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与任南先生今天会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7 23: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与任南先生今天会面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与任南先生今天会面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5月,其职责范围是研究中华传统医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其根本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医学,推动中华传统医学走向世界,实现崔月犁先生的遗愿。

  编辑《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是本中心的首要任务。这是一项功在今世、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中心将尽全力把这套丛书出好、出齐,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水平和功底来。中心将接受国内外有志于此的朋友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资助。  

  中心还将开展传统医学的研究发展工作,其中包括:

  ☆ 收集、整理传统医学科研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编写科研教材;  

  ☆ 举办传统医学教育,以传统医德为核心思想,以传统经典为主要教材,以师承教育为主要方法,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开展传统医学科普讲座、技术培训、学术考核等工作,提高人们对传统医学的理解、认识和学术水平;   

  ☆ 建立全国专家网,组织对传统医学的国内外交流、科研成果展示、学术考察和与其它有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等活动,扩大传统医学在国内外的影响;组织国内专家出国进行传统医学的咨询服务和经验交流;  

  ☆ 进行对传统医学临床科研成果的评估、鉴定、论证、推广和转让等咨询服务工作,为之服务人民、走向世界牵线搭桥;  

  ☆ 筹办国医服务部,综合传统医学手段,开展保健、养生、疗养服务工作;进行对传统医学自然疗法的研究。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下设顾问委员会、学术专家委员会、古籍编译委员会,分别聘请社会名流和资深专家为各委员会委员。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将努力学习崔月犁先生赤诚坦荡、光明磊落的博大胸怀,以老老实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扎扎实实、坚韧顽强的工作作风,迈出坚实的每一步,为中华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徐书麟

  崔月犁先生的夫人,生于1920年4月23日。194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55年毕业于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专业研究生班,曾长期从事哲学教学工作,后任北京实验京剧团团长。1983年离休后学习中国画,至今已送出习作三千多张。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晓彤  

  崔月犁先生之子,生于1948年3月8日。1968年赴内蒙下乡插队,1979年回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崇文职工业余大学。曾就职于社办企业、公司商社、国家机关和饭店旅游等行业。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7 23:58:48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世纪中医的世纪
——答《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问
(1995年5月)


  问:崔老,您是我国卫生界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在担任卫生部长时,您就提出要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主张,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您能否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

  答: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但在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对中西医认识上的不一致,中医事业的发展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走了一条艰难之路。

  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提出要“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搞中西医结合,创立新的学派”。本来这是个非常好的主张,为中医在新时代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但那时我们国家整个路线都是“左”的,当时认为我们大干快上用十年八年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学派,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加上讲阶级斗争,批判牛鬼蛇神封资修,一些老中医被当作封建残余臭老九,被打倒赶回了家,中医的骨干被瓦解了。在这种情况下,创造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怎么可能?中医没有骨干,就由西医去创造,西医很快占领了中医的阵地。1978年我恢复工作到卫生部当副部长,服从组织安排,主管中医工作,当时中医是什么状况呢?

  文革前,全国有中医院371所,文革中搞掉了200所,只剩余100多所,这100多所还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1982年,湖南衡阳会议上,我提出中医就是中医,不能用西医消灭中医;中西医结合不是谁占领谁的问题,中西医结合应是一种高级结合,它所用的方法应既不同于原来中医的方法,也不同于西医的方法,是在更高层次上寻找结合点。我们不能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却唱着流行歌曲的调子,保持中医的纯粹性这是中医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次会议是个转折点,从此我们在政策上开始重视中医了,但是怎样才能把中医发展起来,还是个大问题。中医的真正发展首先要国家增加对中医的投入。1982年重新修订宪法时,彭真同志给我写了封信,说中医你要好好地抓,后来又派王汉斌同志和我谈怎样发展中医。经过讨论,我们在宪法中加入了“发展传统医和现代医”这样的字句。1985年,我们向国家争取到1亿元发展中医专款,在当年的卫生厅局长会议上,我对各省卫生界负责人说:“现在我们有了这么些钱来发展传统医学,我不提多的要求,就两条:第一,必须要每个县建立中医院,如果是少数民族山区,应按他们的需要建民族医院;第二条,加强中医高等人才的教育,少数民族的蒙医、藏医、维医要建立医学院,傣医要建立卫生学校。”先把传统医学的庙建起来,有了庙,请神就比较容易了。到了1985年,我们有了近1600所中医院,现在已到2000多所,中医学院有了30所。可以说,中国的中医事业发展也只是刚刚起步。


  问:崔老,您在前面提到在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医曾一度取代中医占据领导地位,事实上由于西医在医疗技术和诊治手段等方面与现代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发展极快,而中医的发展相对缓慢,因此有人提出应把中医西医化,或者说中医向西医看齐,对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答:我赞成中西医结合,但我不赞成中医西医化。

  有三个概念我们必须弄清楚,一是发展中医,一是发展中西医结合,一是发展西医。我们不能用中西医结合代替发展中医,这是个原则问题。1984年我在中央书记处汇报工作时,书记处提出中医不能丢,中西医结合要继续搞。中医是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它所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中医有一套独特的体系,它的整体观、辩证思想、天人合一等东西在西医里是没有的。虽然中医不像西医直观、量化,可以测定,但中医在临床的实践中是极富成效的。有些在西医看来是没有办法的病,中医一看就见效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的诊治方法也许在实验室做不出来,可在客观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检验。人们常说:“西医治表,中医治里”,可见大家对中医神奇的疗效还是十分信服的。一些欧美国家对中医也重视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振兴科学,在学习了德国的细胞学后,取消了汉医。1979年我访问日本,日本医学会西医会会长很有感慨地对我说:“中医非常好,我们取消汉医是个错误”。如果按西医的测验手段,取消中医很容易。比如号脉,中医认为正脉反脉共有80多种,可西医的脉像仪只能测出几种,如果因为仪器无法测出就否定它的存在,这样的态度才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不断向前的,它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地探索未知的新领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现在的科学手段无法检验,现在的理论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应有一种包容精神和虚心求解的态度。对中医这种有几千年历史实践的东西,我们更应努力挖掘发展。也只有在中医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中西医才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问:目前,我国中医药界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科研经费不足,人才的缺失等,与此同时,日本、韩国在对中医的研究和应用上非常下功夫,也达到了相当水平。两相对照,有人惊呼:中国的中医再不奋发向前,恐怕不久就将变成日医、韩医了。你觉得这种说法是不是危言耸听?您对目前中医面临的困境怎么看?

  答:这种说法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好多中药,比如六神丸,日本人拿过去后很快就占领了世界市场。还有救心丸,这是我们研制了几十年的国家级新药啊,可现在日本生产的的确比我们自己的好。日本不仅想在中医药上占领世界市场,他们还专门扶植“东方医学”向世界发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跟我们斗了两三年,他们一定要按日本的穴位作为世界通用的标准,我们不同意。后来他们又想把世界针灸协会放在日本,我们争了好久,才把它放在中国。气功也是如此。为什么我现在还当着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的主席?主要就是要和外国人竞争,气功是中国的国宝,我们不能像景泰蓝那样把它给丢掉了。

  现在我们在中医研究方面的投入是不够的,许多好的想法因为缺少资金实现不了。1986年我访美时,洛杉矶几个卫生专家说他们打算办一个中西医结合学院,讲一些中医课程,我听了很感兴趣,问他们讲些什么?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帮些什么?他们说最感困难的是中国的文言文,太令人费解。这对我很有启发,中医要走向世界不仅仅要有实践,还应有一套让世界人民看得懂的理论。我们有那么多的典籍,应该翻译出来。后来我通过中医研究院和中医学院的专家开了个单子,把一个普通人要成为中医高级专家必读的120部书列了出来,这是从上万部书里精选出来的。我想把它们译成白话文,从保健、饮食、医疗各个方面,出一个系列,但因为没有钱,这想法也就只有被人赞成而无法实现。从卫生部长的位置上退下后,我曾组织100多名专家分4个小组把4部医学经典译成白话文,一共出了5000册,本打算再译成英、法、德、日文,后来没钱也就算了。在中药的研制和开发上也是如此,如果国家能在大医院有规模地对中药药效进行临床检验,然后规模生产,普及国内,打入国际,中药的发展就快多了。


  问:这次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国杰出青年中医评选活动,这么大的规模在国内还是首次。应该说这对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件好事。您是这次活动的名誉主任,能否就举办这次活动的意义谈谈您的看法?

  答:我觉得这次活动有四个特点。第一,这次选出的青年杰出中医不是只有一方一剂,也不是西医化了的中医,他们遵从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第二,这批青年对我们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得很好;第三,他们有突出的临床实践经验,医术很高,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第四,因为他们所具有的良好素质,当他们跨进二十一世纪时,他们将是中医界骨干,是下个世纪中国中医发扬光大的希望之所在。综合这些,由全国青联和中国中医药学会组织的这次评选活动,为我国中医学界培养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做了一件大事,对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和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问:发展中医事业需要我们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您认为全社会应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创造些什么条件?

  答:今年年初我给江泽民同志写了封信,比较详细地谈了我在发展中医事业方面的看法,主要有四点:第一,我们的大学一定要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中医,而不是半中半西低水平低层次的中医。我不反对在中医学院开设西医课程,但我们不应在学生一、二年级打基础时,让他们先入为主地按西医的方法理论学习,到三、四年级时才开始接触中医,我们应有一套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教育方法;第二,恢复带徒制,一是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中国国情,尤其适合对医生需求量很大的广大农村地区,二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中医水平层次的提高大有裨益,我们应该让有实践经验的老中医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第三我们的中成药应由国家有计划地开发,不能让外国人占领世界中药市场;第四,国家对中医投入要增加,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可我们对中医的投入却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如果在中医投入上再不下大力气,中医药的研究就有可能落在别人后头,更谈不上为十二亿人民的健康作贡献。


  问:作为医学界老前辈,请您对中国年轻的中医药品工作者提点要求和希望。

  答:现在吸引年轻人的热门行业很多,真正愿沉下心来学习中医的并不多。中国是中医的发源地,如果不把中医这块国宝发扬光大,没有相当多的继承人,我们将会愧对祖宗。毛主席说,中医要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如果我们二十一世纪没有一批年轻的有水平的中医,这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遗憾,也是人类医疗卫生界的遗憾,对医学界是个失望,对世界也是个失望。在这里,我对有志于发展中医、学习中医的年轻人的希望是:如果选择了中医这个行业,就要好好利用现有的条件,打好基础,学好理论,真正地把中医的精华学到手,为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为中医在二十一世纪的辉煌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23:40:50编辑过]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42:00 | 只看该作者

机遇与挑战同在成功与困难并存
(1997年6月16日)


  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申了“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一贯方针。回顾中医药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沧桑变化,有许多令人回味、发人深思的地方。我早年并不太了解中医。八十年代初到卫生部工作以后,让我分管中医工作,目睹了中西医药的现状,接触了大量中医药界的人士,对中医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中医和西医学术见解不同,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卫生行政部门对这两种医学持什么态度,这就成了对中医工作的重要问题。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中医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全国的中医事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并正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抚今思昔,感觉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走到这一步,来之不易。多少中医药界的前辈奔走呼号;多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贤达决策谋断,倾注心血。先是把中医从被歧视、被取缔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然后由从属地位变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国社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当时,卫生部明确指出:“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是我国医疗卫生战线的一件大事,是国务院为振兴中医事业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步聚,对于加强中医工作,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看来,这个结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今天,我国的中医事业虽面临新的前景,但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成功与困难并存。我国的中医事业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进入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地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不论在中医界内外,都更加令人关注。在“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方针进一步确定之后,如何正确地贯彻落实这个方针,需要有得力的措施。中医药的学术发展,应当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中医药界敞开思想,进行研讨,在学术问题上求得共识。我们对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主张不搞争论,但学术问题不是如此。学术争鸣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否则便会死水一潭。

  在回顾近二十年中医药事业走过的道路时,发现当时有不少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记述、论证和探索了这一艰苦历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中医药事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了冷静、深沉的总结和思考。其中不乏中医药软科学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今天读起来,仍沁人肺腑,发人深省,不失为中医决策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宝贵资料。

  中医应该走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医机构应该突出中医特色。如果形形色色削弱中医的做法不改变,或在漂亮的口号下使中医很快地西医化,那就重复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消灭中医的悲剧。为了在不同认识的比较中,使人们分辨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子来,今选了一部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讨论的文章,汇成一册,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44:00 | 只看该作者

确保中医药在国内外健康迅速地发展
(1997年8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好:

  学会负责同志已代表学会做了工作报告,请审议。欢迎提出批评与建议,以便更好地做好学会工作,为人民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方针。从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来看,今后中医药工作任务还很繁重。解放初期我国只有5亿人口,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增加到12亿多,近两倍半。在5亿人口的年代,全国有6万西医,而今已发展到100多万,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建国初期中医从业人数约有50万,四十八年后的今天仍是50万。相比之下中医的发展速度是很慢的。在中医药水平方面,有些固有的特色比以前也差了。这样,中医药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已不能满足人民需要。鉴于以上情况,现提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药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

  最好要由现在的50万发展到100万。除补充自然减员外,要使全部中医药机构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才能在二十一世纪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二.中医药人员的质量要大大提高

  要尽快采取措施,使他们普遍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临床专业水平及学术水平。全国各中医大学、学院应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提高教育水平,尽快把一些老中医反映的“现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是半中半西两个中专水平”的状况加以改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中医理论功底较好,专业水平较高,看病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为中医药队伍的骨干力量。到二十一世纪中期,这样的人才如能增加50万左右,对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将做出贡献。其次,对中医药人员应采取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继续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9亿农民服务,对农村要有计划、有目的定向培训中医药人才,解决县以下地区中医院缺乏科班出身中医药管理人才及中医药力量薄弱的现状。

三、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工作

  中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理论宝库,弘扬中医药文化。原中医药局副局长诸国本同志,曾研究中医和各学科的关系,大体上近30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中医药相关。钱学森同志在人体科学著作中讲到: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多种学科对中医理论、气功和特异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当产生一定成效时,那将引起整个科学界的革命。中医针灸、按摩和气功都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保健方法。特别是气功,近年来很多老年人都以气功进行自我保健和养生,收到可喜效果。据说全国约有5000万人在练气功。事实证明这对降低医疗费用很有好处。卫生行政部门应把这项工作统管起来。以便杜绝那些极少数的伪气功,有利破除迷信。对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研究,建议由高科技单位加紧进行,以确保我国在这方面不至于落在日、美、法、意等国的后边,使我国除针灸,按摩、正骨外,气功也能在国际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我国对中医的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中医汤药治病问题,这本是中医药固有的特色,有西医不可替代的独到之处。现有的科技水平和检验水平一时还难以完全探讨清楚其治病机理,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一段时期内可能不会有大的进展,但这不能说汤药治病不科学。对未知的东西认为不科学,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有些中医药单位随便放弃使用汤药治病,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对中医药进行全面研究,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辉煌成果。

四.关于民族医、民间医、草药医及秘、验方的问题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医和草药医。其中藏医、蒙医、维医不仅有其相当长的历史,并有一定规模的医、教、科研单位。傣医也有医疗单位。但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切实加强,特别要注意学术继承发展。对民间医和草药医,政府也应有具体政策和管理措施,使他们在实践检验中发挥长处,并和大、中医疗单位挂钩。经临床实践确有实效的,就应予以承认、吸收和推广。对秘方和验方也应如此。1958年大跃进时期,国家号召献方,各卫生行政部门都收到很多。中医研究院一家就收到几万个,但丢失太多。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研究这些材料,逐步开发出新的科研成果。

五.中西医结合问题

  中西医结合已搞了几十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发展。首先特别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管起这项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不光是中医药主管部门来管。其次在全国西医院校及大、中医疗单位搞中西医结合,这点应向中日友好医院学习。中医病床要在医院总床位中占一定比例。西医单位也要大力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今后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如能培养出30万高级中西医结合的专家,那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也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关于中医走向世界问题

  近年来,中医已被西方国家所重视。首先是针灸、正骨、按摩及气功逐步走向世界。美国开始承认中医药为非常规疗法,这样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但目前中医药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多为民间及个人,而官方的正式交往较少,因此还没形成医教研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流。今后,除中央、省级有关单位重视外,各大院校医、教、研单位也应加以重视。有关领导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项工作。现在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方面的投入愈来愈大,已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例如:美国1993年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为9700多亿美元,平均每人每年约需4000美元,但还有3700万人不能享受保健医疗,他们深感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向国外大力宣传我国中医疗法疗效好、费用低和安全、可靠等优点,逐步推荐我们的中医药疗法,他们会逐渐接受的。

  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也将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费用是突出问题。我们不能不考虑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问题,我们不能重走资本主义国家的弯路。在医疗保健、养生方面应尽可能利用中医药优势,使国家的医疗费用不要增长太高、太快,并减轻一些人民的经济负担。使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占一定地位。

  这次大会集中了全国中医药界很多知名专家、人才,为保证中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要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要重视中医药软科学的研究与开发。使中医药在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同时,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把中医药这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继承、振兴、发展起来。我衷心希望中药界广大同仁,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奔向二十一世纪再创辉煌。

  以上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72351020549.jpg[/upload]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与任南先生今天会面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7 23:52:21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7-11-12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与中医药行业有关的全国性

一、概况:

  经过社团的清理整顿与重新登记,目前与中医药行业有关的全国性社团共有12个。分别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其中前3个的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协,其它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各社团简介:

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ATCM

地址:100029 北京市和平东街樱花路甲4号
会长:佘靖 秘书长:李俊德 联系电话:6421831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地址: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会长:陈可冀 秘书长:陈士奎 联系电话:64010688
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针灸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AM

地址: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会长:胡熙明 秘书长:李维衡 联系电话:64030611
常设机构:办公室、学术部、咨询培训部
业务范围:开展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服务,以及科学考察、针灸临床、继续教育、成果推广、科学普及等。
期刊:中国针灸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FAS

非政府性针灸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
总部地址: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活动地域:世界范围 联系电话:64014411
会长:陈绍武 秘书长:邓良月
机构: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
业务范围:组织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和专题学术讨论会;促进国际针灸界之间友好往来;宣传和推广针灸科学,争取各国针灸合法地位;发展针灸教育;出版针灸学术刊物。
期刊:世界针灸杂志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China Academic Society of Native Medicine CASNM

地址:100029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
会长:诸国本 秘书长:王永炎 联系电话:64220890
常设机构:秘书处、学术部、外联部、编辑部、科技部
业务范围:组织开展民族医药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开展民族医药学术课题的研讨,科研成果的论证、评估、推广,为民族医药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民族医药学专著、古籍的整理、翻译;开展民族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推荐优秀民族医药人才;开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Medicine Qigong CAMQ

地址:100029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
会长:龙致贤 秘书长:杜洛伊 联系电话: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负责对各省的医学气功组织的业务指导和联系;组织开展医学气功的研究、交流及培训;宣传医学气功,开展气功普及活动;出版医学气功资料及著作。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World Academic Society of Medicine Qigong WAS MQ

总部地址:100029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
会长:冯理达 秘书长:龙致贤 联系电话: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组织各会员国参加世界医学气功大会和专题讨论会;促进国际医学气功之间的友好往来;宣传和推广医学气功科学;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组织编辑翻译出版医学气功学术专业刊物;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现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丹麦等23个会员国。
下设美国、日本、欧洲等5个分会。

中国中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TCM

由原全国中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中药企业协会合并组成
地址:100700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 16 号中国中医研究院大白楼 6 层 612 室
会长:张洪魁 秘书长:傅晶莹 联系电话: 64014411 转 3002 传真: 64014411 转 3003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制定有关中药行业行规行约;对新办中药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前期咨询调研;参与制定本行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规范中药行业价格;组织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组织行业技术咨询、培训、协作和技术交流;组织推广中药行业优质服务活动;开展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任务。

中国药膳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of Health-Protection Food CAHF

会长:周文泉 秘书长:高普 联系电话: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发掘整理药膳文化;收集和掌握国内外药膳科技动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技术咨询,开发和推广药膳科技成果;规范药膳餐馆管理;出版学术刊物。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Advanc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RACTM

地址:
会长:方荣欣 秘书长:于生龙 联系电话:64265511-2213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开展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著和刊物;开发和推广中医药和中西结合新技术、新成果;主办培训;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辛安里66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64040290 (010)64045778

e-mail:ych88@sohu.com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会长:沙凤桐
地址:100005 中国北京东城区西总布胡同9号  联系电话:(010)65252582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China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名誉会长:李振吉 会长:贺兴东 秘书长:姚高昇 副秘书长:陈珞珈
地址:100700 中国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联系电话:(010)84044850 64014411-3261,3068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分会 ( Sectional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ociety of Health Economics)

会长:李大宁 秘书长:陈珞珈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6#
发表于 2007-11-12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崔月犁生前任主席的《世界医学气功学会》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简介

    气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医学气功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作为人体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引起了人民的极大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气功有了较快的发展,国际上已出现了跨国性的气功组织。经中国、美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七个国家气功专家、学者的共同倡议,于19881010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医学气功学术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二十一个国家800多名代表。大会一致认为,为推动医学气功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医学气功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医学气功科学研究,促进世界各地气功组织的团结。为满足中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芬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波兰、奥地利、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韩国、葡萄牙、香港、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气功爱好者的愿望和要求,经过一年的筹备和酝酿,于19891116经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注册正式成立了“世界医学气功学会”。本会已于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日加入中国社团研究会。

  学会性质:国际性、学术性群众团体。

      旨:促进世界医学气功界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医学气功的科学研究;利用医学气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业务范围: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咨询服务。

  主要任务:定期(每两年)组织召开医学气功学术会议;开展多项医学气功学术活动;宣传和推广医学气功科学教育和现代研究;定期培训会员,出版学术刊物。

  组织机构: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利机构,执行机构为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学会理事每届任期四年。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下设办公室、学术部、联络部、财务部。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

  自学会成立以来,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的气功组织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还接待了十几个国家的气功爱好者来我会学习气功和治疗疾病。目前本会已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会,我会会员每年还派出气功专家赴国外讲学和治病,深受国外朋友的欢迎。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的办公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院内

  学会地址: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十一号

  邮政编码:10002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2 9:47:2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2 03:08 , Processed in 0.0736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