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人说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4 13: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玉说                     李廼宣
    玉纪                     清 陈性
    玉纪补                   清 刘心缶
    玉纪正误                 李凤廷
    玉雅                     李凤雅
    石雅(摘抄)               章鸿钊
    陈大年所藏古玉石器琉璃器出品说明书   陈大年
    古玉辨                   刘大同
    博物要览(摘抄)           清 谷应泰
    达古斋博物汇志(摘抄)     霍明志
    新增格古要论(摘抄)       明 曹昭
    玉谱类编                 清 徐寿基
    格致镜原(摘抄)           清 陈之龙
    天工开物(摘抄)           明 宋应星
    清秘藏(摘抄)             明 张应文
    燕闲清赏笺(摘抄)         明 高濂
    欣如谈玉(摘抄)           佚名
    玉纪:
    奕载堂古玉图录           清 瞿中溶
    志雅堂杂抄(摘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摘抄)           宋 周密
    云烟过眼录(摘抄)         宋 周密
    云烟过眼录续集(摘抄)     元 汤允谟
    文房器具笺(摘抄)         明 屠隆
    韵石斋笔谈(摘抄)         清 姜绍圭
    清宫交泰殿宝谱           佚名
    阅微草堂笔记(摘抄)       清 纪昀
    金玉琐碎(摘抄)           清 谢堃
    前尘梦影录(摘抄)         清 徐康
    记羊城玉豬               佚名
    玉考:
    古玉考                   刘子芬
    文房肆考图说(摘抄)       清 唐秉钧
    玉佩考                   清 俞樾
    古玉图考补正             清 郑文焯
    升庵外集(摘抄)           清 焦竑
    享金薄(摘抄)             清 孔尚任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       清 张廷济
    玉图:
    亦政堂重考古玉图         元 朱德润
    古玉图考                 清 吴大瀓
    陶斋古玉图               清 端方
    古玉图录初集             黄濬
    衡斋藏见古玉图           黄濬
    附录:
    古玉图谱                 宋 龙大渊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 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的中国玉器,代 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玉本来是自然界之美石。汉代许慎《说文》释玉作石之美者。玉的质地坚硬緻密,色泽晶莹 鲜丽,给人以一种美感,故古人把玉象征世界上美好和高尚的事物,甚至人格化,比擬为君子 之德。《说文》界玉有五德,《管子》说玉有九德,《礼记》称玉有十德。 玉虽有美质,在於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太宗语)。美玉只有经过人们鬼斧 神工的雕琢,製成蕴涵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才有无限的魅力,才有历史和艺术的价值。 玉器上反映的民族習俗、时代风尚以及審美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古玉 器的研究,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风貌,早为古人所重视。 中国古玉器见之於著録始於宋代。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玉器见之於著録始於宋代。宋代的吕大临在《考古图》中探録古玉器十四件,开中国的 玉器研究之先河,之后有元朱德润的《古玉图》,清吴大澂的《古玉图考》等著作相继问世,奠定了 中国古玉研究的基础。至今,有关古玉研究的著作大多为古人所寫,现在许多已很难寻觅了。为 此,我们将历代研究玉器的重要著述缩小影印成《说玉》一书,供读者参考。 《说玉》收録自宋代至民初研究玉器著作四十一种,其中专著十八种,专论二十三种,按内容 分成玉说、玉纪、玉考、玉图和附録五部分。下面对一些重要的玉器研究著作作一简要介绍。 《古玉图》,元朱德润(泽民)著,二卷,为现存较早的古玉著作。此书版本较多,有《说郛》本、 《湘管齐寓赏编》本、《欣赏编》本,本书採用乾隆十七年(1752)亦政堂刻本,其著録古玉器最多,凡 三十九件。前有朱氏自序。 《陶齐古玉图》,清端方著。端方曾任两江总督,古玉收藏甚丰。《陶齐古玉图》成书后,当时 未曾刊行。1936年,吴系杨寿祺在苏州古玩肆裏,发现了这部稿本,与王大隆整理后,将它刊行。 此书著採自璧羡以下,约一百五十馀器,其圭璋等稿已佚。它虽是一部残书,但考释很精详,对 古玉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玉图考》,清吴大澂著。大澂,字清卿,号愙齐,江苏吴献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 至巡抚,生平颇留意古器物的搜集与研讨,为晚清著名的金石考古家。《古玉图考》的最大特点是 採讨既广,考证尤详。著録的六十馀器,均由其弟吴大桢根据實物绘製成图形,是历代古玉图 谱中的傑作。 《古玉图考補正》,清鄭文焯著。文焯,字叔问,晚清著名词人和学者。此书補正吴氏书凡二十 二则,其中颇有识见。 《奕载堂古玉图録》,清瞿中溶著。中溶,字木夫,清著名学者钱大昕之婿,著名金石学家成 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当时未曾刊行,採器三百六十五件,都是瞿氏收藏的。1930年,瑞安陈 氏见到此书抄本,为之刊行於世。原著録的玉器均有图形,后被传抄的人所省略,甚为可惜。陈 氏认为此书详其形制玉色,度其高低尺寸,雕琢精粗,文字原委,援经據史,阐发疑义,其精 綵可与惫齐方驾也。 《玉纪》、《玉纪补》、《玉纪正误》,均为研究玉材方面的专书。《玉纪》为清陈性所撰。《玉纪 补》为清刘心缶所著。《玉纪正误》为李凤廷撰,此书订正《玉记》謬误之处,凡十一则,立论很有见 地。 《玉雅》,李凤雅辑。每页上半是作者藏见的古玉图片,下半匯辑了他平日所见论玉的文字, 分成出产、释名、雕琢、释器和奇異等五部分。由於《玉雅》中的图都是作者数十年所见的真正占 玉,并略记这些古玉浸色、尺寸及收藏者的姓名,故可供古玉研究者参考。 《陈大年所藏玉器石器硫璃器说明书》,陈大年著。此书虽是说明书,其實是作者平日研究的 心得,其中颇有卓见,并不因袭舊说。可惜仅有文字说明,未附占玉图形。 《古玉圖録初集》、《衡齐藏见古玉图録》,均为黄濬所撰。前者録器四百七十一件。后者録古 玉器图二百幅,多为古玉中的精品,原先大多为著者所收藏,现在有些已流失海外,在国外博物 馆的目録中可见到。此书对古玉器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可惜全书无一文字说明及玉器名。 《古玉图谱》,宋龙大渊奉敕编纂。此书著録古玉器约百馀件,本应是一部研究玉器最丰富的 参考书,事實上却不然,历来各家对其微词甚多,有的认为它是一部伪书,有的认为它收録芜杂 不精,考其图与存世古玉器相较,多不相合,故将此书列於书末,作为附録。 其馀如《玉说》、《古玉辨》、《玉谱类编》等书,不一一列举。 中国的古玉器,伴隨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增加了他们生活的色彩。我们相信此书一定 能增进读者对古玉器的瞭解和鉴赏水平,点缀人们美好的生活。

                                                                                   桑行之 一九九三年二月

4#
发表于 2007-11-4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民间古玉难正名,自是众生力量轻。

尽是相互寻质问,谁能合众携手行。

真真假假徒虚费,是是非非系利名。

想想众生皆过客,修身养性待延龄。

5#
发表于 2007-11-4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4 18:18:39的发言:

民间古玉难正名,自是众生力量轻。

尽是相互寻质问,谁能合众携手行。

真真假假徒虚费,是是非非系利名。

想想众生皆过客,修身养性待延龄。

人生匆匆

倏忽而過

所藏美玉

要能傳承

要能正史

要能光大

 

[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6:58 , Processed in 0.0518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