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论红山文化期玉器浅层开裂(工上自然态质变)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10-8-4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论红山文化期玉器浅层开裂(工上自然态质变)

浅表开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542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32#
发表于 2010-8-4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论红山文化期玉器浅层开裂(工上自然态质变)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33#
发表于 2010-8-4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听老师讲课![em27]
134#
发表于 2010-8-4 22:3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10-8-4 22:13:00的发言:
浅表开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61203467668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学习

135#
发表于 2010-8-5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10-7-30 10:3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蝇翅状边廓且清晰少破边

[em56]学习并认识红山古玉器蝇翅状边廓。

136#
发表于 2010-8-5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10-8-4 21:39:00的发言:

任南红山文化网

碧玉箍

最大直径:9.4厘米,高:15.2厘米。

敖汉旗敖音勿苏乡烧锅地出土。敖汉旗博物馆收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出土古玉浅开片有何规律大家悟

[em65]开片一般随型而且有时分层。

无论分层与否,均厚薄有致,呈渐变态。

未知何故,较少受沁。[em04]

137#
发表于 2010-8-6 11: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10-8-5 21:38: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开片一般随型而且有时分层。

无论分层与否,均厚薄有致,呈渐变态。

未知何故,较少受沁。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38#
发表于 2010-8-21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10-8-4 21:45:00的发言:
任南红山文化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em56]是沁色,也是愈合,

像似人体刀口之疤痕。

若在工上,当真无疑。

----个见。学习中。[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1 16:09:21编辑过]
139#
发表于 2010-8-23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任先生此讲既全面又易懂,受益良多,十分感激。在国藏和民藏红山古玉中,常见到种种开裂的行态。故弄清古玉自然态开裂诸相,对吃透“12字鉴真法”精神和亲自 鉴定真伪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等初学者的重要习题之一。

这里谈点不成熟的学习体会。红山古玉自然态开裂有多种形态:1,隐裂纹。因在肌里内,人为不可仿。 2,浅裂纹。器表显现层状(复瓦状)浅裂纹,呈随形包裹态,并伴有沁色,很好识别,人为难仿。 3,漂移状撕裂纹。此态常见,表现为裂口下陷,无根无头,有的可见溢出长合现象,人为难仿。 4,散点状水草形浅裂纹,人为可仿,要慎加区别。 5,水融蚀风干后出现多条细而短的平形开裂纹。此态在片状器之沁残处较常见。人为难仿。 6,错位开裂纹。此态特点是裂口较大往往在大尺寸器上出现。人为难仿。

上述体会肤浅,不当之处请任先生和红友们指正。

140#
发表于 2010-8-23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em2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2-26 15:47 , Processed in 0.0538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