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熊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清仿汝窑器2.jpg]UploadFile/2010-9/20109162093026756.jpg[/upload]
[upload=jpg,清仿汝窑器3.jpg]UploadFile/2010-9/20109162093055886.jpg[/upload]

0.jpg (21.71 KB, 下载次数: 1)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0.jpg (14.33 KB, 下载次数: 1)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陶瓷文化的黄金时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御用官窑,瓷质之精、釉色之纯、造型之美空前绝后。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在青釉方面,由于铁的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御窑,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所达到的崇高神秘的意境足以傲视千年陶瓷艺坛,显示出中华民族精粹的陶瓷文化精神。

 

  一、釉色。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表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于钧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于古玉般内蕴的光泽。釉较薄且平滑均匀地紧贴于胎骨,呈半透明状。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中气泡大而稀疏,犹如镶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颗颗明珠,素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说,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闪黄绿色,施釉厚而不匀,乳浊而不透明,由于也加入了玛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泽很润,但不够清爽,有一种油腻的感觉。借助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相互叠压,联成一片,象是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

  二、胎骨。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后灰烬的颜色稍深一些的颜色,从器底的支钉痕破釉处可看到这种胎骨的本色。凡宋汝窑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线棱角的地方常见有浅赭的色调,俗称为“羊肝色”。

  也许有人会问“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么会稳现出这种“羊肝色”呢?原来,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与深灰的胎色相衬,透过天青色的釉层,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较旧器份量沉重,器体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由于新仿品的胎体和釉层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也显得模模糊糊,粗软无力,显现出一种肉粉的色调。

  三、纹片。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四、支钉。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真品是七个支钉,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够再现出宋汝窑瓷器清幽美妙,超尘脱俗的美学意境。

23#
发表于 2010-9-17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109169432589918.jpg]UploadFile/2010-9/201091716465923615.jpg[/upload]

0.jpg (61.36 KB, 下载次数: 1)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24#
发表于 2010-9-17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熊虎在2010-9-16 9:1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汝窑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em56]器型端庄优美。欣赏。[em27]

25#
发表于 2010-9-17 18: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熊虎在2010-9-16 20:43:00的发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陶瓷文化的黄金时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御用官窑,瓷质之精、釉色之纯、造型之美空前绝后。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在青釉方面,由于铁的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御窑,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所达到的崇高神秘的意境足以傲视千年陶瓷艺坛,显示出中华民族精粹的陶瓷文化精神。

 

  一、釉色。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表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于钧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于古玉般内蕴的光泽。釉较薄且平滑均匀地紧贴于胎骨,呈半透明状。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中气泡大而稀疏,犹如镶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颗颗明珠,素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说,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闪黄绿色,施釉厚而不匀,乳浊而不透明,由于也加入了玛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泽很润,但不够清爽,有一种油腻的感觉。借助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相互叠压,联成一片,象是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

  二、胎骨。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后灰烬的颜色稍深一些的颜色,从器底的支钉痕破釉处可看到这种胎骨的本色。凡宋汝窑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线棱角的地方常见有浅赭的色调,俗称为“羊肝色”。

  也许有人会问“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么会稳现出这种“羊肝色”呢?原来,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与深灰的胎色相衬,透过天青色的釉层,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较旧器份量沉重,器体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由于新仿品的胎体和釉层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也显得模模糊糊,粗软无力,显现出一种肉粉的色调。

  三、纹片。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四、支钉。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真品是七个支钉,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够再现出宋汝窑瓷器清幽美妙,超尘脱俗的美学意境。

关注.学习![em27]
26#
发表于 2010-9-18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熊虎在2010-9-16 20:08:00的发言:

仿品的造假技术比仿红山玉器的技术差远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清仿汝窑器.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清仿汝窑器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明显是就是仿的嘛····

27#
发表于 2010-9-25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从支钉看胎色是香灰色吗?
28#
发表于 2010-9-26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熊虎</i>在2010-9-16 20:08:00的发言:</b><br/> <p>仿品的造假技术比仿红山玉器的技术差远了!</p> <p> </p><br/><img title="dvubb"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韩力 发表于 2010-9-18 23:04:00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从支钉看胎色是香灰色吗? 123456wq 发表于 2010-9-25 14:59:00
这张是胎色图片:

36.jpg (62.11 KB, 下载次数: 25)

jpg

jpg
30#
发表于 2010-9-27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3 08:20 , Processed in 0.0633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