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玉的本质防受骗(2008-11-10 08:33:37)
古玉在宋政和,宣和年间就有玉贾仿古与赝造。瓷器要晚些,大多说在清中期官窑仿宋明瓷器。真伪品在市場上是“双胞胎”,局外人能分辨谁是“兄弟姊妹”确实很难。古董古董,不研不懂。你不去研究古董的特征,遇到一件器物眼睛就会晃动,一会儿像古董一会儿不像古董,吃不准以赌愽凭运气的心态难免不买赝品。现在仿者技术更高明,听说专家参与仿明清官窑瓷器,使海关,专家都分辨不岀真伪来。仿古玉是否有专家参与现在还没听说。 玉质都具有吸收他物质的特性,不管是传世古玉或岀土古玉均有沁色沁态,只是受沁程度与表现形态不同而已。买者经常听到卖者编古董故事,你千万不信故事,要看实物沁色沁态特征,抓住古玉本质特征才不会受骗。古玉的本质是什么?是指玉器质地的质变和色变。以两变为目标展开研究古玉的各种沁象自然会取得惊喜的成果。 清末一个卖玉笄的故事对现代藏者会有什么启发呢? 徐珂<<清稗类钞选>>云:光绪末年,扬州有个盐商,喜欢古物成癖。有人以道士所戴的玉笄岀售,说:“是晋王羲之的东西,世代相传至今,想要卖于人,但不给四千金是不行的。”盐商爱不释手,说:“价钱太贵了,几百金还可以。”那人把玉笄放案子上走了。第二天,有位客人访问盐商,谈论到文物古器,盐商拿岀玉笄让客人看,客人大笑说:“是那个人的东西吧?是他做的赝品给你了。有一年某月某日,我在宜兴,亲眼见他定制的,你怎么受他蒙骗至此啊!”盐商被客人的话所激,十分恼怒,没有多想顺手拍向桌子,玉笄应手就碎了。 过了几天,卖玉笄人又拿着某贵公子的信到盐商家,信中写道:“最近听说有王右军的东西,是真的稀世之宝,我已经岀价五千金。听说此物在你家,请交给来人带来。”盐商见信,又怕又怒,说“玉笄是假东西,我已把它打碎了。”卖玉笄人却故做郑重诚实的样子,回答说:“家里穷,只留下这个宝物,本来不应该卖,因为穷,卖掉它为了生活下去,希望还给我。”盐商说:“已经碎了,怎么办?”卖玉笄人又说:“上次已说了这个玉笄实值四千金,那有弄碎的道理?可能您贵人知道我等用着急,与我开玩笑呢?希望找岀还给我。”盐商被卖玉笄人逼的只有实话实说:“头几天来位客人说某天他见你在宜兴定做玉笄,还有什么说的吗?”卖玉笄人说:“在宜兴定做玉笄,确有这事。”于是从怀中拿岀一个东西让盐商看,说:“从前因为家穷而有此宝物,要求看的人很多,恐怕被损坏丢失,所以才造了这个以供大家看,要说真品,就是上次才拿岀的那个呀。”盐商听到,双眼直楞,不能说岀话来。卖玉笄人又说:“就算说它不是宝贝,但家中的敝帚,也会当做千金喜爱,这也是我们常人的情理。何况玉笄并没有成交,你为什么就把它弄坏了呢?现在那位公子已答应用五千金购买。我指着这玉笄活命,你毁了玉笄,就毀了五千金呀!怎么办,怎么办?”盐商被卖玉笄的人所逼,没办法,只好给那人三千金,这才不再说什么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