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扑朔迷离的“宗教王国”印度有原始的萨满教信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 0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章 扑朔迷离的“宗教王国”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素有“宗教王国”之美称。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像一双无形的手,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假如你来到印度,就会发现,不管是在城镇,还是乡村,从几岁、十几岁的孩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与你交谈之前,一定会先问你:“信什么教?”若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都会感到惊奇,不可思议。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也实在令人敬佩。出行的人,不管有无急事,若遇到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祷祝片刻之后,才继续朝前赶路,前边再遇到一座庙,又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乡村路旁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再找到一个国家像印度这样如此长期地笼罩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据印度政府1981 年调查,印度人口的99.36%是当今印度七大宗教的忠实信徒。这些宗教按教徒多少依次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帕西教(旧译袄教或拜火教)。此外,还有些印度人皈依了犹太教,一些部族民则在信奉着原始的萨满教。在信徒眼里,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因而这块神秘的大陆上,几乎处处有神池,户户有神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谁不了解印度宗教,谁也就无从深入了解印度人民的精神状况、印度的政府与社会。

1.印度——一块培育“宗教的沃土”

有人说,印度是宗教孵生的温床,这句话实不过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是诞生于这块美丽的大陆。那么,是什么滋润了这块“宗教的沃土”呢?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多数学者认为,印度的地理环境是宗教赖以产生和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之地理,如唐僧玄奘所说,“北背雪山、三垂大海”:东接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津浩瀚的印度洋,北邻冰雪绝顶的喜马拉雅山脉,东北是嶂气汾汾使人感到无比神秘的阿萨姆原始森林,西北是既无鸟兽、复无水草的塔尔沙漠和高山插云、雪岭绵绵的苏来曼。远古时代,航海术、造船术和生产力的水平尚很低下,这一切当给人们的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未必有几位勇敢的开拓者能征服令人望而却步、仰之弥高的崇山峻岭和浩瀚无垠、神秘莫测的汪洋巨泽。源远流长的印度河、恒河以及众多的支流虽然给人们带来灌溉与舟楫之便,但也常常肆虐成灾。印度次大陆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更是终年给人类带来滂沦的暴雨和难挨的暑热。在这种封闭而险恶的地理环境和无法驾驭的自然力量面前,人们感到宇宙的广漠和个人的渺小,感到寻求一种足以安身立命的依托的需要。于是幻想着用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以获得嘉惠与庇佑,同时赋予这些神灵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由此产生了最初的宗教。

当然,除去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外,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其历史原因。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了比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在人们还无法理解它的社会根源时,便产生了人生的祸福命运皆由神操纵的观念,并把这种主观认识无限地夸大和膨胀,使之脱离客观现实,脱离自然而成为绝对人格化和精灵化的力量。此外,从公元前15 世纪开始,印度次大陆不断遭到雅利安人、希腊马其顿人、匈奴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次大陆内部也是战乱频仍。阶级压迫的出现和长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提供了滋生宗教的沃土。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形态的出现和各种政权形式的交错、更迭,更使人们感到世事如浮云,变幻无常;人生如梦境,四大皆空。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苦海中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和未来,由此繁衍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宗教和天界体系。一般人认为印度宗教十分复杂。这里所谓的复杂,不外乎是指其历史悠久、变化繁多和内容广博而言。

印度宗教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 世纪,在当时史前社会后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中已出现宗教崇拜的踪迹。公元前20 至前15 世纪左右,出现了印度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宗教即吠陀教。得名于印度历史上早期吠陀时代的吠陀教是印度河流域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和来自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游牧部落两者宗教信仰的混合物。严格说来,吠陀教只是一种自然崇拜的宗教。达罗毗荼人和征服者雅利安人把一切显著的自然现象都视为人格化的神而加以崇拜奉祀,计有天神婆楼那,地神菩利迪维,日神苏利亚、弥多罗、沙毗特里,晓神乌沙散,雷神和雨神因陀罗,风神亚龙,火神阿耆尼和酒神索玛等36 神。吠陀教虽属多神崇拜,被崇拜的诸神也常有尊卑之分,但各神的尊卑却又因时因地而异。因而如德国近代著名东方学者M.穆勒所说,吠陀教是一种真正的“交替神教”。这时印度正处在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和奴隶制社会的孕育之中。较为原始而朴素的吠陀教便是这种社会形态下的一种由原始宗教向阶级社会宗教演变的过渡性宗教。

雅利安人征服北印度后,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开始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他们除奴役被征服的氏族成员外,自身内部也发生了贫富分化。公元前10 世纪初期,一批奴隶制城市国家相继出现。印度奴隶社会的显著特点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阶级关系急剧变化并形成了以婆罗门祭司为中心的种姓制度。在这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中,最低种姓的首陀罗是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或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或为雇工,或为奴隶。后来,又出现了地位较首陀罗更低下的“贱民”。婆罗门集团为了加强对低等种姓和劳动人民的统治,便用宗教为精神武器以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自己的特权地位,婆罗门教应运而生。宗教从此便和印度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2#
发表于 2007-12-31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前輩

新年快樂

[em27][em27][em27][em27][em27]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abubuyou先生新年快乐!一同还祖宗遗存给我们的泛红山红山文化古玉历史的本来面目!

 

[em24][em24][em24][em24][em24][em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 23:56 , Processed in 0.0658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