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0.jpg (72.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0-9-16 09:48 上传
这两件东西很值得研究了
0.jpg (46.67 KB, 下载次数: 2)
使用道具 举报
香鼎的200倍细部图,调了一下色温,更蓝了,郁闷!
0.jpg (242.96 KB, 下载次数: 2)
2010-9-16 09:51 上传
0.jpg (240.84 KB, 下载次数: 2)
0.jpg (271.8 KB, 下载次数: 2)
2010-9-16 09:52 上传
0.jpg (290.95 KB, 下载次数: 2)
0.jpg (274.72 KB, 下载次数: 2)
2010-9-16 09:53 上传
0.jpg (287.5 KB, 下载次数: 2)
这只香鼎的口沿被磕碰了一块釉面,可以看到里面是典型的香灰胎。
2010-9-16 09:56 上传
0.jpg (283.75 KB, 下载次数: 2)
通体施哑光釉,满釉支烧。器物使用痕迹明显,似乎没有做旧痕迹。微图显示胎釉之间有一白线,符合毛小沪先生提出的汝窑鉴定的唯一特征——硅化线。
0.jpg (264.4 KB, 下载次数: 2)
2010-9-16 10:20 上传
0.jpg (267.96 KB, 下载次数: 2)
我回头取回来仔细研究一下。应该是有的,器型相当完整,宋代早期汝窑应该是采用拉坯工艺的,不过后期已经采用模压工艺了。至于怎么才能发现拉坯、修坯工艺还望指点一二。
对比网上那些动辄叫卖几千万的东西,个人感觉这两件东西要更接近真品。首先汝窑的瓷器,尤其是早期汝窑的宫廷用器都是细腻、薄薄口沿,就像红山的勾型佩那样,而后期的仿品口沿很厚,一看就不是汝窑的东西。
这是网上叫卖5千万的汝瓷。
0.jpg (15.33 KB, 下载次数: 2)
2010-9-16 20:04 上传
0.jpg (16.66 KB, 下载次数: 2)
仿品的造假技术比仿红山玉器的技术差远了!
0.jpg (17.46 KB, 下载次数: 2)
2010-9-16 20:08 上传
0.jpg (18.25 KB, 下载次数: 2)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1 21:50 , Processed in 0.0618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