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刘卫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玉如其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9-8 17:52:00 | 只看该作者
[em27][em27][em27]
12#
发表于 2007-9-8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刘卫东在2007-9-8 17:32:29的发言:

     玉如其人

 

 

 

玉如其人,此人指君子;君子佩玉,此玉有八德。人养玉,玉养人,此人非君子莫属。设若小人佩玉,玉养小人,则小人仍为小人,玉仍不变其性。何以谓此?玉虽属石,但为美石,为石中之精英。君子亦人,但为仁人。美玉有仁方,君子有懿行。唯君子能与美玉相配,则君子更美。唯小人不堪佩玉,玉仍为玉,小人终归是小人。故玉可近养而不可亵玩。君子,养玉者也,玉与君子两不得养,其德不彰。予劝四海之君子,亦应以养玉为己任;奉劝各路之小人,勿以养玉冀禳罪恶。若如此,天下之美玉得救矣,天下之小人愈远矣,天下之君子更美矣。

                                           古燕学凡

刘卫东专家
   
我们任南红山文化网 敬佩的科学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早期主要策划人>.在分析电子扫描图针洞内底部与玉融合的次生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8 22:17:37编辑过]
13#
发表于 2007-9-8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7-9-8 22:10:47的发言:

刘卫东专家
   
我们任南红山文化网 敬佩的科学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早期主要策划人>.在分析电子扫描图针洞内底部与玉融合的次生物


刘卫东专家
   
我们任南红山文化网 敬佩的科学家 

[em24][em24][em24]
14#
发表于 2007-9-9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 代全体网友      向刘卫东研究员敬礼

 

[em29][em29][em29]
15#
发表于 2007-9-9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向任老师和刘专家致敬!
16#
发表于 2007-9-9 13:47: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913474670629.jpg[/upload]
左任南大弟子高翔先生..中任南先生右刘卫东研究员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9-9 14:05:55编辑过]

0.jpg (103.61 KB, 下载次数: 0)

玉如其人

玉如其人
17#
发表于 2007-9-9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9-9 13:47:50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913474670629.jpg[/upload]
左任南大弟子高翔先生..中任南先生右刘卫东研究员

北师大校园 发现康熙御碑
 
2006年08月28日 14:26:54

北京电视台报道(特别关注):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发现一个宝贝,什么呀——一座距今300多年前康熙御笔龟趺墓碑,但墓穴的主人还不知道在什么位置,值得庆幸的是这块石碑完好无缺。

  今天上午10点,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教学楼的西南侧看到了这块高约4米的龟趺石碑,经过北京石刻专家刘卫东的初步鉴定,碑文所记录的是清康熙年间一位副督统卜书库功臣的生平事迹,碑文称他曾经参加过平三藩的战争,是一位勇猛武将。

  石刻专家刘卫东:一般在清朝只有王孙一二品官的人才能用这样的碑的,可以说规格很高的。

  石碑用材讲究,体量高大,约重20吨,从碑文落款看距今已经有322年的历史,上面除了有康熙御笔汉文外,还刻有满文书法,这是比较少见的,也尤其珍贵。

  专家:它至少属于三级文物也就是珍贵文物,而且史料中对这个墓主人也有记载的可以考证到,很有研究帮助。

  记者跟随刘老师来到发现石碑的地方,原来的食堂现在已经拆迁成一片废墟。

  专家:当时就在那棵树旁边发现的,那么我估计呢,墓穴也应该在这个附近了,不会很远。

  据考证,这块地方在清前期曾经是墓地,许多达观贵人都安葬在此。自从石碑被发现后,北师大的工作人员就把它精心保管起来,已待日后文物部门的处理。

  记者:宋闻雷、李昆

18#
发表于 2007-9-9 14:11:00 | 只看该作者
风化石质文物 将运用纳米技术修复
 在北京3万多件石质文物中,严重风化的已经有13%。来自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数据显示,古崖居、云居寺、天坛等地的石刻风化严重。石刻博物馆正研制应用纳米科技保护技术,解救这些濒临危险的文物。

  日前,石刻博物馆对北京地区石刻文物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据石刻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卫东介绍,在抽样的777件石质文物中,有13%风化严重,27%属于一般风化。而在使用单位的调查则显示,古崖居95%的石质文物出现风化,天坛、颐和园、植物园等风化率也达80%。统计数字表明,近{TodayHot}50年来,北京石质文物腐蚀程度,跟此前500年所造成的腐蚀基本相同。

  为了挽救这些石质文物,刘卫东说,石刻博物馆专门开展了课题研究,将纳米技术用于保护石质文物。该方法可以让石质文物表面防水层深度达到20毫米左右,比现有的2毫米高很多,同时,文物的整体表面载重量加重不到千分之二,不会对文物造成影响,不会改变石质文物表面的外观,并能增强文物的抗紫外线能力,防止微生物腐蚀。

  据介绍,对于石质文物的保护,国内普遍采用的有机硅,一般每平方米成本在60至80元,利用国外材料的成本则在240元左右,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该项目技术负责人朱一青说,目前该项技术尚处于室内实验阶段,待明年9月经科委批准后,再在全北京市的石质文物保护中推广。

19#
发表于 2007-9-9 14:12:00 | 只看该作者

今日任南做客网易探索谈红山古玉

2006-10-16 16:51:05 来源: 网易探索(广州)  网友评论 7 进入“任南”论坛
  •   明日香港红山珍宝馆首席鉴定专家任南将做客网易探索谈红山古玉。

主题: 鉴宝收藏 任南谈红山古玉

嘉宾: 任南 香港红山珍宝馆首席鉴定专家

刘卫东 石刻博物馆研究员

尹继才 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

吴建军 红山古玉收藏家

时间: 10月17日(星期二) 15点00分-16点00分

红山古玉专家任南做客网易探索视频精彩回放

红山古玉专家任南做客网易探索文字实录

20#
发表于 2007-9-9 14:15:00 | 只看该作者
民间古玉收藏 权威专家为何说“假”
2007年06月07日 10:55:23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字号  oPrint();">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民间藏玉难道仅仅是石头

    随着时代的日渐开放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古玉民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更多的民间藏家开始思考自己的社会位置,并挑战权威专家的话语权——

    毛先生:民间古玉收藏者

    华义武:文物鉴定副研究员

    刘卫东: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

    侯彦成: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玉研究会会长

    张明华: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玉器专家

    梁 言:媒体资深人士

    韩涧明:本报记者

    由于各种原因,民间古玉收藏一直是一个令人欲言又止的敏感区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玉民藏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愈积愈厚,诸多问题令人无法漠视。

    专家说“假”有玄机

    近日,民间古玉收藏者毛先生给本报编辑部打来电话称,在某巡回“鉴宝”活动中,他把自己珍藏的古玉拿给现场专家看,被专家认定为现代仿品。毛先生认为,从鉴定过程来看,“鉴宝”专家的表现难以令人信服,古玉收藏领域在这样水平的权威专家认定与把持下,广大民间收藏者已成为“当代卞和”。在古玉收藏领域,与毛先生深有同感的民间藏家大有人在。

    毛先生:权威专家制造“当代卞和”。

    多年来,我对古玉一直很感兴趣,也收藏了几件古玉,略有些心得。几年前,我在收藏市场买到一件玉瑗。我观察这件玉的材质、沁色、雕工,认为具备春秋风格,十分喜爱,也先后和一些专家就此探讨过,这回来了玉器方面的鉴宝专家,我就想把东西拿给专家看看,也想通过这个活动与专家就古玉收藏探讨探讨。可是,专家看到玉瑗后当即断言,像这样的东西在收藏市场里也就10块钱一个,没什么收藏价值,我想让他说出道理来,但他却什么都说不出来。结合观察他的表现,我觉得,专家的水平可能有问题。

    我家里还收藏着一件大玉璧,轻易不敢示人,于是我就赌了一口气,把这个拿到鉴宝现场,看专家认识不认识。结果专家看后第一反应果然是“你可把我考住了”——对于材质、沁色,专家看不明白。我们不要求专家什么都认识,我遇到过有素质的专家,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懂,看不懂就说看不懂,很让人尊敬,可这位专家看不明白,就说了句“机器工”,把我的藏品否定了。我还不知道机器工什么样啊?这哪是机器工啊?

    后来他们评的玉器结果出来以后,周围的人知道我是玩古玉的,都问我专家评的东西怎么样,我说“太次了”。通过这样的事,我很困惑,都说老玉卖不过新玉,专家都这水平,好的古玉怎么出得来?我们民间藏家都成当代卞和了,那些专家就像过去楚王宫里不识玉的玉工。

    华义武:被承认的古物为何都是300件。

    有一组数字很耐人寻味——红山古玉300件,汝窑瓷器300件,元青花300件,这是我们专家所承认的相关分类中的文物数量。为什么都是300件,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实际上,我们目前文博领域的学者所接受的是西方考古学的教育,认“坑”不认物。而随着基建失控,盗墓成风,收藏市场出现了大批玉器,直接引发了收藏与学术专家的对立。早在现代考古学出现以前,宋代吕大临《考古图》就将考古分成了三种存在方式,即出土、民间与宫藏,而1000多年后,一些专家学者仍然没有虚下心来面对收藏市场。

    刘卫东:专家说“假”原因是多方面的。

    民间古玉收藏者任南先生称自己藏有万件古玉,在公开场合他说过:“目前国家的文博部门只认300件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实际上,国家文物部门所掌握的古玉数量可能不过万分之一,而没见过的东西就说你是假的。”

    当今收藏市场的混乱有经济的原因、所处地位的原因,也有见识的原因。而且还存在两个矛盾,一个是收藏交易作为经营行为,在面对工商部门时要遵循商业经营的原则,也就是“打假”,一件东西在工商部门面前肯定说是真的,但是在文物部门面前,由于相关规定的限制,他们又“打真”,说自己的东西是假的。一件古玉往往先说成是假的,或者鉴定为假的,然后在收藏市场得以顺利流通。

    侯彦成:古玉收藏还需政策松绑。

    现在一些民间藏家认为,对于古玉收藏,政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动辄就是千年的历史,传世品很少,几乎都是出土的。因此,当你把一件真的东西摆在专家面前时,专家也顾左右而言他,更别提给你出证书,确认古玉身份了。目前,一些出土物往往在出土之后一个星期就可以到达香港,被国外买家买到,然后我们国内的藏家再花大价钱从国外买回来,这就是所谓的“回流文物”。我们主张国家严打盗墓者,保护文物,正本清源,但出土物如果已经流落到市场上,民间藏家花大价钱进行购买与交流,环境应该再宽松一些。这样古玉的交流与古玉市场才会走向正常与健康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12:24 , Processed in 0.0575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