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讨论]<任氏鉴定法>为什么没谈"工"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7-6-2 19:58:00 | 只看该作者
[em27]
32#
发表于 2007-6-3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即使残留有工痕.而这工痕上自然态质变沁蚀是看工痕的关键

[em01]
33#
发表于 2007-6-8 23:52:00 | 只看该作者

即使残留有工痕.而这工痕上自然态质变沁蚀是看工痕的关键

 

[em29]

34#
发表于 2007-6-9 20:05:00 | 只看该作者
工痕上自然态质变沁蚀是看工痕的关键[em17][em23][em24]
35#
发表于 2007-6-9 22:53:00 | 只看该作者

學習

 

[em27]
36#
发表于 2007-6-18 23:30:00 | 只看该作者
埋藏了数千年,玉器表面早已经起了变化很难看到工了。[em45]
37#
发表于 2007-6-20 13: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7-6-1 12:00:30的发言:

即使残留有工痕.而这工痕上自然态质变沁蚀是看工痕的关键

[em17][em17][em17]
38#
发表于 2007-6-20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掌门人在2007-6-3 21:44:24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即使残留有工痕.而这工痕上自然态质变沁蚀是看工痕的关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學習

39#
发表于 2007-6-20 23:47:00 | 只看该作者
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
40#
发表于 2007-6-21 16:58:00 | 只看该作者
最好的判断是到现场看一看,捡拾一个比对一下。再学习矿岩的学问(K兄的建议)把上述方法结合起来,就会开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 18:36 , Processed in 0.0548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