兀鹫的繁殖规律,就会通过保护提高胡兀鹫的繁殖率,这对于藏北乃至西藏清除动物尸骨和进行环境保护都将会带来很大的益处。
漫长科考路 初行遇险情 新华网西藏频道6月28日电 庆贺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随藏北无人区科考团前往藏北考察的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格桑达娃小分队,昨天一大早从当雄出发,于当晚到达纳木错扎西多半岛。 小分队在前往纳木错途中,天气变化无常。万里无云、朗日当空的下午,突然乌云密布,大雨裹挟着冰雹倾盆而下,道路顿时泥泞不堪。暴雨冲毁了多处路面,险情不断,科考车几乎难以前行。有一处长10多米的路段,在科考人员的修筑之下,科考车才得以通过,他们把这段路命名为“七一路”。 据悉,小分队明天将离开纳木错,前往班戈大溶洞考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7 14:07: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