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材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4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与辩伪
 
---听雨堂主人 徐强
 
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用材特征
 
 
    从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种、玉质、及玉器受沁后颜色变化来看,所用玉材仍然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局限性。而我们所见仿制品,不但玉材种类繁杂,而且有很多玉质也完全与真正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种严重不符。仿制者所用玉材,与所在地区有直接关系。如辽南地区邻近岫岩,所以仿制者多用岫岩玉。辽西和内蒙部分地区盛产玛瑙,所以常见很多玛瑙仿制器。南方有些地区产一种多棉绺黄色玉,所以这些地方就有许多黄色仿红山文化玉器大量出现于市场。前些年,还有人从缅甸引进一种玉质较软,温润细腻、色泽艳丽的淡黄色玉用以仿制红山文化玉器。在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尽管没有发现纯白色质地玉器,但还是有些人用白玉仿制。近来又有许多合成绿松石红山文化仿制器光顾古玩市场。
    从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种、玉质、及玉器受沁后颜色变化来看,所用玉材仍然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局限性。而我们所见仿制品,不但玉材种类繁杂,而且有很多玉质也完全与真正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种严重不符。仿制者所用玉材,与所在地区有直接关系。如辽南地区邻近岫岩,所以仿制者多用岫岩玉。辽西和内蒙部分地区盛产玛瑙,所以常见很多玛瑙仿制器。南方有些地区产一种多棉绺黄色玉,所以这些地方就有许多黄色仿红山文化玉器大量出现于市场。前些年,还有人从缅甸引进一种玉质较软,温润细腻、色泽艳丽的淡黄色玉用以仿制红山文化玉器。在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尽管没有发现纯白色质地玉器,但还是有些人用白玉仿制。近来又有许多合成绿松石红山文化仿制器光顾古玩市场。
  玛瑙、黄玉、绿松石,这些材质玉器因为在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并不多见,所以人们对其沁象知之甚少。因而许多收藏家不加以分析,错把赝品当真品,一概收藏之。
    目前我们所见仿红山文化玉器,多采用岫岩产原生沁玉石和真古残破玉斧等器进行加工和改制。原生沁玉石因距地表较浅,已存在沁象变化,又因其质地松软,容易在原有基础上做色,因此极具欺骗性。以残器改制,多为小件器物。为达到逼真效果多保留部分原生沁。所制作出的玉器因先天受沁,有熟化感,不易被察觉。有相当一部分人听信 “专家”所说,确定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皆为岫岩玉,认为凡岫岩玉制作红山文化玉器皆为真品,甚至以此作为认定真伪重要准则。有很多人按图索骥,凡与出版物图录相接近者,皆深信其真实性。其实并不然,从笔者看过的多部介绍红山文化玉器书籍图录中,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赝品,这无疑给收藏者以误导。最近又看到一部红山文化古玉研究方面带有图录的书,从头到尾,全书竟然无一件真品。真伪不辩,谈何收藏研究,所谓“传世”,完全在蒙骗人。
  多年与红山文化玉器收藏家交流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只重视玉器外表的完美,从而忽略玉器的真实性。玉质坚密,造型奇特,表面亮丽之玉器,成为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目标。正是由于这种刻意追求,致使许多人误入歧途。因为达到十分完美玉器毕竟极少。我们收藏红山文化玉器,首要考虑的是真实性一。因为真实才是价值。反之,无论多么精美的仿制品,它也只是一件现代工艺品,远远失去我们收藏的真正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4 9:27:1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18:32 , Processed in 0.0461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