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红山文化网>文明探源理念初探--出疑古到正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确切地说,“疑古”、“信古”等的“古”,是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史学而言的。孔子整理六经和汉代学者整理先秦文献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史学重建活动,由此形成的传统古史学一直为汉魏隋唐时期的学者所遵信。
宋代的疑古思潮有破有立,其主流是,一方面打破了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理之学,即在基本承认汉代学者所建立的古史学的前提下,致力于直接阐释中国早期的思想世界,可以看作对中国早期思想史的重写或重建。
而近代的疑古思潮则只破不立,其主流是颠覆传统古史学,基本谈不上古史学的重建。
肇始于上个世纪初叶利用出土材料并结合传世文献对传统古史学重新判断的工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重要的古史学重建活动。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标志着这股学术思潮的确立,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但是,“走出疑古时代”,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前后是有很大不同的,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不足为训。
《任南红山文化网》对待中国古史学的方向是:从“疑古”走向“正古”。所谓“正古”,就是“修正”传统古史学、以任南红山泛红山文化古玉藏品(结合国家馆藏、联合民间藏品)为物证,发现史前古历史、探源中华文明活水和源头。这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古史学基本上是可靠的,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古史学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探源”。具体言之,它大致地可以归结为“四正”,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9:17:03编辑过]
2#
发表于 2007-11-1 20: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11-1 9:15:45的发言:
确切地说,“疑古”、“信古”等的“古”,是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史学而言的。孔子整理六经和汉代学者整理先秦文献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史学重建活动,由此形成的传统古史学一直为汉魏隋唐时期的学者所遵信。
宋代的疑古思潮有破有立,其主流是,一方面打破了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理之学,即在基本承认汉代学者所建立的古史学的前提下,致力于直接阐释中国早期的思想世界,可以看作对中国早期思想史的重写或重建。
而近代的疑古思潮则只破不立,其主流是颠覆传统古史学,基本谈不上古史学的重建。
肇始于上个世纪初叶利用出土材料并结合传世文献对传统古史学重新判断的工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重要的古史学重建活动。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标志着这股学术思潮的确立,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但是,“走出疑古时代”,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前后是有很大不同的,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不足为训。
《任南红山文化网》对待中国古史学的方向是:从“疑古”走向“正古”。所谓“正古”,就是“修正”传统古史学、以任南红山泛红山文化古玉藏品(结合国家馆藏、联合民间藏品)为物证,发现史前古历史、探源中华文明活水和源头。这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古史学基本上是可靠的,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古史学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探源”。具体言之,它大致地可以归结为“四正”,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em17][em27][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 20:47 , Processed in 0.0502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