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泛红山文化玉器展-史前玉石文明探秘

[复制链接]
301#
发表于 2010-1-15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10-1-15 17:25:00的发言:

北京.天津.内蒙.赤峰.大连.西安.

广西.吉林.山西.唐山.固定.辽阳.

安徽宿州.伊春市.鞍山.济南市

.广东.美国.台湾.河北.保定.大连.

呼市.秦皇岛.辽宁.海城.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四平市

紅友來自四面八方

匯聚ㄧ堂

定能迸出更多的火花

302#
发表于 2010-1-17 12:01:00 | 只看该作者

全国送展品80余人

以下是引用王学朋在2010-1-16 18:14:00的发言:

    中国参展城市分布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中国参展城市分布图.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可点击放大观看)

 

    参展城市:

    北京.天津.呼和浩特.赤峰.大连.西安.广西.吉林.太原.唐山.固安.辽阳.宿州.伊春.鞍山.济南.广东.台湾.保定.大庆市.金华.深圳.秦皇岛.海城.包头.锡林郭勒盟.四平.本溪.淄博.潍坊.石家庄.大庆.库伦.温州.沈阳市.安徽.葫芦岛市.哈尔滨市.阿尔山.兴安盟.乌兰察布市

 

    此外,还有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藏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7 12:02:10编辑过]
303#
发表于 2010-1-17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em56]
304#
发表于 2010-1-17 22:32: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参与文化,看?入选否!

305#
发表于 2010-1-18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从沁色和白浆来看,此件应为新仿品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折页效果.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展示架应用效果.jpg]UploadFile/2010-1/20101211294825454.jpg[/upload]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展柜效果图.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6:52:00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9月7日 小女两岁1个月盘玉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举办此次“史前玉石文明探秘—泛红山文化玉器展”?本次展览是一次建立在大量红山型玉器实物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与探讨盛会。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一个始自末次冰期的失落了的史前超文明。该文明是与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直接相关的,由于其时间及地域泛畴以及文化内涵含盖了红山文化,故以“泛红山文化”命名之。与之相应的玉器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泛红山文化始自末次冰期,是高水平的史前文化,该文化是中华文明乃至环太平洋地区文明的重要源头。

    本次展览为“穿越时空的探索----论泛红山文化玉群”。通过对泛红山文化玉群的研究,论证了存在一个以泛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该文明自末次冰期晚期沿续到新石器时期,大约是距今三万年至四千年。其地域泛围自东北亚穿越北太平洋至北美的西北部。在如此广阔的时空大舞台上,人类曾经上演过辉煌的一幕。以全新的视角,以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泛红山文化的性质予以探讨和论述,其内容涉及广泛的学术问题。 

      本次展览共有300多件精美泛红山文化玉器,系统地展现了泛红山文化玉群的文化内涵与神奇魅力 本此展览即是从玉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太平洋地区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具有极高的学术,艺术与收藏价值。同时它也是一次与广大藏友交流与探讨的盛会。它对至今出土的和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红山型文化玉器作出了一个整体性的鉴定,给出了这批玉器的时空范畴和文化内涵。它对每著一位考古工作者、文物鉴定者与古玉器收藏者就均有指导性的参考意义。

几个要说明的问题:

  1.明确“泛红山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泛红山文化”是一个史前的考古文化,其时间大约是距今三万年至四千年,在地质年表上它跨越了两个时段,即末次冰期和新石器时期,地质年表上称作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前一阶段,即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期间,尚处于末次冰期。后一阶段,即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处于新石器时期。其地域范围自东北亚跨越北太平洋至北美的西北部,其中心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红山文化以及中国北方的红山诸文化均属泛红山文化的范畴,它们是新石器时期的泛红山文化。现在有人将自兴隆洼文化至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中国北方的红山诸文化称为泛红山文化,其实他们说得的是新石器时期的泛红山文化,即后一阶段的泛红山文化。 “泛红山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突破,它将现代人的产生和人类的文明上溯到末次冰期,它告诉人们人类文明的始端不是新石器时期而新石器时期之前的末次冰期,即地质年表上的晚更新世。新石器时期是人类承前启后再创文明的时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中华文明的始端同样不是新石器时期,更不是夏、商之际,而是晚更新世晚期。 

    2.“泛红山文化玉群”的概念和意义 

     在泛红山文化的广阔时空范围内所制作的玉器均称为泛红山文化玉器。在三万六千年期间和广阔的地域上制作玉器的数量当然是很大的,故称之为“玉群”。每一件泛红山文化玉器都是史前文明的载体,均有其文化内涵,正是因为其数量大,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文明信息,使我们有可能发现这个失落了的非常重要的史前超文明。这就泛红山文化玉群的真实意义和价值所在。其考古价值、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这里所谓“史前超文明”是指相对于新石器时期而言其文明程度很高。观察泛红山文化玉群,我们会发现其前一阶段的玉器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造型与工艺上均优于后一阶段玉器。这并不违背人类发展的法则,而是因为在泛红文化前后两个时段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断层。这即是末次冰期结束时,严重的自然灾难毁灭了泛红山文化前期的文明。这次灾难也造成地球上很多物种的消失,同样也是毁灭人种的灾难。新石器时期之初,人类就是在人数极少,环境极恶劣的情况下艰难创业,再造文明的。虽然如此,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的进程还是很快的。究其原因即是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是有文明背景的人类。 在末次冰期的晚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有过人类的文明,否则就不会有新石器时期的文明,以至人类自身也难于沿续了。

  3.“泛红山文化”是猜想或幻想的乌托邦吗? 

     “泛红山文化”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红山型文化玉器实物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以泛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始自末此冰期的史前超文明的发现是其研究结果与必然结论。其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绝非主观的凭空猜想, 本次展览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不是凭空幻想。泛红山文化,这一关系到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现,改写了人类历史,人们将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审查历史。泛红山文化,这一失落了的文明的再现,首先要感谢泛红山文化先民,是它们为我们留下了如此重多如此重要的文明信息,没有泛红山文化玉群我们是不可能发现泛红山文化的。当然有了泛红山文化玉群的实物基础而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可能有所发现的,应该说,“泛红山文化”的发现是辨证唯物史观的胜利。理论的形成是源于实践的,正确的理论在于它能指导实践并不断的为实践所证实。我们相信“泛红山文化”的理论将会指导实践并被今后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使泛红山文化的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善,更加辉煌的再现“泛红山文化”的全貌。(杨天佑)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因此,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 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4 05:45 , Processed in 0.0582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