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佛造像铸造工艺鉴定真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8 22:10: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造像铸造工艺主要有铸痕、铸瘤、碎裂璺、错位、垫片、砂眼、焊痕等几个工艺特点,鉴定佛像时对以上几点工艺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观察铸痕是辨别佛像真伪的一个关键,佛像上的铸痕主要是指范线,古代铜造佛像绝大部分为陶范法铸造,这种铸造法由于外范为数块组合形成,所以范与范的接合处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量的间隙,铸就后的这些间隙会在器表留下条条细线,那些细线就是所谓的范线。尽管佛像在铸造成器后有一个修整过程,器表范线会被磨削去除,但复杂和不易磨削的部位仍会留有范线痕迹。

 宋代以后,佛像铸造大多采用失蜡铸造法,近现代的佛像铸造也多采用此法,因这种铸造法为整体成形,所以不可能产生所谓的范线。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有的伪器在采用失蜡法铸造佛像时直接在蜡模上做出假范线。然而真器的范线一般都很细小,而伪器的假范线一般都相对粗硬,仔细分辨即可判定真伪。   另外,陶范铸造很难做到佛像表面整体平滑,这是因为外范是以数块范组合而成的,每个部分只是相对保持在同一平面,难免出现错落,因此会产生“台阶”,即范线两边平面高低有细微差别。而失蜡法是整体成形,器表均在同一个平面,所以假范线两边平面高低没有差别;翻砂铸造法分体成形焊接成器,所以也不会出现范线。   二:陶范铸造由于工艺的特殊性还可能在器表上留下所谓的铸瘤或碎裂璺。铸瘤是因铜料纯度或温度等原因,使铜液流动不畅,在器表上留下的瘤状痕迹;碎裂璺是铸成后,器表上留下的不规则细纹;而失蜡和翻砂铸造法,器表都不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另外,与范线不同,这两种现象均不可能作假,所以在对佛像的进一步观察时这些细微之处也应当留意。

三:佛像背部留有垫片是陶范铸造特有的一种现象,垫片所用的碎铜片的铜质一般都与本器物铜质不同。而失蜡法或翻砂法的铸器,整器铜质是一致的,而且也不可能产生陶范法铸器特有的垫片留痕。所以观察有无垫片及整器铜质情况,也是佛像辨别的一项内容。   四:范土也是佛像辨伪的一个标志,陶范法铸器和失蜡法铸造,一般器表都或多或少地残留着范土;翻砂法铸器,一般器表多带有残砂。陶范的范土为暗红或灰色,而翻砂法所用的型砂是以石墨为主,因此器表残砂为墨色;锻造法制成的器物无残留物。
2#
发表于 2012-1-28 22:33:48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1-28 22:56:33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
4#
发表于 2012-1-29 00:27: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5#
发表于 2012-1-30 11:51:09 | 只看该作者
:shar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5 11:01 , Processed in 0.0579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