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大禹九鼎见天下---红山诸文化的地理方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7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71020498933.jpg[/upload]

大禹即位后,一举平定了三苗,天下太平。为了张扬功绩,显示权威,大禹以君临天下的气魄发出号令:天下九牧(九州地方的首领,或是泛指众多的部落首领)务必前来涂山,会盟宣誓。来自天南地北的诸侯齐集涂山(一说是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大禹向诸侯们说:“此次盛会标志着天下太平,标志着华夏的团结。从今以后,大家要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发展农牧,休养生息。如有图谋不轨者,天下共诛之!”

为纪念这次盛会,大禹决定将各方进献的青铜铸成九尊鼎。为什么要铸九鼎呢?这要从大禹划九州说起。《左传》记载:“茫茫禹迹,画(划)为九州。”就是说最早划分天下为九州的是大禹,或者说划分九州是大禹巡行天下的结果。先秦著名地理著作《禹贡》按照大禹的巡行路线详细记述了九州的地理与贡赋情况。大禹所划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各州以自然的山河为界。大禹划分九州直接目的在于合理确定各地的贡赋,即“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史记·夏本纪》)。同时作出了按照各地到夏都城的距离缴纳贡品的规定。规定都城周围五百里以内为“甸服”,其中百里之内缴纳带秸秆的庄稼,一百到两百里之间缴纳庄稼的穗,两百里到三百里之间缴纳带皮的谷物,三百里到四百里之间缴纳粗米,四百里到五百里之间缴纳精米。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称为“候服”,其中在百里之内的人要为夏王服役,一百到两百里之间的人要为国家当差,三百里到到五百里之间的人要听候夏王的调遣。九州是大禹实际巡行的范围,是实际纳贡的区域,也是华夏大地的基本范围。可见,九鼎与九州有密切的关系。大禹的意思也许是:把九州各自有特点的地理、物产分别铸造在九尊鼎上,看着九鼎上画的高山大川、珍禽异兽、特色物产,就如同把夏王朝的天下尽收眼底。

大禹指派昆吾部落铸鼎。昆吾部落是当时以制陶、青铜冶铸见长的部落。部落里有许多能工巧匠。接受任务后,昆吾部落便与熟悉天下地理的专家太章和竖亥等设计图样,然后制造模具,把进贡的青铜浇铸成九尊鼎。后人称其为九鼎或九鼎图,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称其为浮雕地图。

《山海经补注·序》描述了九鼎图的内容:“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其殊汇,骇视警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画焉。”由此可知九鼎图内容的丰富,他不但包括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各地的特有物产比如草木禽兽,以及骇视警听的“神灵奇怪”等,而且说明他们的形状,区别他们的性质,划分他们的类别。九鼎上不但有图物,而且有文字。《山海经新校正·序》说:“按其(九鼎)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可以说,九鼎图是见诸多个史籍的最早的青铜质地的原始的中国地图。

九鼎图应是地理调查的结果。大禹为了指挥治水,对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大部分高山、河流、湖泊、沼泽、荒原等进行了调查。大禹巡行天下,足迹遍布华夏大地,本身就是地理调查活动。大禹还派测量专家太章和竖亥测量了国土范围。据记载,太章从波涛澎湃的东海边走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漠旁。一路行走,一路测量,一路计算。终于得出了从东到西的步量数值: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步(此步数引自《淮南子》,《山海经》所记步数更多,并且说步测东西方向的是竖亥)。与此同时,竖亥从北国的碣石山一直步量到南岳的衡山,计算出距离: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步。太章和竖亥步量的数据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国土测量数据。两个人的步量数据一样,实际上东西和南北的距离相差较大。这说明所记数据并不一定是实际的测量数据,有可能是持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后人所为。太章和竖亥测量国土的过程也是国土勘察的过程,其成果应该更多。有学者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反映了夏代地理勘测的成果,它是一次大规模地理调查的实地记录或综合报告,领导这次地理调查的就是测量工程师竖亥和太章。我们知道,《山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流传下来的地理著作。汉代的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著山海经”。《山海经》由《五藏山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海内五经》组成。《五藏山经》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九州内的山势走向、距离远近、水系、物产、祭祀等,共述及26条山脉,447座山,水系258处,地望(在某个站立点向四面了望所见)348处,矿物产地673处,植物产地525处,动物产地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中对豫西、晋南、陕中地区的山水记载最详,远离这一地区的山水则比较疏略甚至荒谬。华山和潼关一带正是大禹所在的夏部落的活动中心。据此推断《五藏山经》反映了夏代人的地理视野不是没有道理的。再联系到九鼎与九州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说九鼎图是当时华夏大地地理和物产的略图,是基于实际勘测的天下图。

大禹将华夏大地破天荒地浓缩在九鼎之上!上面有名山大川,有奇草异兽……九鼎图像拿破仑的凯旋门一样,象征着大禹威临天下的权势,象征着其非凡的文治武功。因此九鼎图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以后数代帝王都把九鼎图视为王权的象征,认为夺得了九鼎就拥有了天下。所以,《汉书·郊祀志》说,夏王朝灭亡后,商王朝保存着九鼎图;商王朝灭亡后,周王朝珍藏着九鼎图;后来,秦国从周王朝夺得了九鼎图;在秦国和郑国交战的过程中,“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从此失踪。《史记》说,秦始皇经过彭城的时候,“斋戒祷祠”,命令千人下泗水打捞九鼎,没有结果。公元前599年,楚庄王北伐时,曾向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打听周王室的九鼎的轻重大小。王孙满说:“如今周朝虽然衰败,但天命未尽,鼎之轻重,还是不可问啊!”以后,人们就把“问鼎”视为觊觎王权之意。可见,九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九鼎相传两千年,有多个史料记载,禹铸九鼎应该是可信的史实。(摘自中国测绘报2004.1.3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7 10:27:37编辑过]

0.jpg (150.31 KB, 下载次数: 1)

大禹九鼎见天下---红山诸文化的地理方位

大禹九鼎见天下---红山诸文化的地理方位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710323349746.jpg[/upload]

整整100年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药铺常卖的“龙骨”上识出文字,从而掀开甲骨文(卜辞)研究历史的新的一页。现已发现的十几万块甲骨卜辞材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系统文字材料,所记录的内容十分可观,其中地理一项,所含信息不少,可以说是中国地理知识记录史的第一篇。

首先,有地理知识就得有地名,很难设想没有地名的地理知识是个什么样的。对大地的利用越充分,地理知识积累得越多,出现的地名也就越多。现在所发现的甲骨文,仅仅是商代文字的一部分,就已经有上千个地名。而商代必然还有写在其他材料上的文字(只是没有保存到今天)与更为丰富的口头语言,所以商代实际使用的地名应当更多。

地名主要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它所体现的是大地上人文活动的积累。大量地名的出现,说明卜辞记录的人与“地”有关的事很多。学者们按地追踪,发现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地理视野相当大。比如商王在都城殷(今河南安阳)命人占卜,对象可以是太行山另外一侧某国的安危,也可以是陕西泾渭地区某国的凶吉。而“鬼方”“工方”“夷方”“土方”“羌方”等,则代表了更为遥远的人文地理区位。

当然,甲骨文中许多地名已成为死字,我们今天只能看笔划样子,却读不出字音来,更不知其意,如果是地名也就不知是指哪块地方。

甲骨卜辞证明商代有异地同名现象,原因是地名源于族名,比如戈族住的地方就叫戈,共族住的地方就叫共。如果戈族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新的地方还叫戈。这个现象说明了人类文明早期人文地名起源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骨文中的地名有自然的山河名称,有多样的风向说明,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地理的东西。史学家称早期模糊的记载为“史影”,那么,在支离残缺的甲骨卜辞中,不但有人文的“史影”,也有人文的“地影”。对人文的“地影”, 卜辞专家如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李学勤等都进行过研究推断,使我们对商代的人文地理态势,有了稍微具体的认识。卜辞中最常见的人文地理内容有城、邑、边鄙(郊区)、商王的田猎区、四土、邦方(方国部族)等,这几样东西构成了商代人文地理的主要框架。

甲骨文材料证明商代已经出现大地域国家的早期特征,而国家领土只要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所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类的问题。中国古代常说“王畿千里”, “王畿”可以理解为“中央”,国土若超过了1000里,就有了“地方”。随着领土的扩大,国家机器要建立一套管理控制大地域的办法,具体说就是“中央”管控大量“地方”的办法,地理的政治内容因此出现。

商代所谓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有学者曾提出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看法:商代的国土不是一个弥合的整体,而是以都城(大邑)为中心,四周远近散布着几个或几十个属于商朝的诸侯“据点”,在这些据点之间的空隙地带,存在着不听命于商朝甚至与商朝敌对的小方国。也就是说,,商朝的国土是疏而有漏,这就是早期大地域国家的政治地理形态。这种疏而有漏的形态,到了秦汉高度集权的帝国时代,则是不被容忍的东西了。

(摘自《人文地理随笔》,文章略有改动。)


0.jpg (249.35 KB, 下载次数: 1)

大禹九鼎见天下---红山诸文化的地理方位

大禹九鼎见天下---红山诸文化的地理方位
3#
发表于 2007-8-8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8-7 10:21:00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8/2007871020498933.jpg[/upload]

大禹即位后,一举平定了三苗,天下太平。为了张扬功绩,显示权威,大禹以君临天下的气魄发出号令:天下九牧(九州地方的首领,或是泛指众多的部落首领)务必前来涂山,会盟宣誓。来自天南地北的诸侯齐集涂山(一说是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大禹向诸侯们说:“此次盛会标志着天下太平,标志着华夏的团结。从今以后,大家要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发展农牧,休养生息。如有图谋不轨者,天下共诛之!”

为纪念这次盛会,大禹决定将各方进献的青铜铸成九尊鼎。为什么要铸九鼎呢?这要从大禹划九州说起。《左传》记载:“茫茫禹迹,画(划)为九州。”就是说最早划分天下为九州的是大禹,或者说划分九州是大禹巡行天下的结果。先秦著名地理著作《禹贡》按照大禹的巡行路线详细记述了九州的地理与贡赋情况。大禹所划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各州以自然的山河为界。大禹划分九州直接目的在于合理确定各地的贡赋,即“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史记·夏本纪》)。同时作出了按照各地到夏都城的距离缴纳贡品的规定。规定都城周围五百里以内为“甸服”,其中百里之内缴纳带秸秆的庄稼,一百到两百里之间缴纳庄稼的穗,两百里到三百里之间缴纳带皮的谷物,三百里到四百里之间缴纳粗米,四百里到五百里之间缴纳精米。再往外五百里的区域称为“候服”,其中在百里之内的人要为夏王服役,一百到两百里之间的人要为国家当差,三百里到到五百里之间的人要听候夏王的调遣。九州是大禹实际巡行的范围,是实际纳贡的区域,也是华夏大地的基本范围。可见,九鼎与九州有密切的关系。大禹的意思也许是:把九州各自有特点的地理、物产分别铸造在九尊鼎上,看着九鼎上画的高山大川、珍禽异兽、特色物产,就如同把夏王朝的天下尽收眼底。

大禹指派昆吾部落铸鼎。昆吾部落是当时以制陶、青铜冶铸见长的部落。部落里有许多能工巧匠。接受任务后,昆吾部落便与熟悉天下地理的专家太章和竖亥等设计图样,然后制造模具,把进贡的青铜浇铸成九尊鼎。后人称其为九鼎或九鼎图,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称其为浮雕地图。

《山海经补注·序》描述了九鼎图的内容:“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其殊汇,骇视警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画焉。”由此可知九鼎图内容的丰富,他不但包括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各地的特有物产比如草木禽兽,以及骇视警听的“神灵奇怪”等,而且说明他们的形状,区别他们的性质,划分他们的类别。九鼎上不但有图物,而且有文字。《山海经新校正·序》说:“按其(九鼎)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可以说,九鼎图是见诸多个史籍的最早的青铜质地的原始的中国地图。

九鼎图应是地理调查的结果。大禹为了指挥治水,对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大部分高山、河流、湖泊、沼泽、荒原等进行了调查。大禹巡行天下,足迹遍布华夏大地,本身就是地理调查活动。大禹还派测量专家太章和竖亥测量了国土范围。据记载,太章从波涛澎湃的东海边走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漠旁。一路行走,一路测量,一路计算。终于得出了从东到西的步量数值: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步(此步数引自《淮南子》,《山海经》所记步数更多,并且说步测东西方向的是竖亥)。与此同时,竖亥从北国的碣石山一直步量到南岳的衡山,计算出距离: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七十步。太章和竖亥步量的数据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国土测量数据。两个人的步量数据一样,实际上东西和南北的距离相差较大。这说明所记数据并不一定是实际的测量数据,有可能是持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后人所为。太章和竖亥测量国土的过程也是国土勘察的过程,其成果应该更多。有学者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反映了夏代地理勘测的成果,它是一次大规模地理调查的实地记录或综合报告,领导这次地理调查的就是测量工程师竖亥和太章。我们知道,《山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流传下来的地理著作。汉代的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著山海经”。《山海经》由《五藏山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海内五经》组成。《五藏山经》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九州内的山势走向、距离远近、水系、物产、祭祀等,共述及26条山脉,447座山,水系258处,地望(在某个站立点向四面了望所见)348处,矿物产地673处,植物产地525处,动物产地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中对豫西、晋南、陕中地区的山水记载最详,远离这一地区的山水则比较疏略甚至荒谬。华山和潼关一带正是大禹所在的夏部落的活动中心。据此推断《五藏山经》反映了夏代人的地理视野不是没有道理的。再联系到九鼎与九州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说九鼎图是当时华夏大地地理和物产的略图,是基于实际勘测的天下图。

大禹将华夏大地破天荒地浓缩在九鼎之上!上面有名山大川,有奇草异兽……九鼎图像拿破仑的凯旋门一样,象征着大禹威临天下的权势,象征着其非凡的文治武功。因此九鼎图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以后数代帝王都把九鼎图视为王权的象征,认为夺得了九鼎就拥有了天下。所以,《汉书·郊祀志》说,夏王朝灭亡后,商王朝保存着九鼎图;商王朝灭亡后,周王朝珍藏着九鼎图;后来,秦国从周王朝夺得了九鼎图;在秦国和郑国交战的过程中,“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从此失踪。《史记》说,秦始皇经过彭城的时候,“斋戒祷祠”,命令千人下泗水打捞九鼎,没有结果。公元前599年,楚庄王北伐时,曾向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打听周王室的九鼎的轻重大小。王孙满说:“如今周朝虽然衰败,但天命未尽,鼎之轻重,还是不可问啊!”以后,人们就把“问鼎”视为觊觎王权之意。可见,九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九鼎相传两千年,有多个史料记载,禹铸九鼎应该是可信的史实。(摘自中国测绘报2004.1.30)


學習

[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23 02:13 , Processed in 0.0537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