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姜念思功德无量-为孙守道遗著《红山文化玉器新品新鉴》作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9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姜念思: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9:01:00 | 只看该作者

注目都市里的文化印痕

2004-12-10 3:59:57<辽宁日报>


12月9日,13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城市考察。他们要考察的是四处建于清末民初的名人公馆。就在1年前,他们中有的人也曾造访这些地方,那时,满眼的破败带给他们的除了震惊和惋惜,大概没有什么其他的感受。

正在筹备建设沈阳历史博物馆的姜念思回忆说:“当时看到杨宇霆公馆的样子,我就表明了态度:必须赶快修,不修就要没了。应该保护的一定要先保护下来再说。”

整个上午,专家们对赵尔巽公馆、杨宇霆公馆、常荫槐公馆,以及孙列臣公馆依次进行了考察,专家们对几处公馆的修缮都表示肯定,同时也对未来几处建筑如何使用,以及如何在城市和历史之间寻找契合点进行了讨论。

当天下午,四处公馆所在的大东区举行了一场“大东区区域文化建设专家论证会”,主要内容就是请考察了几处公馆的专家学者,为这几处名人公馆和其他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建议。

“期待‘魁星阁高峙城东,夕照晚霞一望千里’的沈阳八景‘星阁晴霞’重现”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沈阳市的历史建筑如何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抢救这些饱含城市历史和特色的“不可移动的文物”成为人们普遍的呼声。杨宇霆公馆、杜重远楼等近现代建筑的命运一度成为很大的社会热点。

12月8日,记者在赵尔巽公馆采访大东区文化局局长赵明时,问到四处公馆未来的用途时,他表示,作为文化部门,当然希望这几处公馆都能成为专题博物馆,对市民开放,以它们为载体,向沈阳人展示沈阳的历史,“但是,由于存在使用单位在内办公的问题,因此,如果想要这些公馆作为专门展览的用途,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协调工作。”在昨天的论证会开始之前,赵明向各位专家明确了希望他们给几处公馆和其他历史建筑的用途出谋划策。

研究辽宁城市史的著名专家张志强研究员曾经多次给沈阳市、大东区的有关部门提供建议,昨天的考察结果也让他颇感欣慰。他在会上谈道:“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恒久动力的还是文化。”所以说,从长远来看,重视城市的文化建设是凝聚城市精神的关键所在。

“赵尔巽公馆等四处历史遗迹正是文化的载体,在我看来,如何对待历史建筑,修复并不代表一切。不是说,你杨宇霆公馆修好了,门锁好,别失火、别失盗,就行了,重要的是怎么利用它。”张志强说,“我们上午参观的时候,在现场就提出了一些建议,观点不尽相同。我的意见是,最好是争取在根据四处公馆的不同特点建立别具一格的专题博物馆。”

专家们在常荫槐公馆考察的时候,对公馆内将进驻很多机关单位提出了意见。有专家认为,如果常荫槐公馆用做普通的机关办公场所,实在可惜。

对沈阳城市历史烂熟于胸的张志强建议,利用常荫槐公馆建立一个“东北交通历史博物馆”。“常荫槐公馆不应该挪作他用,也没有必要办成常荫槐个人的博物馆。但是,根据常荫槐的身份,他的公馆非常适合作为一处全面展示东北交通历史,尤其是铁路史的地方。”他说,“常荫槐本人是铁路总办,他当时督办建设的铁路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成立一个交通历史博物馆,不仅在沈阳、辽宁、东北地区,就是在全国也是第一处。这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

张志强还提议,利用赵尔巽公馆位于小河沿公园这一地理特点,真正还原一个“盛京东城”的盛景。他说:“小河沿在清乾隆时期就是著名的公园,许多老沈阳都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回忆。如果把魁星楼的重建地点设在赵尔巽公馆附近,结合小河沿、赵尔巽公馆等几处蕴藏沈阳城回忆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期待‘魁星阁高峙城东,夕照晚霞一望千里’的沈阳八景‘星阁晴霞’重现。”

“把需要保护的文物及时保护起来,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而目前正在负责筹建沈阳历史博物馆的姜念思则更多地谈到了他对沈阳很多历史遗存遭到破坏的现状非常忧虑。

他认为:“沈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但是,因为许多客观的原因,沈阳的历史积淀却并不厚重,许多历史遗迹都已经没有了。所以,我在多次参加有关会议的时候,都呼吁,要赶快保护。重新修建那就不是文物了,所以应该保护的一定要尽快先保护起来再说。”

姜念思从四处公馆的修缮联想到整个沈阳城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姜念思认为,如果能把需要保护的文物及时保护起来,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同时,姜念思也对杨宇霆公馆的修缮情况提出了意见。“文物的修复强调完整性和真实性,不真实就不是文物了。杨宇霆公馆此次的修复也存在了一定问题,一些本来存在的雕刻,我今天一看被拆下来了。这个是不应该出现的。”

  对于未来历史建筑的使用问题,姜念思也提出来应该多建立专题性博物馆,因为他个人一直从事博物馆研究,因此有很深的感触。“沈阳市提出来建立20个专题性博物馆,其实数量并不大,在国外,像沈阳这个规模的城市拥有100处以上的博物馆也不稀奇。”

论证会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除了研究历史、城市、考古的专家发表了意见之外,省画院的专家也从美术角度谈了他们对历史建筑如何保护和利用的意见。由于明年王明宇公馆也将进行修复,因此,大东区乃至沈阳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将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论证会虽然结束了,但是赵尔巽公馆、杨宇霆公馆、常荫槐公馆和孙列臣公馆未来的用途还没有最后定论。人们将持续关注它们以及更多的历史建筑如何在城市中寻回自己的位置。
 

图片说明:负责筹建沈阳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姜念思(上左)与研究城市史的张志强研究员(上右)在论证会上;赵尔巽公馆寂静的院落,历史以及文化在无声地诉说(下)。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9:05:00 | 只看该作者
3800岁“中华第一井”现朝阳 深藏众多历史秘密
2006年5月11日,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辛占山、姜念思和华玉冰3位研究员在《朝阳市龙城区西三家遗址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纪要》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专家论证会纪要》确定:“西三家遗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面积较大,保存较好,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进程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特别是在这个遗址中发现的古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首次发现,也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有朝代记载以来最早的古井,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记者近瞻“中华第一井”

  站在井前,记者简直难以相信,再普通不过的石砌井台和井身竟然还能在3000多年后重见天日。

  由于记者采访时,文物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文物部门已经用沙土将井身填满,不过为了配合记者采访,朝阳当地文物部门还是特意找来专业人员,为记者重新掘出了离地面近2米深的井身。

  通过近距离观看,记者发现,井台和井壁全部由土黄色的石块垒砌而成,结合处相当严密,即使是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十分结实,井口宽度平均在一米二左右,井身竖直,且保存十分完好。

  “中华第一井”深藏历史秘密

  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时代相当于夏朝的晚期到商朝的早期,而夏商时期的“上层文化”,相当于中国历史上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采访中,朝阳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孙国平主任还告诉记者,发掘当时,还从井底找到了一些粗陶制品的碎片,“这些陶片时代完全是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陶片,时代再晚一点的陶片一片都没有,这就说明这个井和整个遗址是同一时期的,也就是夏商时期。”

( 时代商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9:08:00 | 只看该作者
打造清文化品牌昭显文化历史名城形象
辽沈专家呼唤《清文化文库》

    “一宫两陵”申遗成功,“皇家礼仪”吸引眼球、“格格大赛”参与者众、“故宫过年”让人神往……一个个活动的打造,使得清文化已经成为沈阳的品牌。如何更好地打造清文化品牌,弘扬沈阳的历史文化传统,向世界宣传历史文化名城?5月9日,来自省社科院历史所、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大学、省民委民俗所、沈阳市文史馆、辽海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有关专家和学者聚集沈阳紫气东来文化集团公司进行研讨,与会专家者呼吁沈阳应该有自己的《清文化文库》,并就编辑出版《清文化文库》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清文化文库》利在千秋

    沈阳首届清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为沈阳打造清文化旅游品牌,昭显文化历史名城形象,提供了有力契机。而《清文化丛书》的出版,将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了满族的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今年,市打造清文化品牌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紫气东来文化集团公司在《清文化丛书》的基础上,筹划联手编辑出版《清文化文库》。专家对此表示赞赏。省社科院民俗所所长曲彦斌说:“编撰《清文化文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件值得称赞和支持的好事。”

    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提出了不少好的设想,并表示,为了《清文化文库》拿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写出适合读者需求的书稿。

    《清文化文库》贵在权威

    《清文化文库》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同时,他们也提出沈阳编撰《清文化文库》要注重权威性。

    清史专家、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姜念思认为,出版《清文化文库》应突出沈阳地方特色,挖掘沈阳的历史文化遗存,应该格外注重它的权威性。编撰《清文化文库》既可留下珍贵的文化积累,又为了解和研究沈阳历史提供重要的资料,也给世界认识沈阳提供了权威的材料。

    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川水、辽海出版社原总编徐策等专家提出筹划出版《清文化文库》是一个团结辽沈地区专家学者,打造沈阳清文化品牌的很好平台。希望《清文化文库》能成为文化精品,给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打造出新的名片。

    《清文化文库》新在结构

    《清文化文库》在确保内容权威的同时,也在追求结构出新。

    清史专家、市文史馆馆员袁闾琨提出,对《清文化丛书》要有一个新的结构,要包括学术研究和通俗普及读物两大部分。《文库》以清前史为中心,以沈阳为中心,对历史遗存的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新编、新注,特别是过去散见的文史资料,可以为我所用。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提出:以清文化为主的老沈阳有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编辑《清文化文库》可收入主要历史文献资料,重现历史的图片,进行口述历史的整理。省社科院民俗所所长曲彦斌则为《文库》编撰提出很好的设想,他说,在《文库》的编写中,要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应该编写《沈阳风俗图志》、《沈阳地方文化通史》、《沈阳历史年表》,组织专业人士发掘沈阳的地方文化。

    《清文化文库》活在市场

    《清文化文库》的推出不是出一本厚书放到书架上陈列,而是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它、走近它。

    市打造清文化品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紫气东来文化公司董事长周庆玺说:“打造清文化品牌,要提高品牌的文化含量。此次筹划《清文化文库》,公司特别成立了市场研发部,在编撰过程中,会贴近市场。”

    省社科院历史所前所长张志强则说,《清文化丛书》得到了读者的认可,现在要编《清文化文库》,更要注意贴近市场、贴近读者,在坚持科学性、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更为生动、通俗。本报记者蓝恩发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9:12:00 | 只看该作者
内蒙古
   
    --------------------------------------------------------------------------------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2号。创建于1957年。现有藏品五万余件,以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为主,代表性藏品有匈奴《鹰形金冠饰》、《四虎吃一牛》金饰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元代钧窑香炉等。1981年以来,举办了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四个基本陈列。编辑有《内蒙古历史文物》图录、《内蒙古民族文物》图录。历任正副馆长杨国兴、文浩、康志敏、葛静魏、卢滨、王晓华、苏俊、张尔双、吴焕茹。
   
    --------------------------------------------------------------------------------
    辽宁
   
    --------------------------------------------------------------------------------
    辽宁省博物馆 地方历史艺术博物馆。馆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四经街二段三里九号。创建于1949年7月7日,初名东北博物馆,1959年1月5日改用今名。现有藏品7万多件,分为书画、织绣、铜器、陶瓷、甲骨、漆器、雕刻、珐琅、服饰、碑志等18类;代表性藏品有唐人《簪花仕女图》、欧阳询《梦奠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代 丝《紫鸾鹊谱》,辽代陶瓷及辽陵哀册等。建馆以来,在举办基本陈列历史文物分类陈列同时,还举办如民间剪纸艺术、杨柳青及桃花坞年画展、皮影等专题展览。出版有《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辽宁省博物馆藏法书选集》、《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刺绣》等大型图录。历任正副馆长王修、张拙之、李文信、邓学儒、杨仁恺、郝汇川、董贵勤、朱贵、姜念思、徐秉琨、孙守道、王绵厚、王振芳。
   
    沈阳故宫博物馆
    地方宫廷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址辽宁省沈阳市。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初,沈阳故宫归属北京故宫陈列所,1924年在原藏文物基础上,成立东北三省博物馆,1945年国民政府时期成立“沈阳故宫博物馆”,1953年成立“沈阳故宫陈列所”,1954年“所”为“馆”,1985年改用今名。藏品以清代文物和工艺品为主,代表性藏品有文征明、沈周、董其昌、“四王”、吴恽、扬州诸家及华岩、郎世宁等人的书画真迹,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清高宗弘历御用龙袍、清代帝后的玉册玉玺等。建馆以来,举办了清代艺术和工艺美术品陈列和清宫廷生活复原陈列——宫廷史迹文物陈列,同时,还举办了如清代服饰展等临时性专题展览。现任馆长赵松。
   
    旅顺博物馆
    地区性历史艺术博物馆。馆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列宁街42号。创建于1917年,始称“关东都督府满蒙的产馆”,1945年8月至1951年2月,曾由苏联接管,称“旅顺东方文化博物馆”,1951年2月1日移交中国政府,更名为“旅顺历史文化博物馆”,1953年4月1日正式使用今名。现有藏品3万余件,分为甲骨、青铜、陶瓷、书画、漆器、竹木玉石刻、珐琅、地方史文物及日本、朝鲜、犍陀罗雕刻等类。以地方通史为基本陈列,同时还举办如祖国艺术特展、明清书法艺术展、现代著名画家作品展等专题展览。出版有《艺苑掇英——旅顺博物馆藏画选》专号和不定期刊物《旅顺博物馆通讯》。历任正副馆长金培锟、韩行钓、许明纲、姜韶、魏福朔、柴夫、周德动、吴志焕、魏连忠、刘广堂、苏小幸。
   
    --------------------------------------------------------------------------------
    吉林
   
    --------------------------------------------------------------------------------
    吉林省博物馆
    地方综合性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馆址吉林省长春市伪满洲国皇宫旧址。1952年建于吉林市,1954年迁往长春。现有藏品近五万件,其中书画近七千件,铜器、玉器、瓷器九千余件,代表性藏品如宋女画家杨妹子的《百花图卷》、金代《文姬归汉图》、元何澄《归庄图》、元张渥《九歌图》、明董其昌《锦堂书记书画卷》等。举办有吉林省出土文物展览、馆藏工艺品陈列、地球的历史等基本陈列,同时举办过如杨柳青年画展等专题展览。出版有《吉林省历史概要》、《艺苑掇英》专号、《吉林省博物馆藏画集》等书籍画册。
   
    --------------------------------------------------------------------------------
    黑龙江
   
    --------------------------------------------------------------------------------
    黑龙江省美术馆
    地方造型艺术博物馆。馆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6年成立。现有藏品二百余件,主要为本省画家的优秀作品。不定期举办各类美术展览,并举办各类美术讲座、座谈等。设有展览工作室、收藏研究室、创作室等机构及美术家画廊。馆长由省美协驻会副主席兼任,美协秘书长兼美术馆副馆长。现任馆长晁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9:29 , Processed in 0.0688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