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古玩收藏不可忽视
(2010-01-29 13:04:31) 转载
由于传统的偏见,古玩收藏者多注重古玩的完整性,而对于伤残者却“不屑一顾”。现在古玩艺术品的收藏风气日盛,一浪高过一浪,市场价格随着节节攀升,日创新高。古玩的完整器也很少见,同时其价格之高使人咋舌,一般的古玩收藏者很难与之有缘。
元钧窑瓷器碎片制成的挂屏,此为晚清时期作品。
现在,流散在民间的一些古玩艺术品,无论是传世的,还说出土的,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有些伤残的,只是伤残有属于先天性的(即在制作过程中制成伤残,如铜器上的占沙,瓷器上的窑裂,窑占等待);有属于后天性的(即流散过程中造成的损伤,如撞击造成的破碎,表现在瓷器上的冲口,崩口,炸底等等)。在此情况下,收藏者应该把相当一部分的眼光和注意力转向到伤残的瓷器中来,而且一部分的伤残器,它们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极高,常常是某个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和政治经济的体现和浓缩,其研究价值甚至比一些完整器还高。可惜的是许多年来,古玩的收藏都是以古玩的完整器为标准,瞧不起,甚至完全忽视了伤残器的收藏,致使许多伤残的文物古玩在民间几乎遭到遗弃和毁灭。这是十分遗憾的,这恐怕也是收藏中足以经济价值为唯一标准的症结所在。
伤残是岁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历史的某一种昭示,其美和价值是永恒的不可磨灭的;伤残历史之迷和悬疑留了下来,让世人回味思考。
如世界著名的希腊女神像维纳斯,不是伤残了手臂吗?却给人们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我国许许多多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亦属伤残破损,锈蚀斑斓,大多是经过整理修复,才 在博物馆中展示出其迷人的光彩;还有甘肃武威地区出土的著名的西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出土时也是伤残件,如果不是郭沫若的及时发现,险些遭到遗弃的厄运......
明成化官窑青花团鹤纹瓷片
古玩历史久远,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他们中间的许多东西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毁损,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片段往往就那么无可奈何地残留在这些古玩中。当我们毫不经意的把他们弃之废墟,或者在我们眼皮底下轻易地走过,其实就是弃置了某个转瞬即逝的历史图景和篇章。然而我们今天再也不可以在遗憾中造成更大的遗憾留给后人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伤残器其价值可能要超过美器(完整器)。在今日收藏有价值的历史遗存物日益稀少的情况下,把眼光放到伤残器的发现上来,这肯定是一种明智的而且有意义非同一般的选择。目前已有一部分别具慧眼的一部分国内外的收藏家渐渐留心到这方面来。这无疑是有益于文物古玩的保护,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是极有价值的体现。
所以,我们可以多留意古玩伤残器,此类伤残品往往因传统观念所不取,而价格低廉,能以很少的钱收到研究价值极高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p=21, null, left
清顺治青花湖石纹瓷片
从实际中,我们逐渐领悟到了传统观念中许多不利于文物保护和交流的现实,有些观念实在需要调适,至少不可以完全以经济价值来衡量藏品的好坏于贵残。真正懂得古玩收藏和审美的人,不应该只懂得欣赏完整的美,更应该懂得那种摄人心魄的残缺之美。
修复后良渚文化扁足陶鼎
关于对伤残器的认识和处理,是一件有深邃学问和可以探讨研究的事情。比如:唐三彩中的马和骆驼,有人以为大多断伤残不入时流。殊不知唐三彩中的该类动物佣中,大件还在胚胎制作中就分开来的,只是到挂釉烧制才连接成型。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不能列入伤残之流;又如:许多伤残太深太多的古玩器,经过人们的深思熟虑改头换面后,又成了新的很有价值的古玩器。如:宋代的钧窑瓷器,其釉色千变万化,天青月白,有的还带玫瑰色斑,恰似天际朝霞,美丽极致。但是完整器极少,若凤毛麟角。于是,在明清时,就有人将其碎片收集拼凑,与红木楠木组合成挂屏,有的在其上还有名人题句刻款,又成了另一类的古玩......
所以伤残器的修复和收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学问很深,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