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五千年前的解玉刀
在这块有着神秘造型的玉石中,一个小小的薄片镶嵌其中,这个薄片到底是什么?它是从何而来呢?当人们真正开始关注它的时候,一个惊人的发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导视
五千年前的古老世界
让人惊异的制作技术
削铁如泥的工具是如何练就的?
本期——《五千年前的解玉刀》为您讲述
史前人类雕石断玉的神秘技术
最先发现这些薄片的是民间古玉收藏家——任南。在几年前的一次不经意的整理中,任南发现了这些镶嵌于古玉中的薄片。
采访:玉石民间收藏家 任南
有些镶嵌在孔或者口中的一些异物,刚一开始以为是残留的渣滓
可随后,当任南取出这些镶嵌在玉石中的异物时,他却感觉这种东西非同一般,凭借任南多年来收藏玉石的经验判断,它的硬度应该很高,甚至可能超过了一般玉石的坚硬程度。他随手拿来了一块和田玉,用这个东西轻轻地在玉石的表面一划,一道清晰的划痕立即展现在了任南的眼前。随后,任南又在自己收藏的众多古玉中,发现了很多镶嵌着这类东西的玉石,这些异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非常锋利,而且都留有人为加工过的痕迹,它们虽然薄如纸片,却坚硬无比。
为了验证玉石的坚硬程度,我们的记者也做了一次检测,用这种薄片,在和田玉的表面一划,一道清晰的划痕出现在了记者的眼前。接下来,记者又用钢刀去划和田玉,结果却很难划动,几乎划不出任何痕迹,可见这块和田玉要比记者手中的钢刀坚硬的多。
据任南初步判断,这些留在古玉中的残片,也许是当年古人制作玉石的工具,它们有可能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折断在玉石当中的。
采访:玉石民间收藏家 任南
最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我看这些工具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砂轮。
表面看,这些形如刀片的工具确实类似于小的砂轮残片,它的厚度约两三毫米,用它来划不锈钢,只需轻轻用力,就会在不锈钢的表面留下清晰的痕迹,由此判断其坚硬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钢的硬度。而放到显微镜下,我们发现,这个奇特的工具竟然是由很多细小的各色宝石组成。
在经过北京石刻博物馆的有关专家检测后,被证实,这些奇异工具上的细小颗粒确实是由各种颜色的细小宝石组成,其坚硬程度应该不亚于现在的金刚石。但是,在古代有谁能够制作出如此坚硬,又如此轻薄的工具呢?除非有更加坚硬的东西,否则,这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道在古代还有比金刚石更加坚硬的物质吗?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带有这个奇特工具的玉石,是在哪个年代被制作出来的。
采访:北京石刻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刘卫东
我根据玉石表面的生成物,以及侵色和表面腐蚀程度来判断,这块古玉的历史因该在五千年以上。
也就是说,玉石上这个残留的工具,也是出自五千年前。如此精细而又坚硬的工具,怎么可能是五千年前的产物呢?这一推断已经超越了我国的文明史,难道真的有史前文明的存在吗?
五千年前又是什么人,能有如此超凡的智慧,制造出比钢铁还要坚硬的工具呢?、
据任南介绍,这些古玉都是他从内蒙古赤峰以北的地区收集来的。而赤峰附近在五千年前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么,这些古玉会不会是红山文化的产物呢?
采访:北京石刻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刘卫东
(做出判断,是红山文化)
那么红山人又是如何来雕刻玉石的呢?由于玉石密度很大,因而十分坚硬,古代没有什么坚硬的物质能够用来雕刻玉石,以往考古学家们认为,古代雕刻玉石的方法是用木棍或是皮绳,沾着解玉沙来切割玉石,这里所说的解玉沙是唯一一种古人能够利用的工具。解玉沙其实就是河滩里沉积在最下面的砂石,这些砂石从表面上看与普通砂石没有区别,但其实它们非常坚硬,大都是由各种细小的宝石或是金刚石组成,由于密度很大,在河水不断冲刷的过程中,它们被筛选了出来,沉积到了河底。古人把它们从河滩底部挖出,再经过细心的筛选,把筛选出的解玉沙粘在木棍或是皮绳上,雕刻玉石。
但是,任南发现的这个工具却让专家们了解到古人另一种神奇的制玉方法。那么,如此坚硬的工具,是如何被红山人制造出来的呢?
采访:民间收藏家 任南
有一次,我无意中用手抠了一下这个类似砂轮的工具,结果,居然抠下了一点碎渣。
任南的发现告诉了我们,这个类似砂轮的工具虽然十分坚硬,但却又是相对松散的,专家在经过仔细研究后给出了最后的答案。
采访:古脊椎动物所 《化石》杂志主编 郭建崴
经过我们的检测,我们发现,这个工具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工具。
五千年前,怎么可能会出现人工合成的工具呢?这一结论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古人是如何将这些物质组合在一起的呢?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北京石刻博物馆的刘卫东进行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采访:北京石刻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刘卫东
应该是粘合成的,通过天然的树胶或是其它的天然的黏胶进行粘合。
而根据工具上的颗粒物判断,制作工具的原材料很可能就是河滩底部的解玉沙,红山人利用某种天然的粘合剂,将解玉沙粘合在一起,制成极薄的形状,晒干后用来切割各种玉器,或是制作其它石器工具。这种薄如纸片的工具被专家们形象的称为——解玉刀。
主持人:从蛛丝马迹窥探远古的秘密,这是考古最大的魅力!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薄片居然揭开了一个行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