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越4200~5300年。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这一遗存,所以称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良渚文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玉器特征 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线深而直,线沿光整平滑。 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线深而宽,线底略呈弧形。 三、良渚文化玉器环线有手工磨接和管钻旋磨两种加工方法,前者线痕浅细,线沿多“毛碴”。 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线细密紧凑,接续痕明显。 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浅浮雕,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题表达。 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锯痕”。良渚玉器镂雕时,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锯”锯去多余部分,俗称“锼”,又称“拉丝”,所用弦状拉条犹如无齿锯条,会在镂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迹。 七、良渚文化玉器纹饰华丽,新创纹样琳琅满目,有:神人兽面纹、束丝纹、绞丝纹、蚩尤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 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 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俗称“玻璃光”。
[upload=jpg,dsc00455.jpg]UploadFile/2008-6/2008681711361021.jpg[/upload]

图x100v[em50] [upload=jpg,dsc00450.jpg]UploadFile/2008-6/2008681725140268.jpg[/upload] [upload=jpg,dsc00451.jpg]UploadFile/2008-6/2008681725172070.jpg[/upload] [upload=jpg,dsc00456.jpg]UploadFile/2008-6/2008681725146638.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8 22:53:50编辑过]
|