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与如何成功任南红山古玉公益事业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来的,一切妄念,尤其男女的爱欲,都在火、水两个大灾里面。欲念滋盛了,就有笑、视、交、抱、触,然后就有粘液,身体的液体就起变化,荷尔蒙起了变化,再整个发散,整个禅定也就跟着没有了,垮了。

气脉不调驯,风灾到了,就是到了三禅都靠不住,什么叫悟道?骗谁啊!所以古德言参要真参,证要实证,身与心是一个心,是心物一元那个心,要把那个功夫见到拿住才行。当你修到妄念不起,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境界,那还没跳出第一个火灾的范围,什么妄念不起?逗你一下,瞋心就起了。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这个人你不喜欢理他,瞋心就起了。儒家善恶是非太分明,属于瞋心,所以善恶是非过分分明就是瞋念重。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是贪念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也是贪念重的描写。唉!什么都可以放得下,就是某一点我放不下,这是痴念重。然后想:我如果一放下,一修一定成功,这个想法是慢念重。然后:唉!可惜,当时我就是没有干好,这是悔念重,人人都在悔。然后一边修道,一边又在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希望,自己也茫茫然无把握,这是疑。总之,贪瞋痴慢疑,没有一样不重。

我们作自我检查,第六意识纵然没有起来,半天也没动过,清清明明,那只是枯禅罢了。第六意识偶然的一个清明的现量呈现出来,也是不算的,因为逗逗你就完了。而且这个清明面还要靠身体好,气脉通。如果风灾一来,来个病痛,气脉堵住了,这一点禅早就跑掉了,这是身上的风灾。所以气脉之说有没有?绝对有。地水火风调和不好,不要谈道。此身都不能转,还转个什么心啊!转不了的,绝对转不了的。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火、水、风三大劫一来,初禅、二禅、三禅诸天都没有了,整个世界毁掉了,太阳、月亮都毁了,何况我们这里。你说那个时候,你还在一念清净,三际托空,看你那时空不空!因为我们现在的三际托空,是靠身体四大偶然的调和而形成,不是真到了明心见性,这点要特别注意。

因此,后世的禅,都把第六意识偶然一点清明的念头,当成道法,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到了,却忘记了这个清净,是发生在身体最健康的时候。实际上,此时测量脑波,脑波还在动,心电波也还在动。脑波也可用心意识控制,我们的心念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可以做到让它停止。但是必须要身体绝对健康,如果身体不健康,再要硬性控制意念,脑神经就会错乱,所以,气脉就有如此重要。在身体尚未健康时打坐,观念一错误就会导致神经问题。许多搞宗教的人,都遭遇这种情形,就是因为生理、心理都不健康。绝对健康的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谈明心见性。至于那个心是怎样明的呢?怎样见的呢?教理与功夫,都要一样样配合,楞严经已露了一点消息,你们要用智慧去参啊!

关于瑜珈师地论,重要的部分将依次介绍,瑜珈师地论的内容,可说是美不胜收。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禅宗是用般若谈法性,唯识则偏重于法相。般若这一派学问,根据一般后世佛学家的说法,是龙树菩萨的系统,我们也顺着这么说。唯识与龙树有关,也是这个系统来的。性相二宗,在这一两千年以来,印度同中国一样,都是为这两个问题互相争得厉害。

性宗以般若为宗,认为毕竟空,彻底的空;相宗以唯识为宗,认为胜义有。所谓胜义有就是说:一切万有的现象与作用,都是空的,无自性,但是那个东西,形而上的那个叫做胜义,是真有的,不过不是世间法的有,而是有这个功能。世上一切万有的功能,都是由它生的,不是没有。胜义有及毕竟空,两派争得很厉害,是学术意见之争。在我看来,般若都是讲有,唯识恰恰讲空,有些人拿着鸡毛当令箭,争来争去,真是无聊。

为什么说般若谈有?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他没有说:舍利子,是诸法空。诸法空相,一切相空了。最后告诉我们:真实不虚,可见是有。

唯识宗呢?以五经十三论为宗,解深密经上佛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明明是讲空嘛!佛不是说得很清楚嘛,还有什么好争的。不过没关系,读书人不争论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读了书就是要争,争名嘛!(众笑)

这两个系统后来有一点不同,所以达摩祖师要我们以楞伽经为根本。楞伽经是性宗、相宗主要的经典,也是禅宗及唯识宗的主要经典。既然谈到楞伽经,又非懂得唯识法相不可。再回转来看禅宗,每个祖师,从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没有一个人不通教理,经教全通达了,最后摆脱经教而学禅。现在的人经教半点也没研究,还动辄就说是禅宗。

我们先说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再谈用功的方法。

玄奘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中提到第八识的偈颂,性唯无覆五遍行,阿赖耶识无所不在,但如不因意等七个识起作用,非但不自造作善恶两业,而且不与染法相应。所以说它无覆无记,把阿赖耶识转为白净识,就可以明心见性,也就是回转为如来藏性。没有回转过来之前,无明的这一面,都属于阿赖耶识。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五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这五遍行千万要记得,打起坐来做功夫才容易得力,才能够穷理,就是法眼禅师所讲:理极忘情谓教理通了,这些了解了,做起功夫来才有用,理不通不行。这五遍行在前五识里有,第六识也离不开它,第七识也有它,第八识也跑不掉,你看这五遍行多厉害。整个都是它,所以称遍行。

大家做功夫时,有没有把五遍行与五阴配合研究?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如果这个观念弄不懂而要参禅做功夫,乃至明心见性,你能见个什么性?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遍行里头也有个想,这两个想是否为一个想?或是二想?也要分得清楚。
  我们打坐坐不好,是因为妄念空不掉,为什么空不掉呢?因为五遍行到处都在,所以妄念如何空得掉呢!触:身体是否舒服?气脉通不通?一触就受,感受一定知道。想:清净一点时,觉得一点妄想都没有,你自以为没有妄想,那正是思的境界。波浪性的妄念起动谓之想,像心电图慢慢地动,好像看不出有妄想,这就是思。这五遍行的五个东西,在八个识里充满着,从未间断过。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正是五十一个心所里头的睡眠,好像人昏过去闷绝了,或累极睡着了。唯识讲这种现象是无心睡眠与闷绝,第六意识不起现行,但那不叫做空,若叫做空的话,那时冥顽不灵的顽空。

我们今天学禅,要开创新方法,不能再用老法子。不一定见桃花而悟道,世界上什么花都有,现在还有塑胶花呢!科学时代要科学禅,要把心理分析得清清楚楚,注意啊!今天科学愈发达,对我们学佛学道愈有帮助。这个时代的人修道,应该比过去的人容易才对,因为有许多科学的理论,给予事实上的帮助。可是一般人还停留在落伍的过去,真是几多鳞甲为龙去,虾蟆依然鼓眼睛。鳞甲都变龙飞上天了,田里的虾蟆还在那里呱呱叫,鼓着眼睛大发牢骚。科学在进步,所以学禅要改个方法了。

阿赖耶识等八个识,在未明心见性以前,五遍行一定存在其中的。见道证果,五遍行便转成妙用。八识规矩颂二: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下面两句要注意: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人在临死前,昏迷了,前五识逐渐散坏,阿赖耶识最后才走。投胎时,则是阿赖耶识最先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科学时代,佛学有些问题来了。请问刚刚死的人,眼睛马上挖下来,放冰库里,可移植给别人,那么这眼识死了没有?

同理,肾脏移植时,肾脏的命根死了没有?

还有,佛经上讲投胎的成胎的过程,当然讲心脏。请问:现在心脏可以换上化合物的、铁的,而且人还都可以活着,这又是什么道理?我们做佛弟子的,这些问题不能不补救,不能勉强维持原说。

现在我们来看瑜珈师地论卷一:

云何发起身业语业?谓由发身语业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此羯罗蓝识初托处,投胎的时候,入胎之时,即名肉心,也当然不离心脏的关系,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死时最后离开。这里有个问题,那么现在的医学把心脏换了而可活,所以科学进步了,也发现与佛经有许多相冲突的地方,但对佛经的证明以及修行上,却是有莫大的帮助。古人翻译佛经,心与性界限分不清楚,有时把本体叫心,妄心,攀缘心,也是心。有时候性能叫性,明心见性也是性,性质也是性,人性叫性,男女性欲也叫性,发了脾气叫急性,究竟此是哪个心?哪个性?搞不清楚。所以连玄奘法师算在内,用肉心这两个字,用得太武断了,是有问题的。但古今字汇不同,他也没法。

人死了,意识先离开身体,第七识也先没有了,在全身还没有完全冷却之前,第八识仍没有离开。趁着眼球这一点暖、寿、识的余力还在时,如果赶快把眼球挖下来,仍可移植。这种余力有个例子,就是把蚯蚓砍成两头,两头都在滚抖,请问它的究竟在哪一头?又如一种灵蛇,把它砍成三段,三段都在跳,如果这条蛇是在山里的话,那段蛇头立即去找药草,相传云南白药就是这样发现的,找到药草回来,马上自己把三截接起,又变成一条蛇了。请问蛇被砍成三截时,心在哪一截?
  古人对这个问题有个答案,就是说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不是心不心的问题,这叫余力未断,是心的业力所起的作用,称为余力未断。等于我们死了,身体还未完全冷却时,眼睛马上挖下来,这时眼识的余力还在。但医院处理却马上把它冷藏起来,这时不是又把余识冻死了吗?这又是什么道理?

所以现在学佛的人要注意,不要自己关起门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必须把佛学和科学配合起来。我们求道做功夫之所以不能进步,是因为求证的方法都是茫茫然,外加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我们这一次,特别要把物理同心理两方面的资料,找出来讨论,要大家特别注意。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七讲

内容提要

说圆悟勤

闻思修是什么

信之难

说定

昏沉定世间定

修定

修空与枯禅

修有与紧张

调整色身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课程,照预计时间已过了一半以上,但对于修证课程的内容,似乎还不到皮毛的十分之一。所以深深体会到,佛说法四十九年,却说没有真正说上一个字,就是这种感觉,很着急。

因此,心里想变更一个方法,好让大家得到利益,至于大家能不能受益,就不得而知了。这一两天,想到了很多方法,直到上课前,才决定用禅宗公案。这个公案曾写出来过,是为了一个朋友写的,当时他在医院正处于紧急状态,结果已来不及了。

这个公案,参禅的人要特别注意,乃至于学道家、密宗的人,都要特别注意。这个公案是南北宋时代最有名的禅宗大师圆悟勤(指月录卷二十九)。

南北宋时代的圆悟勤禅师,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人物。严格研究起来,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发展,及修养的变化,都与圆悟勤禅师有关系。圆悟勤的大弟子,就是南宋鼎鼎有名的大慧杲禅师。大慧杲以后,禅宗就慢慢没落。到了元明,就更加衰落了。

圆悟勤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师,也可以说是由唐以来,禅宗修证即将结束的一个阶段。圆悟勤之好,在于学问好,修持好,样样好,足以作为修证榜样。他是四川人,以前有个朋友说:中国每一个朝代的末期,第一名状元都是四川人。还有一个朋友说:武则天是四川人,王昭君、杨贵妃等美人,也都是四川人;到了朝代更替,大禅师也都是四川人,这就很妙了。

圆悟勤家世儒宗,读四书五经,以孔孟为教,世间的学问研究得很好。据传记上说,他目记千言,记忆力之强如此。小时候有一天到了一个庙子去玩,庙里有佛经,他拿起一本佛经看,就傻了,当时,三复怅然,如获旧物。第一次看佛经,就自然被吸引住了;再看,舍不得马上丢,看了一段,又回转来看,如此三次。读完了佛经后,很难过,好像掉了东西一样,非常惆怅。便想,我过去前生一定是个和尚,便要求家庭准许他出家了。

研究高僧传记,发现其中十分之六七,都是儒家的家世,开始完全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反对佛教,结果成就的,都是这一类的人。这也是个话头,是个大话头,自己去研究。

圆悟勤出家以后,就跟着一个法师学教理,以他的天资,佛学的道理通透极了。这时,有个机会来了,他生一场大病,病得快死了。据后来他成道得法后,上堂说法所讲的情形是:我那时候的确死了,只觉得前路是黑茫茫的。总算给他一挣,我不能死,还没有成道,给他又蹦回来了。

这里头是个问题,是不是人死了以后,有这个勇气可以蹦回来?如果拿唯识学来研究,圆悟勤不一定是真死了。比方说抗战时军中有位朋友,被炮弹打死了,后来又回生。事后说,死是很痛快的,子弹打过身上冰得无法形容,非常痛苦,痛苦以后,感觉非常舒服,那种舒服只有一刹那,一感觉舒服就完了,死过去了。刚死的时候,先是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空空洞洞的,的确是中国人形容的黄泉路上,灰灰黄黄的一片。以后怎么活过来也不知道,只感觉自己好像在跳板上一样,就是那么一翻,就回来了。这不是全死,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这一种现象在中国礼记上称作假死。

圆悟勤禅师所讲的死究竟如何,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学佛修道是科学的,不是随便讲,该怎么信就怎么信,并不是不信,而是对自己修道应该负责,不能盲目的自欺。

圆悟勤活过来以后,觉得佛学到此时什么用都没有,深深感觉研究学理,不能了脱此事,必须要修持。他对师父表示,要另投明师,走修证的路子。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他认为当时念经是声色中求,于是他走了,到当时禅宗很有名的真觉胜禅师那里去求法。真觉胜禅师是悟了道的,名望、道德、修持功夫都很高,圆悟勤去看他时,他正在生病,膀子上生疮,很痛苦,疮烂了,流出血来。圆悟勤一到,向他跪下求道,真觉胜指着疮上流出来的血说:此曹溪一滴法乳。圆悟勤一听,得了道应该了生死,结果生大疮。这且不说,流出来的脓血,脏兮兮的,还说是曹溪法乳,怎么不怀疑呢?这就是话头。圆悟勤给他说得愣住了,师父!佛法是这样的吗?这个老和尚一句话都不答,这是最高的教育法,禅宗的教育法,决不答复你,把你围起来打。老师的答案,对你没有用,修道学佛,要自己找答案求证。

圆悟勤找不到道理,只好走了。离开四川之后,他参访的都是宋朝第一流的大禅师,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真修持真悟道的人很多,圆悟勤参遍了各处,后来找到晦堂禅师。晦堂一看到圆悟勤,就告诉大家,将来临济一派的道法,就在这年青人身上,等于预先给他授记了。有时候鼓励人也不是好事,这句话使圆悟勤中了毒,他想老前辈都说我了不起,结果就狂傲了起来。后来到了五祖庙,住持是有名的五祖演,比起其他禅师,算是较年青的一个。圆悟勤把自己平生所学的佛学,用功的境界,统统与五祖演讨论。但五祖演却从未许可过他一句。他气极了,不但大吵,连三字经都骂出来了。五祖演说:克勤,你骂也没用,你必须要再生一场大病,寒热交侵,前路黑茫茫的那个时候,你才会想到我这个老头子的话没错,你去吧!

圆悟勤走了以后,到了江浙一带,至金山寺,大病来了,他把平常的佛法,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的道理都拿出来;然后把平常用功的境界,气脉、玄关等等也都搬上来,但是抵不住病,更抵不住生死。这一下他哭了起来,才发了愿:假如我不死,立刻要回五祖演那里去。总算后来病也好了,立刻回去对五祖演说:师父,我销假回来了。五祖演很高兴,也不问他是否生过病,只叫他去禅堂,一方面当他的侍者,正式用功以外,一方面也可以出入方丈室,伺候五祖演。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有个问题:传记记载得相当清楚,他很用功,也有许多境界,平常打坐也放光,也动地,俨然得道的样子。但这是不算数的,一到了死关,六亲不可靠,父母儿女也不能替代你,什么钞票、地位也救不了你,黑茫茫的,阿弥陀佛也救不了你,想念佛都没力气了。当你鼻孔加上了氧气罩,那时,你抵不抵得住?平常佛法讲得天花乱坠,这时却没有用了,这个事实是真的,他到了这时才回转来。圆悟勤一生得力处,就是几场大病。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还年青,体力、精神还好,有一点境界,有一点功夫,又会搞佛学,又有一点思想,但这些都没有用的,到了那个时候来不及了,只有哎哟哎哟叫的分。

那时的圆悟勤,起码已有十几年的用功,佛学也通,功夫也不错,自己也认为悟了,结果大病一场,差一点过不去了。还有一个问题,真觉胜老和尚的曹溪法乳,这个话头一直挂在圆悟勤心里,没有解决。再说这个道究竟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说气脉通了你就得定,那是唯物的;没有这个身体的时候,气脉依何而来呢?如果气脉通了就是道,那修个什么道?那是唯物的。如果说一切唯心造,那我们坐在这里,要它任督二脉通就通,结果想它通,它还是不通,这又怎么唯心呢?若说功夫要慢慢等待,等生理自然的转化,那不是唯物吗?如果是唯物,那还叫修道?这些都是问题,如果你认为气脉搞通了就是道,那是玩弄生理感觉,与道毫不相干。

有一天,圆悟勤的机会来了,有个提刑(官名,等于现在的最高法院的首席检察官)是位居士,来看五祖演,问佛法心要,五祖演禅师对他说,你曾读过香艳体的诗吧?我问你,唐人有两句香艳诗:

        频呼小玉原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这诗出自唐人笔记霍小玉传,古时候小姐想通知情郎,没有机会,故意在房里头叫丫头的名字,实际上是叫给心上人听的,表示我在这里。和尚讲禅,讲到这里去了,而且只提这两句,那位提刑就悟了。

我们念金刚经也是呼小玉,念华严经也是呼小玉,频呼小玉原无事,通过经典我们要认识这个,现在讲课也是频呼小玉原无事

这位提刑悟了,当然,悟有深浅,五祖演对他说:达到这里,还要仔细参。讲这段话时,圆悟勤刚进来,看到师父在接引人,便抓住机会,在旁边听。这时便接上问:这位提刑就这样悟了吗?五祖演说:他也不过只认得声而已。换句话说,懂是懂了,不过只有一点,没有彻底。圆悟勤再问:师父,既然只要檀郎认得声,他已认得声了,还有什么不对呢?

说到这里,插进一段话,关于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文殊菩萨赞叹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娑婆世界的教体,修道成佛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观世音菩萨音声而入道。所以修观世音法门的人,都在听声音,如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回转来听声音,还有些人放录音带来听,然后再找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结果越找越不了然,因为这不是真正的观音法门。

翻开楞严经来看看,观世音菩萨讲自己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什么是闻?佛说法,我们懂了,因声而得入,听到、听懂这个理就是观音,理还要研究就是参,就是思。把理参透了,加以修持,才进入观音法门。谁说光是听声音啊?佛学也告诉你,声是无常,声音本来是生灭法,抓住声音当成道,怎么能证果呢?观音菩萨的法门,都被我们糟踏了,他明明告诉我们: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结果大家都不用正思惟,光去听,等于圆悟勤这时要怀疑的问题。

五祖演眼睛一瞪,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圆悟勤给他这一喝,魂都掉了,然后回转身就跑。这个时候很妙了,用功没有得到这个经验,是不知道的。这时候,真是茫茫然,自己的身体也忘掉了,他回身就跑,一路跑出来,跑到山门外面,看到山门外面一群野鸡停在栏杆上。这个小和尚咚咚咚大步跑出来,野鸡一听到声音,就展翅飞了起来,听到野鸡的鼓翅声,圆悟勤真悟了便说:这岂不是声吗?不过悟了以后,还有一大段功夫路子要走,悟了以后还是要修的。

圆悟勤写了一首悟道偈子,呈给五祖演,也是香艳体的。这也是个话头,他们师徒本来都是戒律森严的,现在都在作香艳体的诗,岂不是犯绮语戒吗?

      金鸭香销锦绣帏 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 只许佳人独自知

五祖演这一下高兴了,说:克勤啊!成佛作祖是一件大事,不是小根器所能谈的,你今天如此,我替你高兴。从此老和尚遇人便说,我那个小侍者已经参得禅了。到处宣传,圆悟勤的名声从此传出去了。

上面是圆悟勤的悟缘,处处都是话头。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人世间的事,有它的理,一定有这件事;有这件事,一定也有这个理。比如说,鬼、神究竟有没有?这是一件事,一定有它的理。有时候有这件事,但我们不明其理,因为学识、智慧不够;有时候我们懂这个理,而没有办法达到这件事,那因为经验不够,实验不到。比如大家学佛,懂了很多佛的理,最后功夫一点都没有做到,不能证到,所以修证事理不能配合是不行的。第三是行愿,更重要。要真正的认识,一切都由于行愿,行愿之所以不到,又是因为见地不够,也就是认识不够。

平常一般走学佛路线的人,一种是宗教性的,认为只要有信仰就行了。这个信仰就是把我们所有怀疑的问题,生命怎么来?怎么去?宇宙的问题等,一概交给一个超越于我们以外的力量,这个力量的名称或形状,都不去管它。但是,这一部分的人,我们想想看,以我们自己来推已及人,我们学佛修道的,自己检查自己,真信了佛吗?不见得!真相信有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吗?不见得!不要自欺了。所谓真相信佛,生起病来,病由业造,业从心生,心即是佛,我就相信佛,要死就死嘛!连医生都不去看,试问你干不干?

比如三祖找二祖,四祖找三祖,如出一辙。三祖一身是病,求二祖忏罪,二祖说:把罪拿来替你忏。三祖良久说:觅罪了不可得。二祖就说:好了,已经替你忏罪了。三祖当下就悟了。

再说四祖向三祖求解脱法门,三祖就问道:谁捆着你了?四祖回答说:没有人捆我。三祖则说:那又求个什么解脱?四祖言下也悟了。

再说我们行不行?不要说一身是病,就是感冒流鼻水,头又痛,问:谁捆你啊?”“感冒捆我,你说一切唯心造,你怎么不解脱呢?如果说这是病,解脱不了,要求忏罪,那就不是唯心了,这是问题,不要自欺啊!当然也有真正信仰非常强的人,他可以把病减轻,甚至可以没有,这是一个方法,但非常难。所以华严经第一个提,信为道源功德母。不过,信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菩萨五十五位,第一个讲信,皆由于实信非常之难。当然这个信是超一层的,不是迷信的信,要确实的信。老实说,我们做不到,当然做不到也就是功夫不能到,也就是行愿不能到。

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有两个心理毛病,一个是痴,愚痴,没有真正的智慧;一个是我慢,人们不大肯相信他人,还是相信自己,不但对佛菩萨如此,对师长也如此。

另一类的人,就是我们这一类,又打坐,又参禅,个个都有道理,不是这里通了,就是那里通了。不管参禅也好,净土也好,观空也罢,止观、守窍也好,总不外乎两个东西,就是知觉和感觉。在五阴来讲,知觉就是想阴,感觉就是受阴,想阴的后面是识阴,知觉的后面也是唯识所变,这个道理以后会谈。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学佛的人,首先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觉得思想、妄念不能断。其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入定。因此用各种方法,参话头啦、观心啦、守窍啦、调气啦,守得紧紧的,想把妄念澄清下去,一般人都是在这个境界上转。不管怎么转,有一点,只要肯休息,当然气色会好一点,身体也健康起来,然后就认为自己有道。其实错了,这与道不相干,这只是休息状态。生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能休息,病一定会好的。睡眠、打坐都是不花钱的维他命,这没什么稀奇,与道不可混为一谈。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佛学了很久,打坐也很用功,但始终无法入定,原因之一就是对定没有认识。大家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叫定,觉得自己还清醒,就不是定,什么叫定?有些人学佛学久了,会答复: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讲道理,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样子?讲讲看!若说没有样子,那你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你正散乱。若你觉得自己坐这儿,像蓝天一样的清明,那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没有身心的存在,而与天空一样清,无量无边,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则可以叫做真如,差不多相像了。

一般人总以为稍微入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你疲劳时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个是睡眠,是在昏沉,并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这不是说笑,为什么?你真知道它是昏沉,这个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这里头大有差别。在疲劳时入昏沉定并没有错,何以说呢?佛说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这个是不是定的境界,问题在于你知不知道。不过这叫做世间定,世间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状况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这种休息状况,真正的定没有。

大家打坐都在那里玩知觉状态,不然就是玩感觉状态,自己在玩弄这两样东西,以为是道。其实都不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随时会变走的,是道就不变了。随着环境、时间、昼夜、体能、情绪、营养种种的不同,而非变不可,这不是道,是一种境界。境界不是道,是妄念的一种型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3:13 , Processed in 0.0685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