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陆建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告诫各位藏友打好基本功!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0-10-24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小青鱼老师的宝物看着不错啊。不知此物出自那个“古墓”?或那个皇亲国戚佩带把玩过的“传世”王器?如何“说”此物是“汉代王器”?请您详细讲解以便学习。
72#
发表于 2010-10-24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当你只想着“捡漏”时,你会非常认真的帮助骗子去找这个“真品”的众多的证据。 “应当是真的;肯定是真的”“骗子不可能做得这样好”。朋友,现在的骗子太聪明了,你认为是“证据”的骗子为你准备好了,你想不到的他也替你想到了。上当多是自己骗自己,原因就是自己帮骗子来骗自己,只要心存一丝侥幸,上当是无疑的。当你明白已经“上当”,时,可能是“明天、明年或???????不要“左边脸“被打的变了形又把“右边脸”再送过去,做记“吃不记打”的“冤死鬼”。 转自:别网信息。
73#
发表于 2010-10-24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小青鱼老师的宝物看着不错啊。不知此物出自那个“古墓”?或那个皇亲国戚佩带把玩过的“传世”王器?如何“说”此物是“汉代王器”?请您详细讲解以便学习。 和谐 发表于 2010-10-24 11:50:00
汉代玉器,历经几千年历史,基本上没有传世之品,大多是经过埋藏,被后世挖掘,然后再继续流传。所谓出土,又分早年出土(明清时期便已经出土),新近出土(近一二十年出土)。我这件玉龙属于新近出土,因为龙头上的微黄沁色,还有身上浅浅的朱砂沁还在随着不断的佩戴不停的发生着变化。 此件玉器就是因为玉质非常之好,所以即便埋藏两千年仍未被侵蚀。不需要辛苦的盘摸才能恢复本来的玉性。(一些古玉长期受到地下各种物质的侵蚀以及置换反应,失去了本来的玉性,需要长期的盘摸才能又变为其入土之时的本来面目) 关于如何判断为汉代,主要是看其造型以及用料。此佩为典型的龙头凤尾朝天佩,螭龙的S型身材异常灵动,(汉代玉器对龙身的雕琢非常有“线条感”,并且异常漂亮)。西汉的螭龙大多充满霸气,反应了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奔放豪迈的强烈的时代风格。总之一说某某玉器是产自西汉的作品,对审美的要求以及玉料的要求就要非常讲究。但凡有一丝匠气,拙气的作品,都不配称之为汉代的贵族用玉。总之多去博物馆,多看图片,再自己反复体会,就能明白汉玉的气魄。
7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6:25:00 | 只看该作者
小青鱼:"而汉代时期,王室用玉大多是和田玉(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青海料,俄罗斯料)。所以我认为用上好的和田玉籽料,完全手工,原始陀具雕琢的高古玉,基本上都应该是真品,至少不是近几年的仿品。" 青鱼兄,此言有待探讨,地矿学家胡家燕教授根据检测样本中统计100件现在看似和田的透闪石古玉器,只有2-3件是完全符合和田地区产玉种(毛毡状结构),其他多数透闪石算然符合现在国家和田玉检测标准,GB/T 16552一2003珠宝玉石名称,说明中“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 因此“和田玉” 一名称可指向“青海产地玉”、“龙溪产地玉”、“俄罗斯产地玉”及其它地方由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的所有玉石马家窑,齐家文化,楼兰古墓出土的看似和田玉的透闪石玉种经过检测不符合毛毡装结构的特征,而是纤柱状结构,更符合昆仑山玉料的特征,这个检测也吻合了古人就近取材,首德次符的说法,古代山海经记载的玉矿有208处,现在所知的已经寥寥无几,举例来说良渚用材小梅岭矿也是透闪石玉中,有些造假者采用老坑青海料,汶川龙溪玉作伪,一是造伪者为了降低成本,二是歪打正着!地矿学家一再强调,真正和田地区产料子,无论山料,籽料,山流水,为毛毡装结构(纤维交织状),这也是之所以我们很多藏友拿一件看似和田产的真古玉给对和田料子很有把握的人去看的时候,对方认为料子“假”的原因,这个好比现代人错误的认为只有和田美女才是美女,其他地方出生的身材容貌再美也不算美女的观点一样偏执,而古人选玉首德次符,品评玉材要“首德次符”,就是说,对玉的温润感、硬度、密度进行选择后,便要选择玉的颜色。汉代人王选记述了汉代人所崇尚的玉之“符”:“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猪肪,黑如纯漆,玉之也。”汉代的这一标准为后人所推崇,明代以后的很多论玉、辨玉的文章中都有类似的标准,或在这一标准上加以扩充,加人“青如蓝靛”之类的语言。深究起来,古人所讲的玉之符中,包含了光泽及颜色的变化,鸡冠,蒸栗,猪肪之色并非标准色标中的红、黄、白色,且其色如色标所示红、黄、白的矿物,绝非美玉,玉之色变化无穷,颜色的优劣,既有标准,又是相比较而言,没有哪一个人能说他所持有的玉是最好的玉,总有一块玉能比过他的玉,最好的玉是人们理念中的珍宝,且玉的优劣相较又须首德次符,德、符并举,符重而德浅之玉在相比较中终要处于劣势。
75#
发表于 2010-10-24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老师辛苦了 学习
76#
发表于 2010-10-24 19:10: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谢恩!
77#
发表于 2010-10-24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向礼乐天下版主学习。鞍山刘猛。
78#
发表于 2010-10-24 21:17:00 | 只看该作者
青鱼兄,此言有待探讨,地矿学家胡家燕教授根据检测样本中统计100件现在看似和田的透闪石古玉器,只有2-3件是完 礼乐天下 发表于 2010-10-24 16:25:00[/quote] 礼乐兄,学习了!可是这样的话,如果发现称为汉代玉器的器物,里面有用“青海料”以及“俄罗斯料”雕琢的物件,是不是便可以认为是假的。因为青海料和俄料属近二十年间才开掘生产。您的意思是否是,汉代白玉,可能采用除了“新疆和田料”以外的其他“地方白玉料”进行生产,而这些“地方白玉料”在现代已经不被人们所知,所以汉代白玉中,有既不是新疆和田玉,也不是青海,俄料的品种??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您看了这段文字应该不会困惑了,上世纪90年代初,青海料在青海格尔木昆仑山三岔口附近发现并被开发利用。青海料以山料为主,有少量戈壁料和山流水料。我们现代人采集青海料用于雕刻始于,但是古人有没有用过应该是另外一回事,至于是什么年间开发的请开下新华网的链接,看完后您自己总结吧http://www.qh.xinhuanet.com/old/qinghai/htm/09041105238.htm
8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2:32:00 | 只看该作者
再给你个参考,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3 22:38 , Processed in 0.0541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