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具古玉鉴定理论和功夫修炼的红山诸文化研究论坛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00:23:00 | 只看该作者

憨山:《劝世歌》

人生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作主张。
谄曲贪嗔真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宝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32#
发表于 2007-7-14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景圆在2007-5-30 9:23:37的发言:

"神在形上玄思深"

自然真是真的

向一壶老师致敬

[em27][em27][em27]

[em24]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09:53:00 | 只看该作者

同一个源头,共同的目标,向abubuyou先生和为红山文化研究付出的人们致敬!

[em27][em27][em27]
34#
发表于 2007-7-14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作主张。
谄曲贪嗔真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宝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em27][em27][em27][em29][em29][em29]
35#
发表于 2007-7-20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7-14 9:53:23的发言:

同一个源头,共同的目标,向abubuyou先生和为红山文化研究付出的人们致敬!

[em27][em27][em27]

居士

為紅山文化研究付出

的人們

致敬

[em24]
36#
发表于 2007-8-27 21: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6-29 0:23:14的发言:

憨山:《劝世歌》

人生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作主张。
谄曲贪嗔真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宝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em27]
37#
发表于 2007-9-5 20: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6-29 0:03:47的发言:

中华人文祖先当时达到的文明的先进程度,可能比以上描述的更为发达!

[em27][em27][em27]

什麼

吸引大家

辨識所藏

欣賞所藏

所藏映射

先人

生活

信仰

演化

[em04]

38#
发表于 2007-10-7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07-9-5 20:35:42的发言:

什麼

吸引大家

辨識所藏

欣賞所藏

所藏映射

先人

生活

信仰

演化

[em04]

[em23]
39#
发表于 2007-10-7 21: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07-7-20 22:51:00的发言:

居士

為紅山文化研究付出

的人們

致敬

[em24]

[em10][em10]
40#
发表于 2007-10-12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古国的“中心”究竟在哪里?布谷先生认为:就在今天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中部,教来河两岸。在敖汉旗已发现的单纯红山文化遗址就有447处。此外,在兴隆洼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含有红山文化的55处遗址。总计为502处。考虑到自然破坏、普查时疏漏因素,敖汉旗红山文化遗址实际应有700余处。红山文化遗址遍布全旗。特别是该旗中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最密集处是教来河两岸。这种情况是邻近地区无可比拟的。特别是在敖汉董家营子遗址发现了一些有切割痕迹废弃的碎玉——边角余料,充分证明了这里就是当年“红山古国”的玉器加工中心。这些事实说明,当时在敖汉旗地区,定然存在一个“红山古国”至大之王、凌驾于部落联盟之上的“霸主”。

就在赤峰,敖汉旗那旮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时在敖汉旗地区,定然存在一个“红山古国”至大之王、凌驾于部落联盟之上的“霸主”。

他就是红山古国的国王,龙王大帝.

[em10][em10][em17][em17][em01]

有些遗址为什么找不到?

就这个问题,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按我们现在的思路去想,我国前些年的情况看,有豪宅或宫殿般的建筑在拆迁的时候都会把好的材料拆下存来搬走,甚至连一般的住宅拆下来的砖头老百姓都会拆回家盖小房.史前的建筑物应该是木制的结构,宫殿或豪宅如被战争摧毁的话,那么,好的建筑材料和宝物就回被战胜方抢去,或被百姓瓜分或哄抢,所以,宝物就不会保留在一个地方,就会流散到各地,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宝物散落到民间各地的情况,出土地方也不一样,玉表特征也就会不一样,这种情况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有的遗址也可能遭到破坏,或被洪水冲刷以及其它等自然灾害破坏而已不复存在,何况史前历史那么久远,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

昨天,我看到报纸刊登一张有人收藏到大连100年前的照片,看照片就象一个小渔村,这才仅仅一百年的时间,现在大连的原始旧貌已荡然无存,面目全飞,你上那去找大连的旧址呢?史前的大连又是怎样的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希望有些专家学者看了后,有所启发,和开阔思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2 16:10:4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1 19:53 , Processed in 0.0548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