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玉琮,请欣赏断代。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1-14 01:21:00 | 只看该作者
此是后工,就是老料新工,可惜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2:06: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快机崩口?以前我知道现在我忘了

[upload=jpg,照片 741.jpg]UploadFile/2010-1/2010114234122599.jpg[/upload]
[upload=jpg,照片 739.jpg]UploadFile/2010-1/2010114234248145.jpg[/upload]
[upload=jpg,照片 738.jpg]UploadFile/2010-1/2010114234252487.jpg[/upload]
[upload=jpg,照片 737.jpg]UploadFile/2010-1/2010114234263213.jpg[/upload]
[upload=jpg,照片 736.jpg]UploadFile/2010-1/2010114234226745.jpg[/upload]

0.jpg (282.44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0.jpg (217.08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0.jpg (120.78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0.jpg (131.95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0.jpg (102.63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23#
发表于 2010-1-14 03: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10-1-13 18:26:00的发言:

會這麼做

是上家希望能

賣得好價錢

殊不知

一只完美老琮

價更高

 

肺腑之言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古法之工,还是现代工法?师友多多指教[em56]
25#
发表于 2010-1-15 16: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姜迪文在2010-1-13 16:46: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工在上 ,机械工痕,崩裂明显。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3 16:49:44编辑过]

[em56]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101131637592412.jpg]UploadFile/2010-1/201011516203794512.jpg[/upload]

取表象,先入为主,妄下断言。唯心辩古法,如是现代工下图又如何自圆其说。
[upload=jpg,2010114234226745.jpg]UploadFile/2010-1/201011516203713880.jpg[/upload]

工的底部沁色与两边完全一致,怎么理解?[em56]

0.jpg (104.13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7:51:00 | 只看该作者
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工与沁的完美结合点[upload=jpg,照片 750.jpg]UploadFile/2010-1/201011517503910292.jpg[/upload]
[upload=jpg,照片 754.jpg]UploadFile/2010-1/201011517503953575.jpg[/upload]

0.jpg (96.68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0.jpg (82.76 KB, 下载次数: 0)

玉琮,请欣赏断代。

玉琮,请欣赏断代。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的说法为据。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
  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孔)外方,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师也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
  二、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
  种种现象说明琮式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它的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上层人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最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1 07:20 , Processed in 0.0550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