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才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 八孔古玉埙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3-2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古埙,民间藏品。

 

小河沿文化时期的陶埙。

[upload=jpg,1-1-.jpg]UploadFile/2010-3/2010320111220951.jpg[/upload]
[upload=jpg,2-1.jpg]UploadFile/2010-3/2010320111213494.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 0:11:16编辑过]
22#
发表于 2010-3-2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古埙,民间藏品。

 

小河沿文化时期的陶埙。来自巴林右旗。

从单孔埙发展到三孔,迷啊!

[upload=jpg,1.jpg]UploadFile/2010-3/2010320145969684.jpg[/upload]

 

 [upload=jpg,1-1.jpg]UploadFile/2010-3/2010320141293830.jpg[/upload]
[upload=jpg,2.jpg]UploadFile/2010-3/2010320141274006.jpg[/upload]
[upload=jpg,3.jpg]UploadFile/2010-3/2010320141219575.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 0:15:17编辑过]
23#
发表于 2010-3-2 00:16:00 | 只看该作者
待续。
24#
发表于 2010-3-2 00: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10-3-1 23:30:00的发言:

请才版欣赏古埙曲。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2039411&iid=11299225&cid=1

 

 

感谢链接,[em56]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8:57: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东胡老师及大家的关注。

从多年玩玉经验及此埙表象看,我认为它应该是件古物,至于卡到何年份,还望东胡老师及大家发表看法。但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汉以后,埙就淡出了古代艺术舞台。我觉得此埙至少也要早于汉代。

此埙的最大亮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表象自然态特征明显,应该说是件古埙没问题。

2、材质为透明的玉石材料,在这里玉的概念暂且采用古人的定义,即美丽的石头称为玉,因为,此件未做材质鉴定。在考古资料中玉石材质的古埙很少见。

3、它是八孔,迄今为止,我国考古资料还未记载八孔古埙,更何况古玉埙。

综上所述,八孔古玉埙无疑给人们留下很多猜想和话题。或许真的会改写埙的历史。

望大家发表看法。

26#
发表于 2010-3-2 20:3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10-3-2 18:57:00的发言:

多谢东胡老师及大家的关注。

从多年玩玉经验及此埙表象看,我认为它应该是件古物,至于卡到何年份,还望东胡老师及大家发表看法。但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汉以后,埙就淡出了古代艺术舞台。我觉得此埙至少也要早于汉代。

此埙的最大亮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表象自然态特征明显,应该说是件古埙没问题。

2、材质为透明的玉石材料,在这里玉的概念暂且采用古人的定义,即美丽的石头称为玉,因为,此件未做材质鉴定。在考古资料中玉石材质的古埙很少见。

3、它是八孔,迄今为止,我国考古资料还未记载八孔古埙,更何况古玉埙。

综上所述,八孔古玉埙无疑给人们留下很多猜想和话题。或许真的会改写埙的历史。

望大家发表看法。

 

才版此言差矣;但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汉以后,埙就淡出了古代艺术舞台。

 

您抽时间到天坛神乐署看看,即明。说的直率,勿怪!

今天上传图片的数量已经用完,明天吧,如果有时间给您传几个馆藏和民间藏埙,共赏。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10-3-2 20:33:00

的发言:

才版此言差矣;但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汉以后,埙就淡出了古代艺术舞台。

 

您抽时间到天坛神乐署看看,即明。说的直率,勿怪!

今天上传图片的数量已经用完,明天吧,如果有时间给您传几个馆藏和民间藏埙,共赏。

神州古韵放异彩 ——埙的历史、改良与艺术魅力
www.huain.com  2001-10-13   
——周世斌  
      近年来,在中国民族音乐表演舞台上,人们越来越多地被一种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声音所深 深吸引。这声音仿佛来自天籁,幽幽扬扬,深邃而悠远;好借书证为自大地,厚沉凝重,充满 土声地气;又像发自遥远的古代,古朴典雅,令人遐想;醒酷似人咽鬼泣,凄凄惨惨,悲悲切 切。共极具表现力的独特音色,为其他任何乐器所不能替代。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 一——埙。 
    在为埙的艺术表现魅力所倾倒的同时,许多人不禁要问:这么美妙的民族乐器,为什么以前 不熟悉?当其所具有的七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仅仅反外国人惊得目瞪口呆,也超乎大多数普遍中 国人想象和预料的时候,人们就首先把好奇与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它那不平凡的身世。 
一、埙的历史沿革 
    根据历史记载,埚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拾遗记》中有“疱牺灼土为埙”的记载。 关于埙的可靠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小雅》,其中有“伯氏吹埙,仲氏 吹篪”的诗句。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埙,距今有七千年左右历史。该埙呈椭圆形,单腔体结构,只有一个吹孔,无音孔,只能发 一个音,据称可能是由先民们狩猎的工具——石流星(一称“石榴星”演变而来。后经增加音 孔,这种拟音器就逐渐发展成可以吹出旋律的乐器。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相继发掘出土 了不少各个历史时期的埙,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卵形埙以外,还有西安半坡村爷韶文化遗址出 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橄榄表埙,大约有六千年历史;山西万荣县荆村和太原义井术遗址出土的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管理体制形埙(顶端一吹孔,无音孔,发一音)、椭圆形埙(顶端一吹孔,腰 部一吹孔,发二音)、球形埙(一吹孔,二音孔,发三音;)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系列 鱼形埙(顶部有吹孔,鱼身有三个音孔,发四个音);河南郑州二里岗早商遗址出土的椭圆形 埙(三个音孔),距今约三千五百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后商遗址出土的梨形埙,五个音孔,距 今约三千年历史。各个时代埙的制作材料不尽相同,有陶埙、玉埙、木埙、石埙、瓷埙等,以 陶埙为最常见。在埙的腔体形制上,除以上提及的外,还有月牙形、牛头形及各种动物形状。 到商代后期,中原地区的埙逐渐统一成如《尔雅·释乐》中所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子,税 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的梨形。历代以来,埙主要作为雅乐乐器而在宫廷中 使用。埙在中国的分布地区较广泛,除汉族地区外,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至今,在中国西南、 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流行着各种形制和名称的埙。 
    至汉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埙渐渐退出艺术舞台,这一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瑰宝从此被蒙 上厚厚的历史尘埃,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民间几乎绝迹。 到了近代,才渐渐又有人开始对古埙进行研究、仿制和改良,并用于演奏。本世纪60年代以 来,埙的研制、改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性能较优越的品种主要有:天津 陈重先生的九孔埙,天津陆金山先生的十二孔埙、鸳鸯埙,西安高明先生的卵形埙,宁夏冯会 耘先生的牛头埙,台湾庄本立先生的十六孔埙。此外,还有握埙。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曾正先生 曾自制音质、音准很好的陶埙,厦门大学赵山先生自制陶埙并在演奏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等等。 
 
资料仅供参考,还望东胡老师多加提供有关信息,渴望学习。
28#
发表于 2010-3-3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10-3-3 11:3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10-3-2 20:33:00

的发言:

才版此言差矣;但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汉以后,埙就淡出了古代艺术舞台。

 

您抽时间到天坛神乐署看看,即明。说的直率,勿怪!

今天上传图片的数量已经用完,明天吧,如果有时间给您传几个馆藏和民间藏埙,共赏。

神州古韵放异彩 ——埙的历史、改良与艺术魅力
www.huain.com  2001-10-13   
——周世斌  
      近年来,在中国民族音乐表演舞台上,人们越来越多地被一种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声音所深 深吸引。这声音仿佛来自天籁,幽幽扬扬,深邃而悠远;好借书证为自大地,厚沉凝重,充满 土声地气;又像发自遥远的古代,古朴典雅,令人遐想;醒酷似人咽鬼泣,凄凄惨惨,悲悲切 切。共极具表现力的独特音色,为其他任何乐器所不能替代。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 一——埙。 
    在为埙的艺术表现魅力所倾倒的同时,许多人不禁要问:这么美妙的民族乐器,为什么以前 不熟悉?当其所具有的七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仅仅反外国人惊得目瞪口呆,也超乎大多数普遍中 国人想象和预料的时候,人们就首先把好奇与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它那不平凡的身世。 
一、埙的历史沿革 
    根据历史记载,埚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拾遗记》中有“疱牺灼土为埙”的记载。 关于埙的可靠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小雅》,其中有“伯氏吹埙,仲氏 吹篪”的诗句。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埙,距今有七千年左右历史。该埙呈椭圆形,单腔体结构,只有一个吹孔,无音孔,只能发 一个音,据称可能是由先民们狩猎的工具——石流星(一称“石榴星”演变而来。后经增加音 孔,这种拟音器就逐渐发展成可以吹出旋律的乐器。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相继发掘出土 了不少各个历史时期的埙,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卵形埙以外,还有西安半坡村爷韶文化遗址出 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橄榄表埙,大约有六千年历史;山西万荣县荆村和太原义井术遗址出土的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管理体制形埙(顶端一吹孔,无音孔,发一音)、椭圆形埙(顶端一吹孔,腰 部一吹孔,发二音)、球形埙(一吹孔,二音孔,发三音;)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系列 鱼形埙(顶部有吹孔,鱼身有三个音孔,发四个音);河南郑州二里岗早商遗址出土的椭圆形 埙(三个音孔),距今约三千五百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后商遗址出土的梨形埙,五个音孔,距 今约三千年历史。各个时代埙的制作材料不尽相同,有陶埙、玉埙、木埙、石埙、瓷埙等,以 陶埙为最常见。在埙的腔体形制上,除以上提及的外,还有月牙形、牛头形及各种动物形状。 到商代后期,中原地区的埙逐渐统一成如《尔雅·释乐》中所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子,税 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的梨形。历代以来,埙主要作为雅乐乐器而在宫廷中 使用。埙在中国的分布地区较广泛,除汉族地区外,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至今,在中国西南、 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流行着各种形制和名称的埙。 
    至汉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埙渐渐退出艺术舞台,这一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瑰宝从此被蒙 上厚厚的历史尘埃,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民间几乎绝迹。 到了近代,才渐渐又有人开始对古埙进行研究、仿制和改良,并用于演奏。本世纪60年代以 来,埙的研制、改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性能较优越的品种主要有:天津 陈重先生的九孔埙,天津陆金山先生的十二孔埙、鸳鸯埙,西安高明先生的卵形埙,宁夏冯会 耘先生的牛头埙,台湾庄本立先生的十六孔埙。此外,还有握埙。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曾正先生 曾自制音质、音准很好的陶埙,厦门大学赵山先生自制陶埙并在演奏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等等。 
 
资料仅供参考,还望东胡老师多加提供有关信息,渴望学习。

 

上传一枚故宫的漆埙,与您共赏!

遗憾! 您最多只能上传0个文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 13:48:36编辑过]
29#
发表于 2010-3-3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10-3-3 13:48:00的发言:

 

上传一枚故宫的漆埙,与您共赏!

遗憾! 您最多只能上传0个文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3 13:48:36编辑过]

再试试

30#
发表于 2010-3-3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10-3-3 11:38:00的发言:

 

才版真是高人!!玩古玩您是我们新人的楷模!!给您敬茶了!!!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10-3-2 20:33:00

的发言:

才版此言差矣;但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汉以后,埙就淡出了古代艺术舞台。

 

您抽时间到天坛神乐署看看,即明。说的直率,勿怪!

今天上传图片的数量已经用完,明天吧,如果有时间给您传几个馆藏和民间藏埙,共赏。

神州古韵放异彩 ——埙的历史、改良与艺术魅力
www.huain.com  2001-10-13   
——周世斌  
      近年来,在中国民族音乐表演舞台上,人们越来越多地被一种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声音所深 深吸引。这声音仿佛来自天籁,幽幽扬扬,深邃而悠远;好借书证为自大地,厚沉凝重,充满 土声地气;又像发自遥远的古代,古朴典雅,令人遐想;醒酷似人咽鬼泣,凄凄惨惨,悲悲切 切。共极具表现力的独特音色,为其他任何乐器所不能替代。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 一——埙。 
    在为埙的艺术表现魅力所倾倒的同时,许多人不禁要问:这么美妙的民族乐器,为什么以前 不熟悉?当其所具有的七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仅仅反外国人惊得目瞪口呆,也超乎大多数普遍中 国人想象和预料的时候,人们就首先把好奇与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它那不平凡的身世。 
一、埙的历史沿革 
    根据历史记载,埚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拾遗记》中有“疱牺灼土为埙”的记载。 关于埙的可靠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小雅》,其中有“伯氏吹埙,仲氏 吹篪”的诗句。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埙,距今有七千年左右历史。该埙呈椭圆形,单腔体结构,只有一个吹孔,无音孔,只能发 一个音,据称可能是由先民们狩猎的工具——石流星(一称“石榴星”演变而来。后经增加音 孔,这种拟音器就逐渐发展成可以吹出旋律的乐器。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相继发掘出土 了不少各个历史时期的埙,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卵形埙以外,还有西安半坡村爷韶文化遗址出 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橄榄表埙,大约有六千年历史;山西万荣县荆村和太原义井术遗址出土的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管理体制形埙(顶端一吹孔,无音孔,发一音)、椭圆形埙(顶端一吹孔,腰 部一吹孔,发二音)、球形埙(一吹孔,二音孔,发三音;)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系列 鱼形埙(顶部有吹孔,鱼身有三个音孔,发四个音);河南郑州二里岗早商遗址出土的椭圆形 埙(三个音孔),距今约三千五百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后商遗址出土的梨形埙,五个音孔,距 今约三千年历史。各个时代埙的制作材料不尽相同,有陶埙、玉埙、木埙、石埙、瓷埙等,以 陶埙为最常见。在埙的腔体形制上,除以上提及的外,还有月牙形、牛头形及各种动物形状。 到商代后期,中原地区的埙逐渐统一成如《尔雅·释乐》中所注“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子,税 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的梨形。历代以来,埙主要作为雅乐乐器而在宫廷中 使用。埙在中国的分布地区较广泛,除汉族地区外,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至今,在中国西南、 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流行着各种形制和名称的埙。 
    至汉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埙渐渐退出艺术舞台,这一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瑰宝从此被蒙 上厚厚的历史尘埃,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民间几乎绝迹。 到了近代,才渐渐又有人开始对古埙进行研究、仿制和改良,并用于演奏。本世纪60年代以 来,埙的研制、改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性能较优越的品种主要有:天津 陈重先生的九孔埙,天津陆金山先生的十二孔埙、鸳鸯埙,西安高明先生的卵形埙,宁夏冯会 耘先生的牛头埙,台湾庄本立先生的十六孔埙。此外,还有握埙。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曾正先生 曾自制音质、音准很好的陶埙,厦门大学赵山先生自制陶埙并在演奏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等等。 
 
资料仅供参考,还望东胡老师多加提供有关信息,渴望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6 14:54 , Processed in 0.0533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